





























4月22日至25日,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北京市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民族文化宮民族畫院(國家民族畫院)、杭州國畫院、北京市海淀區美術家協會、杭州市美術家協會承辦的“情系京杭·詩畫運河”京杭學術交流展暨大運河寫生采風活動在杭舉行。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本次活動以運河為紐帶、以書畫為橋梁,連接運河兩端的藝術家共聚杭城開展文化藝術間的“雙城對話”。
4月23日,“情系京杭·詩畫運河——京杭兩地學術交流展”在杭州國畫院美術館開幕。83位藝術家的86幅中國畫作品,以大運河為線索,展現了兩地藝術家對于運河文化的深厚情感與獨特理解。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既有對大運河風光的寫實描繪,也有對大運河文化的意象表現,更有對自我藝術理念的創新展示。
京杭大運河作為一條延續至今的交通要道,承載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歷史,這條活著的紐帶為沿線的文化交流和經濟繁榮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促進了南北資源的共享,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了集連續性、創新性和包容性為一體的多元文化景觀,促成了南北文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京津畫派、浙派、吳門畫派、揚州畫派、金陵畫派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流派正是這樣在運河沿岸應運而生的。今天藝術家們沿著古人的學術體系繼續上下求索、互通互鑒,江南的筆墨傳統、水墨韻味與北派的氣勢雄渾相交,以不同的面貌、從不同的角度共同呈現運河文化的綿延發展。
當天下午,李輝、崔靖、張馳、楊沛璋、陳琳、王根生、王赫赫、任景嵐、王玉良等來自北京的藝術家與韓璐、林海鐘、池長慶、田舍郎、繆宏波、蔡棟、趙天葉、陳建鋒、李仲芳、陳明坤、范陽子等杭州藝術家們共聚一堂,展開座談交流。主要探討了南北藝術家通過交流互鑒激發的創新思維和創作靈感,特別關注于傳統國畫中融入抽象元素的新嘗試。這種嘗試不僅突破了傳統繪畫的界限,為當代繪畫注入新活力,還促進了藝術家間的友誼與合作,推動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創新。同時強調藝術家需要關注個人與時代的關系,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座談會上,與會嘉賓還討論了對京杭大運河相關題材的選擇,藝術家們深刻感受到了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不僅在經濟和交通上發揮巨大作用,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人物畫創作中,畫家們試圖通過不同選題展現運河沿線的生態、煙火氣息及新風貌,旨在傳承和弘揚運河文化的歷史文脈,這種深厚的人文積淀和歷史烙印,體現了民族的兼容并蓄和開放創新精神,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展現。
座談會結束后,24日、25日,杭州國畫院策劃的為期兩天的采風寫生活動隨即啟動。京杭兩地藝術家赴大運河采風寫生,從大兜路到小河直街,從拱宸橋到杭鋼公園,藝術家們沿運河而行,深入歷史街區,在傳統與現實的交織中用畫筆捕捉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與自然風光。
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京杭兩地知名畫家踏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運河寫生采風之旅。從首都北京的壯麗到江南水鄉的柔美,藝術家們以畫筆為媒,捕捉大運河沿岸每一處動人的風景與故事。無論是古橋流水的靜謐,還是繁忙船閘的活力,均被細膩地刻畫于紙上,定格在光影之間,讓世人再次感受到大運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大運河寫生采風活動”不僅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展望。藝術家們總是能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通過現代藝術語言重新詮釋大運河的文化精神,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無論是水墨的淡雅,還是油彩的濃烈,都是對大運河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最好體現,展現了中華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姿態。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加強了京杭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期待以運河為紐帶、書畫為媒介的文化交流活動更加頻繁而深入。在守正創新中助力文化自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杭州國畫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