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究兒童發生心臟驟停后3個月死亡的影響因素。方法:選擇2017年4月—2022年3月山西省內500例具有完整臨床數據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研究可能導致患兒在3個月內死亡的影響因素,并且將院內和院外發病的影響因素進行獨立分析與對比研究。結果:500例患兒中發生心臟驟停后3個月內死亡187例,死亡率為37.4%。單因素分析發現,心臟驟停的發生地點、患兒血壓水平、瞳孔反應以及重癥監護室(ICU)既往史都是顯著的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發生地點在院外、低血壓、有ICU既往史、血乳酸水平高、瞳孔反應遲鈍、心肺復蘇時間長的患兒死亡風險更高。結論:發生在醫院外的心臟驟停患兒死亡率更高,醫療系統應采取相應措施為患兒提供更為及時和有效的醫療救治。
關鍵詞" 心臟驟停;兒童;死亡率;影響因素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16.029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的射血功能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和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大腦)嚴重缺血和缺
氧[1]。兒科病人的心臟驟停是公共衛生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之一。小兒心臟驟停如果不在幾分鐘內得到治療,會導致心源性猝死[2]。在我國每年發生的心源性猝死約為55萬例[3-5]。其中大約有12 000例嬰兒或兒童遭受心臟驟停,從心臟驟停中搶救成功的兒童仍
有較高的死亡風險[6]。不同研究報告的生存率也存在較大差異(從0%~19%)[7-9]。并且目前兒科臨床醫生仍無法準確預測兒童心臟驟停發生后的死亡率[10]。因此,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患兒心臟驟停3個月內死亡的可能影響因素,為兒童心臟驟停預后評估提供可靠的證據支持,進而降低兒童因心臟驟停造成死亡的風險。
基金項目"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No.2022YD056)
作者單位" 山西醫科大學(太原 030001)
通訊作者" 程景民,E-mail:72-87@163.com
引用信息" 許策,程景民.兒童心臟驟停導致死亡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4,22(16):3031-3033.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2017年4月—2022年3月山西省16所綜合醫院以及心腦血管專科醫院的心臟驟停患兒500例
的臨床數據,根據第1次心臟驟停發生后的預后不同將患兒分為死亡組與生存組。納入研究的患兒至少經歷過1次由臨床醫生根據臨床標準診斷的心臟驟停,并需要具有完整的臨床數據記錄。患兒由兒科重癥監護病房(ICU)的電子記錄進行識別。入院時記錄患兒的臨床特征,包括年齡、性別及血壓等相關的臨床監測或診斷數據。
本研究首先對參與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隨后對可能影響死亡率的因素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來比較不同亞組中兩組變量水平的差異。然后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變量(生存和死亡)與多個獨立變量之間的關系。獨立變量包括患兒血壓情況、既往ICU入院、心臟驟停發生地點等,并考慮到預先指定的所有權協變量,如年齡和性別。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兒童心肌梗死的潛在風險因素,并且將調整后的比值比(OR)作為結果進行報告。隨后對院內心臟驟停和院外心臟驟停進行單獨的多變量分析,目的是確定何種因素傾向于導致院內和院外不同組別兒童心臟驟停死亡率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對調整后的OR值以及95%置信區間(CI)做出報告。所有分析均使用Stata16進行。
2" 結" 果
2.1" 生存組與死亡組臨床資料比較
按照心臟驟停3個月內患兒存活和死亡情況分為生存組(313例)與死亡組(187例)。低血壓患兒在心臟驟停發作后預后較差,3個月內死亡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外的患兒死亡率較高(P<0.05)。死亡組瞳孔反應遲鈍的患兒占比高于生存組(P<0.05)。兩組是否存在ICU住院史、心臟復蘇持續時間、收縮壓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多變量調整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院外心臟驟停后3個月內死亡的可能性比住院心臟驟停高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低血壓患兒在心臟驟停發生后3個月內死亡風險更高(P<0.05)。乳酸水平高的患兒較乳酸水平低的患兒的死亡風險高10%(P<0.001)。有正常瞳孔反應的患兒死亡率較瞳孔反應遲鈍的患兒低16%(P<0.001)。多因素變量分析發現,男童的死亡風險略低于女童(P<0.05),這可能是由研究對象中男、女樣本量差異較大所致。此外,心肺復蘇持續時間長的患兒死亡風險更高(P<0.001)。詳見表2。
2.3" 院內心臟驟停和院外心臟驟停的多變量分析結果
通過分析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兒童心臟驟停的死亡風險發現,發生在院外的死亡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低血壓、既往ICU住院史、血乳酸水平以及瞳孔反應。其中最顯著的影響因素為瞳孔反應(P<0.001)。低血壓、ICU住院史和血乳酸水平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P均<0.05)。發生在院內的心臟驟停導致死亡的影響因素與發生在院外的有所不同,包括既往ICU入院、血乳酸水平、心肺復蘇時間和瞳孔反應。其中,心肺復蘇時間影響最顯著(P<0.001)。詳見表3。
3" 討" 論
兒童心臟驟停發生具有突然性與不可預期性[11],且其預后也存在較高的死亡風險[12-13],因此,識別兒童心臟驟停高危特征,并且根據不同亞組的風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和預后監測對降低兒童心臟驟停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血壓水平對心臟驟停的預后有顯著影響,低血壓患兒的預后更差,因此,在臨床中發生心臟驟停后應嚴密監測患兒的血壓。在院外發生的心臟驟停患兒死亡風險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在醫院內發生心臟驟停的患兒可以獲得更及時的心肺復蘇,且醫院內專業的設備和醫務人員可以更好地為患兒提供救助。心肺復蘇的持續時間與患兒的死亡率呈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一些嚴重的患兒在短時間的心肺復蘇未能被搶救成功,因此,進行了更長時間的心肺復蘇[14]。瞳孔反應也能預測生存的可能性,正常瞳孔反應的患兒生存率更高。沒有入住ICU經歷的患兒有更好的生存機會,可能是因為其他嚴重疾病和心臟驟停之間有相互作用[15]。同樣,血乳酸水平可以評估死亡率。綜上所述,建議臨床醫生對于患有低血壓、心臟驟停發生時無瞳孔反應、血乳酸水平較高以及心肺復蘇持續時間較長的患兒給予密切的臨床監測,或適當延長此類患兒的住院時間以提供更為全面可靠的醫療幫助和康復指導。建議在公共場所普及除顫儀、心肺復蘇教育,提升急救中心出診速度以及搶救能力,以期讓心臟驟停患兒在黃金搶救時間內獲得救助,提升患兒生存率和預后情況。
