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 應用 教學 初中
因為應用題文字冗長,考驗學生理解能力,導致部分學生不喜歡做應用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常坐等老師的“填鴨式”灌輸,自己不讀題、不想題,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分析。
針對學生這種“不讀、不想、不會”的情況,可通過“略讀、細讀、精讀”的“三讀”法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分析,學會應用。
一、限時略讀,脫稿復述題意
應用題文字多,信息量大,可要求學生快速瀏覽題目,了解大意,明確此題屬何種類型,條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課堂實踐操作的關鍵是限時與脫稿。限時是指給學生2 至3 分鐘時間快速、仔細讀題。課堂教學中,時間的限制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定。剛開始訓練時,給學生的時間可略長些,培訓一段時間之后,可縮短至1 至2 分鐘。脫稿是指讀題時間結束后,不讓學生再看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復述題意,這樣能“逼”著所有學生認真讀題,一邊讀一邊記,不敢偷懶,也培養了學生的瞬時記憶力和理解力。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把機會多留給潛力生,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當然,在訓練初期,學生會出現記錯數據,說漏已知條件的情況,這時應給予寬容和鼓勵,并讓其他同學來補充完整。也可以將“限時略讀”環節再重復一次、兩次,直到大部分同學都能粗略了解題意為止,不背時間包袱,讓學生讀通、讀透,對大腦不斷進行刺激,強化短時記憶,形成高階思維,為解題做好充分準備。
二、勾畫細讀,得出圖表分析草稿
本環節的關鍵是圈點勾畫,并且是兩次圈點勾畫。
第一次大約1至2分鐘,是指在細讀中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要求學生在細讀的基礎上逐字、逐詞、逐句進行研讀,弄清含義及相互聯系,抓住用準關鍵詞。如“至少”、“至多”、“都是”、“不都是”、“增加到”、“增加了”等。另外,還要弄清題目中相關信息的內涵和外延。比如:“工程問題”中,我們常見的已知條件有“甲單獨完成此項工作需要4天”,這是表示“甲的工作效率是1/4”,等等。
第二次圈點勾畫大約需3至5分鐘,是指理出分析草稿。比如:在“行程問題”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用彩色筆畫線段分析圖,用黑色線段表示道路,用其他顏色的線段表示各種運動情況,用箭頭表示運動方向,這樣就能得到形象直觀的草圖。再比如:在“工程問題”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利用列表法進行分析,表格的第一列寫清楚各種情況,第二列寫題目中明確告知的已知量,第三列寫自己設好的未知量,第四列是根據前面的表格填空,理清各種量之間的關系。
在訓練初期,學生會覺得很難,老師可以邊引導邊示范,讓學生邊模仿邊學習。訓練中后期要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寫出分析過程。最后,達到個人能獨立完成的目標。
三、圖文精讀,理清等量關系
閱讀數學題目重在領會,精讀的關鍵就是把應用題的抽象內容轉化為具體內容,把圖像、符號轉化為文字表述,或者把文字表述的關系轉化為圖表、符號,使大腦建立起靈活的轉化機制,對題目再次進行深入地分析、歸納,從而快速地找出等量關系和解題思路,順利地解決問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分析過程結束之后,要求學生必須獨立完成應用題,并且列式、求解、書寫、答案等要規范。
總之,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切忌越俎代庖,一定要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自主閱讀、探索、研究的能力。正所謂:教師讀題千遍,講解萬遍,不及學生“三讀”題意,自我領悟一遍。
【參考文獻】
[1]肖宇峰《, 初中數學應用題“上手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學數學月刊,2004
[2]姜晶,《初中生對數學應用題的閱讀理解障礙的研究》[J],中學數學雜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