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調查揭示,一些機構正利用高校綜合測評排名的漏洞,舉辦門檻低、獲獎率高的“水賽”,吸引學生繳費參與。
(10月30日《中國青年報》
學生參與這些“水賽”,獲得快速“刷經歷”,進而能在校內綜合測評中得到更高分數的機會。
部分學生對明碼標價的“證書”“競賽”趨之若鶩,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顯然不利于其個人成長發展,也背離了高校設立相關制度的初衷。
回到“水賽”的問題,參與者往往認為,即使這些獎項含有一定水分,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為未來的就業或升學增加籌碼。他們可能覺得,在激烈競爭中,任何一點額外的優勢都可能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因此不惜參與“水賽”。然而,花錢買獎,讓競賽淪為形式主義的秀場,失去了競賽應有的意義。到頭來,學生成了這些無良機構收割的對象。
要制止這一情況,還需從根源入手,對其釜底抽薪。一方面當然要打擊、遏制“水賽”,通過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另一方面也應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制度。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層面,要努力讓求真知的學風超越單一量化的評價。唯有如此,各類競賽、活動才能夠回歸“培養人才、全面發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