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3年央視紀錄片頻道推出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敦煌》(張曉穎)秉持文明交流互鑒的全球傳播理念,立足國際視野,圍繞構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通過創新紀錄片的敘事方式、表達機制、視聽體驗和傳播范式,建構敦煌的歷史文化形象,并全景式地闡釋敦煌文化,深入挖掘了敦煌故事的當代性和世界性價值。該片通過全方位、多維度地詳述了敦煌的歷史地位、敦煌在解碼人類文明中的關鍵意義。敦煌所承載的多元文明交融內涵以及敦煌文物的技術創新與修復體制建設。該片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揭示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共性,展現出獨特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張力,成為書寫敦煌故事創新演繹的影像實踐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優秀典范。
【關鍵詞】 文明交流互鑒; 紀錄片;《大敦煌》; 創新演繹; 融合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軟實力。在當前以電影、電視和互聯網等媒體為主導的時代,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通過視覺影像和視聽語言展現歷史及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成為凝聚時代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國家形象立體多元媒介建構的重要載體。同時,紀錄片也是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促進文明交流的關鍵基石。
千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眾多不同文明形態之間的交往融匯,所凝聚和締造的開放包容、互鑒共贏的價值理念,鑄就了絲路精神與文化記憶。在這條絲綢之路上,敦煌曾作為歐亞大陸各國間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宗教傳播與民族交融的重要紐帶,不僅是人類跨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亦是一座彰顯人類文明多樣性、豐富性與交流互鑒的豐碑。敦煌文化的璀璨輝煌,更揭示了作為其母體文化的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便具有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傳統。“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具有發展導向的全球化倡議,能觸動共建國家的心弦,喚醒共同歷史記憶中的絲路輝煌。自紀錄片《敦煌壁畫》(許珂,1954)起,敦煌故事便成為講述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歷史的重要資源,成為這些“視覺文化檔案”構建集體文化記憶與認同的載體。自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014年“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觀”等中國方案陸續提出,為“敦煌故事”在紀錄片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呈現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在汲取已有同題材紀錄片創作經驗的基礎上,秉持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理念,以國際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觀視野為依托,圍繞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命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邏輯。推出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敦煌》。該紀錄片分為《何以敦煌》《敦煌密碼》《文明舞臺》和《再造敦煌》四集,全方位、多維度地詳述了敦煌的歷史地位、敦煌在解碼人類文明中的關鍵意義、敦煌所承載的多元文明交融內涵以及敦煌文物的技術創新與修復體制建設。紀錄片《大敦煌》巧妙運用影像媒介的文本、符碼及意象系統,突破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以國際化傳播語態,展現了敦煌地區、種族、文明間交流與融合的生動故事。該片在敘述視角、表達機制、視聽技術及傳播范式等方面,對敦煌故事的當代性與世界性進行深入挖掘,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又呼應了21世紀世界文明秩序結構性重塑的時代需求。
