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無人機,行業管理,管理體系
DOI編碼:10.396 9/j.issn.1002-5944.2024.011.013
0引言
近年來,我國民用無人機行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涌現出了_一批如大疆科技、中航無人機等無人機龍頭企業,產品種類也是不斷豐富,覆蓋了微型、輕型、小型、中型、大型各種產品類型。然而,在民用無人機高速發展的同時,其本身行業管理問題也逐步顯現。一是法律文件未成統一體系;二是監管主體不明確,分工不清晰;三是部分監管處于真空狀態,如生產制造階段等,企業準入與產品準入機制尚未建立。
1汽車行業管理經驗
我國汽車行業管理目前已較為成熟,且具有中國特色。經過多年的發展,汽車行業管理形成了覆蓋投資管理、企業準入、產品準入、VIN管理、合格證管理、銷售管理、使用管理、流通管理、回收利用等關鍵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監管模式,監管主體由多部委互相協作,承擔部門覆蓋了發改委(投資)、工信部(生產制造)、市場監管總局(強制性產品認證)、交通部(營運車輛認證)等多個部門,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管理體系。無人機的管理與汽車的管理雖有不同,但也具備一定的可參考性,未來,可充分借鑒汽車行業管理成熟經驗,結合無人機的發展實際,形成無人機行業管理思路。
2國內外無人機行業管理
2.1國內外無人機行業管理異同點
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歐美等發達國家陸續建立了相關制度與機制對無人機行業進行管理,但管理方式與方法有一定區別。美國無人機監管比較直接,僅針對25kg以下的無人機進行監管,監管手段也僅限于使用場景及駕駛人進行限制,尚未實行對25kg以下的無人機產品本身進行限制;相比于美國,歐盟的管理實施方式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僅針對無人機產品進行飛行管理限制,具體產品的限制由歐盟各國自主實施,但隨著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歐盟逐步轉變了管理思路,演變出產品準入管理與飛行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區別見表1。
2.2無人機行業標準體系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制定了《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年版)》。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包括基礎標準、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等四個部分,具體標準體系見表2。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2023年6月3日,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發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該標準適用于除航模之外的微型無人駕駛航空器、輕型無人駕駛航空器和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規定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的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該強制標準發布后,微、輕、小型無人機的準入管理將有標準依據。
2.3無人機行業相關政策
對照汽車行業管理,梳理了無人機行業的管理政策及流程,各環節的責任部門及現行政策法規見表3。
其中,我國對于民用無人機監管目前主要遵循的是《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民用無人機駕駛員管理規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空中交通管理辦法》《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制登記管理規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經營性飛行活動管理辦法(暫行)》這五項法規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國務院審議通過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目前無人機行業管理的最高立法文件。根據《條例》內容(征求意見稿),產品管理方面,將無人機劃分為微、輕、小、中、大五類,并明確指出,中型、大型無人機,應當進行適航管理,微型、輕型、小型無人機投放市場前,應當完成產品認證;此外,《條例》明確規定了將模型航空器排除在無人機概念范疇外;運營管理方面,運營除微型以外的無人機從事飛行活動的應當具備一定條件并申請取得無人機運營合格證。銷售管理方面,購買除微型無人機以外的民用無人機的所有者應當按規定進行實名認證;使用管理方面,操控小型、中型、大型無人機,其駕駛員應當取得安全操作執照,操控微型、輕型無人機應當熟練掌握操作方法了解風險警示信息和有關管理制度,操控無人機應符合飛行活動行為規范;此外,從事無人機飛行活動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實施飛行活動之前,應當向當地飛行管制部門提出飛行計劃申請,經批準后實施。微型、輕型、小型無人機在適飛空域內飛行,無需申請飛行計劃,但需在飛行過程中自動發送識別信息。對農用無人機的管理和使用有著特殊的要求與規定,普通農用無人機作業飛行,在適飛空域內農林牧區上空,無需申請飛行計劃,但需報送信息。
從管理環節來看,在生產制造的企業準入、產品準入、一機一碼、合格證方面,可從微型、輕型、小型無人機為切入點,建立管理制度與體系;在使用管理的無線電頻段管理方面,可憑借相關經驗,開展管理制度與體系的建設。
3建議
3.1無人機管理環節及分工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無人機的主要管理過程及部門職責分工如表4所示。
3.2管理對象建議
后續無人機管理方面,主要提供兩種思路:一是在生產準入階段,工信部進行無人機的準人管理,納入行政許可事項,針對微、輕、小、中、大各類型(包含航模、玩具)無人機進行準人管理,具體的管理思路可參照汽車準入管理成功經驗,分類進行監管,管理內容包括企業準入、產品準入、合格證、VIN等,此種管理思路需要強制性標準作為支撐,對部委間協調要求較低;二是結合各國監管經驗及我國無人機行業發展實際情況,根據《條例》職責劃分,基于民航局基于風險的管理思路,按照風險等級劃分實施管理,將無人機運行風險分為開放類、特許經營類與認證類三類,其中,開放類由工信部通過準人管理進行生產制造環節的監督管理(主要針對微、輕、小),特許經營類由民航局根據相關風險等級評價原則進行劃分,如判定風險可控,則歸為低風險由工信部實施產品認證;認證類由民航局實施適航審定認證。具體監管思路(主要針對中、大)如表4所示,此種管理思路需要工信部與民航局進行協調,根據思路明確管理范圍。
3.3政策制定建議
根據現有政策及分工建議,結合最新《條例》的要求,后續管理政策制定應針對空白領域進行布局與規劃,如生產制造環節的企業準入、產品準入、一機一碼、合格證等(工信部),銷售流通環節針對進出口方面的管理制度(商務部、海關總署),后市場階段主要針對無人機召回進行管理,此外,針對購買和使用階段的購置稅、第三者責任險等方面也建議建立相關管理制度。
4結語
本文對無人機行業的管理現狀、標準體系、政策相關文件進行了統籌整理與分析,對比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無人機行業管理的異同點,分析了現有標準的體系及各自功用,系統梳理了近些年發布的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并對文件進行了介紹。最后,針對以上的分析,從政策制定、管理范圍、職能劃分層面給出了建議,對于低空經濟、無人機行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王雨,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汽車檢測技術。
王涵,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為汽車檢測技術。
王瑩,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為政策研究。
吳雪靜,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為汽車檢測技術。
吳艷艷,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為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