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衡陽市教育局圍繞“我的衡陽·我的奮斗”和打造區域教育中心的工作目標,實施全市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33”工程,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推進新時代立德樹人工作,結合本土學情,打造了一系列在全國有影響的大思政課品牌,為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打造“思政金課”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怎么做,才能潛移默化般浸潤孩子的心田?衡陽市加強黨對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由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定期聽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市委主要領導進入中小學校園講授思政課。
2022 年12 月,衡陽市委書記劉越高走進南華大學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并上思政課,勉勵師生努力把學習和實踐融入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項要求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力量。
為扎實推進思政教育,衡陽市各地積極推動市縣級領導干部進學校講思政課。2023年,衡陽市教育局發出“各校黨組織書記、校長認真當好學校思政教育的‘領跑人’,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的號召,要求各校黨組織書記、校長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每學期給師生講授不少于2 個課時的思政課,在潤物無聲中滋養澆灌青年學生。
“神舟十九號飛船上天是我們國家走向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直接體現……”11 月4日早上8時,衡東縣成文學校黨支部書記侯志強在“國旗下的講話”中結合熱點新聞,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生動的案例,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結合時事與自己現在的生活,深深切切感受到國家、民族變得更加富強。”聽完侯志強的講話后,初二學生王蕊在讀后感上寫道。近年來,她親眼目睹了村里的變化:以往雨天放學回家,還會擔憂腳踩一身泥,如今村村通的公路一直延伸到自家門口。“抬頭能‘看見’神舟飛船上天,低頭發現家門口的柏油馬路也越來越寬敞……”王蕊說,課本中所描繪的美好愿景正慢慢成為現實。
“我們學校將思政元素融到音樂課中,引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共鳴。”衡陽縣第二中學黨支部書記趙力生表示,該校的音樂思政課突破傳統思政形式,通過“黨史講述+紅色歌曲傳唱”的創新模式,以紅色歌曲串起黨的光輝發展歷程,以史串歌、以歌敘史,變“理論灌輸”為“藝術感染”,讓“無聲”的精神變為“有聲”的故事,學生們在文藝的浸潤中回望黨史,在歌聲里觸摸信仰力量。
“我們通過多方位創新思政課程體系,逐步探索高品質內涵式‘思政金課’建設發展道路,力爭打造一批讓學生愛聽愛學、聽懂學會的精品思政優課。”衡陽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郭小華告訴記者。
開辟“第二課堂”
課堂之外,衡陽市教育局以“問難論辯”的方式開辟思政教育“第二課堂”,推出以“校園思享會”為主題的大中小學思政辯論賽。2021 年至2023 年,衡陽市教育局連續三年舉辦思政辯論周活動,精心挑選比賽辯題,引導大中小學生圍繞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內容展開對話與辯論,讓學生在對話中明辨是非、知曉善惡,在辯論中學好黨史、了解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思政課由此實現了課內、課外無縫對接。
論證和辯論之中,學生也在追求真善美。衡陽市第一中學代表隊教練周方對此感觸頗深,作為蟬聯衡陽市“校園思享會”思政辯論賽(省示范性高中組)三連冠的隊伍,該辯論隊圍繞辯題查找資料,深入社會考察調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切身感受國家進步和社會變化,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社會使命感和擔當,促進正確三觀的形成。”
今年從衡陽市一中考入武漢大學的高意婷,如今已經加入武漢大學辯論隊,她坦言,在衡陽市一中的辯論經歷對她的邏輯思維是再創造性的:“參加辯論賽后,我整個人的思維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在寫稿子、與同學討論以及與對方切磋的過程中,我的辯證思維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思政辯論賽的成功舉辦給了衡陽市教育局開辟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底氣,越來越多包含思政元素的多元活動在衡陽各級學校精彩上演。
今年10月,“典耀中華·聲動雁城”衡陽市青少年朗讀者風采展示活動在衡陽市各級學校上演。10 月13 日,在衡陽市石鼓區都司街小學的比賽現場,從《做最好的自己》到《少年中國說》、從《如果信仰有顏色》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文章中的思政元素借由童聲傳遞到校園內外,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仿佛化作了秋風中的一縷妙音,輕輕拂過聽眾的心田。
“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更是拓展了‘家校社’思政育人的新局面。”都司街小學校長歐陽衡湘說,活動的成功開展,讓更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與價值觀的養成,理解學習成績并非成長的唯一“指標”。
衡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衡陽市教育局以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在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的成果。
走向“實踐思政”
自毛澤東同志領導衡陽建立湘南第一個黨支部開始,到湘南學聯、水口山工人運動、湘南起義,翻開衡陽市厚重的歷史,紅色文化便與衡陽這座城市緊緊相連。如何利用好豐富的黨史資源,讓思政元素入腦入心,衡陽市各級學校展開了深入探索。
“別讓子規啼血蒙了眼,別用淚水送兒別人間……”11 月1 日上午,在夏明翰故居,伴隨著清脆的童聲,革命先烈夏明翰的生平從一名小女孩口中娓娓道來,來自衡陽縣洪市鎮中心小學的“紅領巾講解員”劉漫琪聲情并茂的精彩講解獲得了前來參觀游客的陣陣掌聲。
衡陽縣洪市鎮中心小學坐落于夏明翰烈士的故里,該校以“講好明翰故事、傳承明翰精神”為己任,積極培育“紅領巾講解員”。“建立‘紅領巾講解員’隊伍,讓學生不僅僅成為這份歷史的見證者,更讓他們成為這份精神的傳承者。”校長戴利斌說。
“對我來說,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新的成長。”劉漫琪告訴記者,學校會定期邀請專業講解員對“紅領巾講解員”進行講解技巧、禮儀等培訓,自己也在一次次的講解中加深對明翰精神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內涵的理解。“夏明翰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品德深深激勵了我,就像他詩中寫的那樣,砍頭都不可怕,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劉漫琪說。
為追尋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跡,衡南縣第一中學開展了“特色紅軍餐,憶苦思甜飯”活動,師生圍坐一起,一邊品嘗紅米飯、南瓜湯,一邊聆聽紅色故事。革命先輩不懼艱難險阻、永葆頑強斗志的革命精神,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精神洗禮。
“一份簡單樸實的紅軍餐,讓我更真實地感受到那個年代軍人艱苦的生活,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衡南縣第一中學教師寧靜說。
近年來,衡陽市的思政實踐創新正積極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延伸: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清明祭英烈、我向黨旗敬禮、“童心向黨”等系列主題教育,在未成年人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正是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衡陽市先后涌現了背著同學求學3 年的新時代好少年熊莎莎、立志為中國考古事業做出貢獻的鐘芳蓉等鮮活事例。
衡陽市教育局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思政課堂教學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創新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發揮思政教育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作用,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