一、“宏微交替”的敘述視角:宏大的匯編與微觀的言說
紀錄片敘述情境的核心在于“敘述者與敘述對象之間的多元關系”,敘事視角對于敘事意義的構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敘事視角的差異導致敘事風格和敘事內容的區分。宏觀與微觀交替的敘事視角意味著創作者在呈現對象時,既運用傳統紀錄片主流的宏大視角,以翔實的歷史文獻、考古發掘的文物、現場拍攝的影像資料為基石,配以嚴謹的解說詞和音樂風格,同時又以小人物、小故事、小事件為切入點,或聚焦歷史偉大人物的細微之處,或采用微觀敘事方式,實現了宏大與微觀的有機結合。作為央視精心策劃的紀錄片,《大敦煌》立足文明交流互鑒的全球歷史視角,全面展示了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蘊。該片通過嚴謹的史學考證和詩意的場景營造,生動詮釋了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現以一種“陌生”的熟悉感,有效地吸引觀眾快速地進入敘事情境,盡管觀眾并未親身參與儀式活動,但通過象征性的、虛擬在場的儀式也能從感官上激活游子深層的懷戀,以此達到文化形象和記憶重建的目的。敦煌文化不僅是我國的瑰寶,更是全球共知的“大敦煌”。在更為廣泛的世界歷史和中國兩千年文明歷程的背景下,該片以歷史宏觀敘述與微觀細膩個體闡述相互交織的方式,對敦煌文化進行浪漫生動的多維立體闡釋。
首先,宏大的匯編敘事宛如一個全景式的視角,以全知/客觀的旁觀者視角對敦煌文化在人類文明互鑒歷史長河中的標識性意義進行了權威的“摘要式”闡述。在首集《何以至此》的開篇,一段攝人心魄的沙漠戈壁、古城遺址的航拍景象、時光流轉的全景鏡頭與歷史回眸式的解說詞相互交織,通過優雅詩意的文字、細膩壯麗的畫面和“大歷史”的敘事視角以及綱領性的“目錄”方式,展現了整個紀錄片的敘述脈絡,將“敦煌”置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宏大歷史背景中加以審視。例如,在闡述敦煌城郭建設的歷史緣由時,紀錄片重現了戈壁沙漠中的古玉門關、懸泉置和鎖陽城等遺址風貌,將這些壯麗的“廢墟景象”編碼為一組理念符號。這些歷經千年風沙洗禮的“斷壁”景觀在紀錄片中不僅揭示了敦煌作為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歷史必然性,還成為構建古人文化交流互鑒的關鍵地標,以喚起歷史深處的集體記憶。
其次,在構建敦煌歷史形象的過程中,不僅以“大歷史”的廣闊視角,同時還通過一系列具體而微的考古故事,豐富了敦煌文化的個體記憶,并將敦煌與全球緊密聯系,從而深化了敦煌文化的“間性”價值,展現了人類悠久的文明互鑒歷史傳統。例如,第一集通過研究敦煌榆林石窟壁畫中“孫悟空”的形象,證實了敦煌是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第二集和第三集通過展示“三兔共耳”“星圖”和“飛天”等圖案的跨地域、跨文化對話,揭示敦煌在融合世界各國文明精髓中的關鍵地位。當代哈薩克斯坦女學者米吉高娜在敦煌出土的古粟特人信札中發現了粟特先民與漢民族交往的歷史故事,進一步彰顯了敦煌在民族交往中的重要角色。第四集以敦煌研究人員代代相傳、無私奉獻的修護故事為背景,自然過渡到以石窟壁畫作為歷史敘述主體,展現敦煌在西魏時期已是多元文明交融之地,并結合當代人守護敦煌壁畫的工作,如敦煌研究院美術所畫師們整窟臨摹第285窟壁畫,推動對敦煌文明意義的進一步闡釋。這些小故事從不同側面深入挖掘敦煌自然風貌和壁畫雕塑的文化內涵,激活多元的個體具象記憶,以人文精神的展現和情感價值的通聯,串接起可供全人類共享的集體記憶,構建出基于“大敦煌”文明的共同體想象與認同。
二、時空交融的表達機制:古今交疊與東西方對話
時空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現實。人類在時空的橫縱坐標軸上獲得感性直觀的世界認知,在連續性的時間維度上獲得歷史經驗,也從縱橫捭闔的空間對照中獲得相對意義。紀錄片作為文化記憶的媒介載體,參與文化記憶建構,文化記憶強調的重點則是作為記憶載體的符號媒介,通過社會交流的、處于運動之中的集體符號建構,并通過個體記憶得到強化。《大敦煌》以視聽手段對文化記憶進行重新編碼,通過重塑人文歷史熒幕時空喚醒記憶,并多維度建構敦煌文化記憶框架,進一步詮釋敦煌文化所蘊藏的文化肌理和歷史底蘊。對于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而言,如何組織敘事的時間與空間結構,安排敘事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邏輯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影像對文化記憶的呈現與認同的建構。紀錄片《大敦煌》以“古今交疊,中西對話”的表現手法,塑造了立體生動的敦煌形象,構建并拓展了意義空間,成為寓意當今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實例。該片不僅致力于展現作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敦煌,同時也印證著敦煌在中國文明交流融匯中的典范地位,更深入揭示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共性,構建多元平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認同。
