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國際標準化,影響,困難,策略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1.003
我國的國際標準化之路一直以來都面臨著較大的阻力,走得極為艱難,各個領域的標準化工作者做出了巨大努力,才使得我國打破發達國家制定的規則屏障,在國際標準化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我國國際標準化工作者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和工作環境。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堅定信心,從容面對;另一方面,要制定靈活有效的策略,從多個角度,多個方向著手,積極應對挑戰,在促進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融合的同時,加快我國產業在國際化標準化領域的布局,提高競爭優勢。
1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難點
根據ISO的官網數據,目前我國在759個TC及SC中作為P成員,在4個TC及SC中作為0成員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同時承擔了81個TC及SC的秘書處工作。因此,從參與度上來說,我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但是,從影響力上來說,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總體數量相比發達國家,仍然遠遠不足。盡管我國全力追趕,在各個領域不斷提高標準水平,特別是在新興產業和優勢技術領域提出并主導國際標準的制修訂。但是,隨著近幾年國際形勢的緊張,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在國際標準提案的立項上變得更為困難,為我國標準化工作者的下一步工作和我國國際標準化戰略的實施制造了較大障礙。作為國際標準化活動的重中之重,國際標準提案的立項通常與市場需求和技術優勢掛鉤,但是其成功與否并非簡單地局限于此,政治、經濟、社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針對當前我國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的難點,就我國在國際標準立項上的失利,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如下分析。
1.1成員國意向問題
在國際標準立項時,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是否有足夠的成員國批準項目成立并委派專家參與其中。基于某些TC的工作經驗,已知成員國反對項目成立的主要原因有:
(1)有的國家從根本上反對所有國際標準的制定,認為這是技術壁壘,會限制本國產業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不利于國際貿易。他們認為每個國家都已有自己的國家標準,已經足夠為產品的市場應用“保駕護航”,而在國際市場上,可以通過合同和技術條款進行規范,國際標準的制定沒有必要性。這一想法不在少數,也不僅僅針對我國提出的國際標準提案。
(2)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標準封堵。近些年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作為以及新興產業的技術發展已經足以讓許多發達國家感受到威脅,例如航空、風電、通信、能源等行業,因此我國提出的國際標準提案,即便是空白領域,也通常受到刁難,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予批準。這種常態導致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準備,說服其他利益相關成員國才能獲得批準。
(3)政治原因。不乏有的國家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無關技術、無關利益,這是最讓人束手無策的。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或者相關權益的置換,也并非不可改變,只是非普通企業和專家力所能及,還需要國家的支持、時間的積累和環境的轉變。
1.2專家問題
不管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普遍都存在缺乏國際標準化專家的情況。尤其是非英語母語國家,要組建一支具備專業能力和標準化素養、又兼備語言能力的國際標準化專家隊伍,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盡管我國已經在各大高校開設了標準化相關專業,為各行各業輸送標準化高端人才,但短期內,人才缺乏仍然會是制約我國國際標準化戰略實施的一大短板。這一問題不僅僅是我國當前所面臨的難題,也是許多國家的困境,特別是在傳統工業領域,年輕專家越來越少,從事技術研究的都是年長的專家,要么語言能力有所欠缺,要么精力難以兼顧多個項目,導致項目推進進度緩慢。在國際標準提案的立項過程中,我們也多次碰到成員國批準項目,但是缺乏專家參與其中的問題。
此外,三年疫情期間,有的TC內部專家之間缺乏暢通的溝通平臺,或者許多注冊專家變更,導致目前的溝通交流出現障礙,原本已經培養好的合作默契也發生變化。例如,之前跟有的專家就提案的必要性和內容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和意見交換,并達成了共識,但是由于出現專家變更,又需要重新討論,一方面拖延了工作的進展,一方面可能由于不同專家持有不同意見導致無法再次達成共識。此外,隨著時間的拖延,技術的進步,或者政策的改變,各國對原定計劃的安排可能發生轉變。種種因素,牽一發而動全身,均導致原有安排和計劃需要進行重新調整,甚至取消。
1.3成本問題
成本問題—直以來都是制約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財政部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國家標準制修訂經費管理辦法》中,明確了標準經費的開支項目,包括資料費、設備費、試驗驗證費、差旅費、會議費、勞務費、專家咨詢費等十項費用。相比國家標準的制修訂,一項國際標準從立項到發布,周期短則兩年,長達四五年都是有的,且各項費用開支相對較高。因而總體來說,國際標準的制修訂成本,通常只有政府標準化機構和大中企業能夠承擔得起。盡管疫情期間,各國專家通過網絡平臺來推進各項工作,成本大大降低,但是實踐也證明了,其效率及效果與面對面的探討相差甚遠。因此,在可行的情況下,相信大部分TC今后仍然會以實體會議為主,網絡平臺只能作為輔助。
