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代表當代社會個人素質綜合發展的三個方面,言簡而意賅。課程理念破除了以往某種程度單純追求學科知識積累的局限,強調注重學科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要求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責任,讓學生在過程中逐步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即良好的情感態度),逐步達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正確價值觀),是真正意義上成熟的素質教育要求。
今天,把培養學生具有良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到重要地位來組織教育,已為中學各科教學所重視,并積極采用相應的教育技術去實踐之。此目標的實現,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具備一個意識,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一個正確的師生角色關系。這是因為,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現代的師生關系,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某種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其內涵更加豐富。教師和學生,首先都是作為感性而獨立的人存在,其次才是理性的知識追求者、思考者和接受者。由此出發,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師生角色關系,才能適應“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核心要求。個人以為,這在中學的物理教學中是比較突出的,它由物理學本身的特點、物理學科固有的教育技術以及中學物理課程的特點決定的。
過去,由于受現實教學環境所迫,許多物理教師在有意無意間把自己打扮成知識權威,把學生當作被灌輸的容器。在教學活動中,以教為基礎,用教來支配學、控制學,只側重應考知識的傳授和簡單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培養,致使學生常常被動地接受知識,思維處于抑制狀態。“教”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其反面,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逐漸喪失,導致很多學生對物理望而生畏,其天性中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探究熱情也不同程度地被扼殺了。這種教師角色定位及其教學方式,顯然無法產生優良的教學效果。
師生角色關系,不是天生的東西,它是由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互動構建起來的,教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說,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個人以為,素質教育成功的基礎則在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正確的師生角色關系是它獲得成功的前提。構建正確的師生角色關系既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前提,也可說是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自始至終必須把握和使用好的一項教育技術。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也有很多所謂的優質課,其教學效果看上去相當不錯。但仔細玩味一下就會發現一個事實:這些優質課的教學方式,表面上是啟發,實際上還是控制。不可否認,許多教師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來準備,課講得漂亮、到位,學生能聽懂,也掌握了一些知識。然而,這種教學方式的立足點是“教”,產生的主要效果就是學生掌握了教師“安排”的一些“知識”,從表面上看,學生的知識增長了,水平提高了。而這只是暫時性的東西,如果說我們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樂學,更會學,學得更多、更好,那么,立足點應該是學生的“學”,而教師在其中起適當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這才是根本。
所以,在中學的物理素質教學中,首先必須構建一種區別于我們傳統師生角色關系的新型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物理新課程的改革,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新課程指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從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入手,注重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和分享。這樣,不僅學生的素質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對于教師,也能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物理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物理教師在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并作出具體安排的基礎上,在必不可少的集體講授取得程序性、系統性的規模效益之外,盡可能適當地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教師則在其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對此,或許有人會產生一種顧慮,學生掌握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基本精神和方法,是不是教師的地位就降低了,教師身份會顯得無足輕重呢?當然不是。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來看,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自主、合作、探究,沒有一個階段能完全脫離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師對于學生來說,必然處于高一級層次,因此始終可以充當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處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而學生對于教師來說,是“孺子可教”的對象,具有這樣的意義——“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他們處于教育主體的地位。 我想,這就是我們教育改革所要求構建的師生角色關系。
在中學物理新課教學中,有一個突出的有利因素,就是由于物理與生活實際聯系比較密切,具有很強實踐性和操作性,并且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組織對應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讓學生體驗物理過程和方法,培養良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形成創新能力,進而獲得較為完整的物理素養。物理新教材從這方面考慮,在各個環節上為教和學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相應的,我們的中學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要適應新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呈現方式,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動手能力,提高其自我選擇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以此逐步提高其物理素養。
讓我們在物理教學中構建好新型師生角色關系,為物理的素質教育作出新的有益的嘗試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