首先,“回憶形象需要一個特定的空間使其被物質化,需要一個特定的時間使其被現實化,所以回憶形象在空間和時間上總是具體的”[2]。在充分繼承先前同題材作品的基礎上,將其建構為人類交流互鑒歷史的“回憶形象”,通過影視媒介的再現機制提供的“延伸場景”,與當下的敦煌故事形成互動。文化記憶的激活與存續往往受制于媒介技術手段所決定的革新進程,傳統的保存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活態價值和文化屬性,而今天敦煌文化研究者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對各類服飾進行考古還原和舞臺化細致復現,使得曾經在敦煌上演的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衣袂繁華“穿越”到今天的舞臺上。敦煌研究院美術所研究員在按照古法比例制作的“地仗”上,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唐代敦煌經變壁畫中雙飛天造型的神奇華美的意境。當代琵琶演奏家吳蠻身赴莫高窟解碼敦煌古音,以現代樂者的想象重續古絲路輝煌美妙的交流樂章。初唐樂舞洞窟壁畫上的舞伎胡旋舞姿以扮演的方式在現代熒幕上“活”了起來。敦煌研究院的畫師借助文獻資料和想象力,通過修復殘缺破損的石窟壁畫,與古代畫師們展開跨時代的精神對話。這一系列穿越時間的敦煌故事見證了西方藝術、宗教、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等諸多元素在此地交融、演變并孕育發展的歷程,在此虛實之間敦煌文化也被重塑為全人類文明傳播與交流的典范。
其次,在跨文化對話的敘事結構方面,該片秉持央視紀錄頻道“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中國價值、全球視野”的創作理念,創新性地運用視域融合的表達方式。將講述主體從“我”轉變為“我們”,以“他者之言”與“我者之聲”的多元敘事和多樣表達,突出紀錄片的全球視野。一方面創作團隊在3年間,多次深入絲路共建國家的歷史遺跡和文物中,邀請英國、德國、印度、塔吉克斯坦、日本等國家的紀錄片制作團隊參與國際合作,走訪并拍攝了相應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教堂、大學等場所中被封存的敦煌文物珍品,采訪了包括韋陀、平山郁夫、梅惟恒等海外敦煌學專家,以及首位扎根敦煌研究院的外國漢學家史瀚文,從這些跨國學者的文化視域,講述了敦煌古今文明融合的故事。這些因歷史原因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在今天外國學者的眼中,成為展現中國悠久歷史的重要窗口,亦成為文明交流的使者,使得敦煌的歷史空間延伸至當下文化自信的時代話語中;另一方面,紀錄片各集均穿插了對來自不同背景的中國敦煌學研究者的訪談,如樊錦詩、張俊民等人。通過他們的親自講述,展示了我國學者對敦煌遺產的竭誠保護、敦煌學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敦煌文化的貢獻。
可見,《大敦煌》創造性地采用視域融合的表達方式,站在平等對話的立場上,圍繞著“人”這一核心,將敦煌搭建為一個東西方對話的空間,以“他者之言”與“我者之聲”的多樣敘事與多元表達,生動講述中國的敦煌故事。
三、沉浸動感的視聽特效:實虛相照的文明演繹
在全球化背景下,數字技術的革新對藝術創作形式、傳播模式及受眾審美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1世紀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堅持“思想、藝術、技術”的創作理念,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推動紀錄片在傳承與創新中華文明表達方面實現突破。紀錄片《大敦煌》作為一部人文歷史題材作品,其視聽敘事既立足于傳統的史料資源、考古論證、采訪素材整合和歷史情節再現,講述千年來敦煌文明交流互鑒的歷程。同時,央視發揮自身優勢,為《大敦煌》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敦煌故事,以現代手法和優質視聽體驗解碼敦煌文明的獨特價值,傳遞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滿足當代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