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出了-一批成熟的學會、協會、聯合會等非盈利性標準化民間機構,它們以向國內以及國際上的會員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和平臺作為業務,同時通過參與和協調各項標準化活動,維護公共利益,在國際上則代表國家,履行國家標準組織的職責,例如,美國的ANSI(美國國家標準學會)和德國的DIN(德國標準化學會)。此外,還有一批成熟的行業專業機構,例如VDMA(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ASTM(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等,它們深耕各行各業,輸出大量高質量標準,在國際標準化領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些機構不僅能夠自給自足,而且擁有大批專注于標準化工作,熟悉國際標準規則和程序的專家。而在我國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往往由國家標準化機構和行業企業委派專家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化活動,盡管我國各級政府對此有一定的扶助政策,但是對于當前的高成本問題,仍然是杯水車薪。因此,許多企業和專家出于經濟原因,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2建議
為了提高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影響力,在國際貿易中爭取競爭優勢,一方面,我國仍然要調動各行各業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各項國際標準化活動,另一方面,要用技術和創新發聲,協調并聯合各相關方,掌握主動權,實現國際標準的“跟跑”到“領跑”。針對上述提到的我國在國際標準提案立項中面臨的難題,提出以下建議。
2.1發展P成員盟友
技術競爭和市場競爭都是殘酷的,若只憑著單槍匹馬在這個巨大的戰場上單打獨斗,是無法取勝的。國際標準代表了國際貿易的規則,歷來是各國寸土必爭的戰場。我國已經落后了幾十年,要奮起直追,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盟友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特別是對于由我國承擔秘書處工作的TC或SC,我們具有管理和溝通上的優勢,聯合更多的P成員,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成員,才能解決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標準封堵。此外,競爭與合作,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在必要和可行的時候,與其他成員國就各自的標準提案進行意見交換,也是獲取支持的重要途徑。
2.2拓寬溝通渠道
國際標準制定的場合,講規則也講人情。例如,許多歐盟專家在標準化領域工作數十年,擁有廣闊的人脈關系,互相之間非常熟絡,因此在合作中非常默契,極易達成共識。當然,歐盟成員國的本土優勢是我國所沒有的,但是我國相關專家可以拓寬溝通交流頻道,例如,通過展會、技術研討會、學術會議、論壇等各種平臺,發展人脈網絡,通過非正式交往的方式,增進與其他國家專家的信任和了解。同時,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以外的渠道,深入挖掘各國行業、企業對國際標準項目的需求,從而精準定位需求,把握風向,搶占國際標準的空白領域。
2.3提升提案質量
高質量的標準提案,是一切工作的最基本前提。首先,要確保提案在TC的SBP范圍內,以免與其他TC工作范圍重復,導致不必要的麻煩和反復的溝通成本。在某項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中,由于范圍不明確,根據ISO規則和管理員要求,工作組需要與其他幾個可能存在范圍重疊的TC進行反復確認,避免交叉,同時TC還需要修改SBP范圍,以涵蓋本標準的范圍,大大拖延了進度。其次,國際標準要做到言之有物,避免為了制定標準而制定標準,除了基礎標準外,國際上更重視安全、衛生、環保、方法等標準,產品標準相對較少,以防限制產品創新、技術進步以及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國際標準提案應盡量避免限定產品的尺寸、外觀、非關鍵參數等。最后,國際會議時間有限,為了提升效率、節約成本,應充分做好會前準備工作,最好是在會前收集各國專家對提案的意見,相關項目負責人要做好預案,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解答準備,相關專家配合做好協助準備,在有限的時間內,與各國達成共識,推動標準立項。
2.4加大政策扶持
為了推動標準化戰略的全面實施,提升我國標準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管是在爭取成員國支持、人才培養,還是政策保障和資金扶持上,都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學會等團體組織的大力支持。—方面,應通過世界標準日等活動開展標準化宣傳,提升各行各業企業和專家的標準化意識,創造良好的標準化氛圍;另—方面,落實相關政策,為企業和專家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提供支持,例如,開展國際標準化能力培訓,擴充培訓名額,除了TC管理人員外,讓普通專家也能夠學習和了解ISO工作程序、國際標準編寫方法和ISO平臺使用方法等,對于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企業,加大資金扶持,為企業減輕負擔,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
3結語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到2025年,我國國際標準轉化率將達到85%以上,可以說在將國際標準“引進來”這方面,我國已經做得足夠好,并且未來會進一步提高這個比例,以促進我國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融合。但是在中國標準“走出去”這一步上,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努力的。中國標準化人需要做的是,正視差距,經歷考驗,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發聲的機會。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和專家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的亮相,中國標準也將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并成為有權威有影響力的世界標準。
作者簡介
朱斌,高級工程師,院長,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標準編寫、標準化咨詢、安全評估、認證咨詢等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