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提出八方面任務措施,強調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為了此次《通知》出臺,教育部召開座談會,面對面聽取150多位校長、專家和一線工作人員的意見。
(10 月30 日《北京日報》)
實際上,孩子們的字寫得如何,向來是相關部門的重要關切,一些地區、學校對漢字書寫給予了更多關注,開設書法課程、布置臨摹作業、邀請名家講座。如果說上述一系列舉措尚屬于“自選動作”,那么此番教育部的安排,則相當于進行了國家層面的再強調。
高規格抓寫字,首先是一種糾偏。今天,“數智生活”深入校園,技術賦能教學的紅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種種新形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沖擊著傳統書寫習慣,孩子提筆忘字、錯字頻頻、丑書怪書等現象并不罕見。由此觀之,這套“組合拳”頗具現實針對性。
更重要的是,漢字絕非僅是一種交流工具,還意味著一套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思維方式。一橫一豎,飽蘸傳統智慧;一撇一捺,蘊含中國哲學。比如,許慎《說文解字》注釋“武”字時,引用典故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止”“戈”為“武”,打仗的目的不是耀武揚威,而是為了停止兵戈。可以說,面對博大精深的文字,若能準確習得其中意涵,大可一窺中華文化的魅力。坐擁如此富礦,倘若中國人,特別是正在學文化打基礎的孩子們都不珍視,何其可惜。
“字如其人”——恰恰因為一筆好字承載了太多深意,國人才將寫字與修身聯系在了一起。這場文化行動的必要性、重要性毋庸置疑,期待學校、家長、孩子能夠真正行動起來,從寫好每一頁筆記、每一次作業開始,領悟方塊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