從影像敘事的角度說,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傾心打造的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紀錄片,為了帶給觀眾對敦煌藝術沉浸式的享受,《大敦煌》采用4K高清攝影技術,并近距離拍攝敦煌莫高窟10多個洞窟,尤其是拍攝了多個普通觀眾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的特級保護洞窟和不對外開放洞窟;還包括很多珍貴的藏經洞的文物和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密不外展的敦煌遺書、佛教刺繡等。在提升觀賞性的同時,該片以高清近景和局部特寫拍攝的方式,將敦煌壁畫和文物的細部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角度的拍攝和2D/3D動畫技術、三維建模、CG等特效技術,讓凝固斑駁的歷史在鏡頭前“活”起來。例如在第一集《何以敦煌》中主創人員并沒有使用傳統影像再現的方式去講述張騫出使西域這段歷史故事,而是通過使用莫高窟第323窟的佛教史跡畫《張騫出使西域圖》的壁畫進行后期調整和動態演繹,將這段歷史故事重新活躍在熒幕之上。另外,導演和后期動畫團隊也大量學習和借鑒了唐代敦煌壁畫中青綠山水的繪畫風格,打造了具有中國風的動畫模型,將敦煌壁畫的高精度圖片進一步加工成二維動畫,懸泉置遺址原貌、靈動跳躍的“三兔共耳”圖案、壁畫“福田經變”中粟特胡商遣著駱駝西來的場景、飄逸飛舞的敦煌飛天形象和天國樂舞圖像等,這些千年壁畫、塑像和遺跡在后期視效技術的支持下,煥發出一個個虛實相生的歷史遐想空間,使敦煌壁畫真正“活”起來,更是將凝固在墻壁上的文明之美呈展在影像之中。
“故事曾經是人類了解歷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構成了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原型文化”[3]。即使在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講故事依然是人們重要的認知與交流方式,亦是電視藝術的核心表現手法與美學形式。《大敦煌》借助新技術使洞窟壁畫生動起來,與故事化的旁白解說相互呼應,加之特效音響的氛圍營造,演繹成一出虛構的“故事”。如描繪粟特胡商西來敦煌從事貿易及遭遇強盜場景的劇情,講述古印度佛教故事的西魏石窟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等,以戲劇化手法引領觀眾穿越敦煌歷史。通過科技的有效助力,《大敦煌》中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壁畫藝術,不僅滿足了當代媒介化社會對數字化影像的消費需求,而且也迎合了現代觀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觀眾在感嘆敦煌藝術的璀璨壯觀之余,亦提升了審美愉悅感,激發了他們對歷史的無盡遐想。
四、融合交流的傳播范式:多屏矩陣與交互裂生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4]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傳播功能的特征不言而喻。從一定意義上說傳播的本質即交流,而交流的本質正是和而不同,互鑒融合。融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傳播也自然體現著交流互鑒的應有之義,嘗試容納不同聲音,引入多元視角和話語,創新傳播范式。主流媒體代表國家話語賦權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在意義上,不僅促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認同和政治情感上的觀照,而且也更為直觀立體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近十年來,網絡平臺和流媒體平臺為傳統電視媒體制作的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渠道和形式。得益于國家相關政策對媒介融合的推動,紀錄片的受眾范圍不斷拓寬。一些原先在電視平臺上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因在網絡平臺上備受關注而產生長尾效應,獲得廣泛的傳播力。據藝恩與央視網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90后和00后已逐漸成為紀錄片的主要消費群體。內容垂直深耕,長度適宜,風格多樣,多渠道觀看,具有知識濃度和思想深度,有參與感的紀錄片成為時下年輕人的首選。[5]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要想實現“破圈”,拓展傳播方式與渠道至關重要。傳統電視媒體生產的紀錄片如何在文化、審美與市場之間尋求平衡,滿足以視頻網站和移動媒體為主要接觸媒介的年輕受眾的審美期待?除了創作年輕化、富有人文情懷的作品外,還需在傳播環節暢通層級與渠道,構建跨屏矩陣,實現優質作品的精準傳播,提升品牌影響力。另外,多屏聯動的互動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受眾的參與熱情,通過交流分享歷史文化知識,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激發觀眾主動參與傳播,進而引發傳播的裂變。