目前,我國對臟驟停的防治以及預后方面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16],尤其是對兒童心臟驟停[17]。本研究的數據有限,且隨訪時間較短,如果能夠擴大研究規模并且納入更多可能影響兒童心臟驟停預后的數據進行研究,進一步充實該領域的科研證據,為臨床治療和改善兒童心臟驟停的預后,降低死亡率提供有益建議。
參考文獻:
[1]" KITAMURA T,IWAMI T,KAWAMURA T,et al.Conventional and chest-compression-on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bystanders for children who have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a prospective,nationwide,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Lancet,2010,375(9723):1347-1354.
[2]" YOUNG K D,GAUSCHE-HILL M,MCCLUNG C D,et al.A prospective,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J].Pediatrics,2004,114(1):157-164.
[3]" ATKINS D L,EVERSON-STEWART S,SEARS G K,et al.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ldren:the 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 Epistry-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09,119(11):1484-1491.
[4]" CHUGH S S,REINIER K,BALAJI S,et al.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sudden death in children:the Oregon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Study[J].Heart Rhythm,2009,6(11):1618-1622.
[5]" ONG M E,STIELL I,OSMOND M H,et al.Etiology of pediatric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by coroner′s diagnosis[J].Resuscitation,2006,68(3):335-342.
[6]" SIRBAUGH P E,PEPE P E,SHOOK J E,et al.A prospective,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demographics,epidemiology,management,and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1999,33(2):174-184.
[7]" 周艷,李熙鴻.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兒童及新生兒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讀[J].華西醫學,2019,34(11):1227-1232.
[8]" MORENTIN B,AUDICANA C.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out-of-hospital sudden cardiovascular death:incidence and causes of death in middle-aged adults[J].Revista Espanola De Cardiologia,2011,64(1):28-34.
[9]" GRAHAM R,MCCOY M A,SCHULTZ A M,et al.Understanding the public health burden of cardiac arrest:the need for national surveillance[M]//Strategies to Improve Cardiac Arrest Survival:a Time to Act.National Academies Press(US),2015:1-5.
[10]" Section on Cardiology and Cardiac Surgery,CAMPELL R,BERGER S,et al.Pediatric sudden cardiac arrest[J].Pediatrics,2012,129(4):e1094-e1102.
[11]" ALTMANN H M,TESTER D J,WILL M L,et al. Homozygous/compound heterozygous triadin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recessive long-QT syndrome and pediatric sudden cardiac arrest:elucidation of the triadin knockout syndrome[J].Circulation,2015,131(23):2051-2060.
[12]" IYENGAR S S,GUPTA R,RAVI S,et al.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India: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young(CADY) registry[J].Indian Heart Journal,2017,69(2):211-216.
[13]" GRSNER J T,LEFERING R,KOSTER R W,et al.EuReCa ONE-27 Nations,ONE Europe,ONE Registry:a prospective one month analysi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utcomes in 27 countries in Europe[J].Resuscitation,2016,105:188-195.
[14] "GIROTRA S,CHAN P S,BRADLEY S M.Post-resuscitation care following out-of-hospital and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Heart,2015,101(24):1943-1949.
[15]" 徐立慶,付強.基于PubMed的近5年心臟性猝死研究熱點雙聚類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35):64-66.
[16]" 劉曉宇,趙婧宇,李兵,等.我國全科醫生在心臟性猝死防治體系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194-197.
[17]" 吳雪飛,連子亮,趙麗娜,等.兒童心臟性猝死心電圖分析[J].河北醫藥,2017,39(19):2968-2970.
(收稿日期:2022-11-25)
(本文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