首先,《大敦煌》的多屏聯動主要表現在節目播出形態方面。該片通過央視紀錄頻道黃金檔與央視頻每日午間檔的首播矩陣,以及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檔與優酷、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絡平臺的長播矩陣,實現了“多屏合一”的多維度內容發布模式,從而使節目傳播覆蓋面達到最大化,傳播效果達到最優化。而網絡平臺還能進一步激發觀眾的主動參與,通過彈幕等互動儀式鏈強化受眾情感共鳴,提高其關注度。
其次,《大敦煌》憑借央視豐富的融媒體資源,打造多樣產品形態,構建多屏矩陣,實現節目內容的多元立體全媒體傳播。以央視官方賬號如“央視影音”“央視新聞”“CCTV紀錄”和“CCTV電視劇”等為代表,通過客戶端、新浪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嗶哩嗶哩等平臺,以融媒體矩陣的形式進行傳播設計和內容發布。同時,與甘肅發布、科普中國等官方或個人賬號互動,通過他們的點贊、轉發,拓展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從傳播內容上看,為滿足現代社交媒體用戶,尤其是年輕受眾群體對有趣、多樣化內容的需求,《大敦煌》在宣傳方面投入大量資源,注重以話題形式打造熱度,實現交互分享和裂變傳播。例如,在新浪微博上,央視電視劇頻道賬號通過“小8的冰山冷知識”每日科普有趣冷知識的話題,截取《大敦煌》中的重點內容,以一問一答的“猜謎”形式與微博用戶互動。如2023年10月17日下午4點,以“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路途漫漫,關山重重。小8考考你,你知道#漢代從長安到敦煌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嗎?”為題發布互動帖文。晚上節目播出后的22點,該微博賬號以答案公布的形式,利用截取原紀錄片中的視頻片段和文字,不僅以回答“冷知識”的方式與原紀錄片形成內容互補,還以游戲化形式激發“網生”觀眾的觀看熱情。隨著《大敦煌》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的首播,央視其他新媒體賬號也持續跟進發力,如央視新聞、CCTV紀錄等賬號通過截取每一集中具有話題性的內容,配合短視頻,讓微博用戶提前領略到未曾知曉的敦煌故事,激發他們觀看完整紀錄片的興趣。尤其如“比西游記還早的孫悟空形象”“三兔共耳為何被稱為世界未解之謎”“敦煌壁畫射手座是一人牽一馬”等以全新視角講述東西方文明在敦煌交流融匯的話題一經拋出,在微博上引發熱議,并成功破圈。這些網絡話題又經莫高窟、咪咕紀錄片、科普中國、甘肅發布、海南師范大學共青團及江蘇教育發布等視頻類、知識類、教育類的微博藍V賬號評論和二次轉發,形成裂變式傳播,進一步擴大了節目傳播力和影響力。
此外,《大敦煌》在節目播出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通過權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其他垂直類媒體,同步發布與節目相關的推文和專業評論,以一種全媒體合力“背書”的方式,深入觸達潛在觀眾群體,引導他們走向觀看渠道,從而提升節目的傳播力。同時,社交平臺如豆瓣、微博等也為觀眾提供了自由發聲的空間。觀眾對節目的個性化評論與專業學術話語之間展開深度交流和碰撞,進而產生新的信息和情感話語,形成多元交叉的信息矩陣。這不僅提升了節目的社會熱度,還進一步擴大其傳播影響力。
結語
紀錄片《大敦煌》將敦煌放置在全球共同體的語境中,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模因”,延展其文化符碼意義,以更具時代精神的影像語言書寫敦煌文化的璀璨,生動地講述在敦煌發生的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該片充分發揮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優勢,從全球視野出發,以微宏相繼的敘事視角,古今跨越協同東西方對話的表達機制,創新性地應用現代數字技術營造沉浸式的視聽審美體驗,并借助跨屏互動與多屏共振的傳播策略實現節目的破圈傳播與文化張力。《大敦煌》影像的積極實踐將抽象的文明交流互鑒理念進行審美轉譯,建構并傳播自信、開放、文化多樣的中國形象,是思想性、文化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藝術精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那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德]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1.
[3]高鑫,賈秀清.21世紀電視文化生存[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258.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01).
[5]藝恩.2022年紀錄片年輕用戶調研報告[EB/OL].(2022-12-05)[2024-10-16].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2-12-05/doc-imqmmthc70467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