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雙減 家校 育人機制
探索“雙減”政策的推進與實施,給學校開展家校協同育人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對家庭教育能否配合學校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態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家校協同育人問題分析
1. 家校共育意識淡薄。“雙減”背景下,要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勢必進一步提升協同共育的意識以提升教育效率,但目前家校雙方仍在合作意識上有待進一步提升。首先,從家長層面看,一些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識。其次,從教師層面看,部分教師質疑家長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方法,不重視家庭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起到的重要作用,缺少家校共育意識。
2. 家校溝通形式單一。首先,從課后服務實施過程來看,家校時常存在溝通不充分的問題。如家校在學業安排上溝通不充分,訪談發現,一些學生不想在學校完成作業,怕家長回家后還會布置一部分作業。此類狀況充分反映了家校在學業安排上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協同,其結果就是學生不僅沒有減少學習負擔,更會被迫接受家校兩頭的作業清單,增添學業負擔,違背政策實施初衷。其次,從溝通內容來看,家校溝通內容單一。主要聚焦在學生成績上,對于學生勞動素養、個性品質、興趣愛好等卻很少提及。最后,從溝通形式來看,家校合作一般以家長會、家訪、學校開放日等方式進行,家長以被邀請者的身份參與到學校的溝通與交流,主動性和積極性低,致使家校共育效率低。
二、家校協同育人對策探索
1“. 雙減”政策下需增強家校共育意識。首先,學校可以為家長和教師開設“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專題講座,提升家校共育的意識,引導雙方針對學生作息習慣以及學習習慣進行交流和溝通,促進家校在育人方式上的同頻共振,以保證教育的協同性。其次,學校還可以創新班級管理機制,為家長創設多層次、多方面的管理機會,在家委員會中定期邀請家長入校參與班級事項管理,進一步了解孩子們的思想動態和學校狀況,加強與班主任的合作和交流。最后,教育部門可以建立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隊伍,加快家庭教育工作專業化、網絡化建設,形成目標導向與問題解決相結合的家長學校工作特色,建設家庭教育課程資源,引導家長提升家校合作育人理念,掌握科學的家校育人方法,打造線上線下、多方協同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模式,促進家校共育。
2“. 雙減”政策下需構建全方位溝通機制。一是構建“多方面”溝通的合作形式。家校都需清楚了解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目標定位。家校雙方可以對于當下教育政策條例進行深層次解讀、全方位溝通,以學習為邏輯起點,形成家校學習共同體,提升家校合作育人意識和溝通的全面性。二是構建“傳達—反饋”的雙向溝通體系。一方面,家長將學生在家的學習表現情況、思想動態、家庭教育方式和風格反饋給教師,有利于教師進一步改進教育教學措施,增加與家長的信任和協同育人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將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學習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培養的情況反饋給家長,提升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度,并且做好校外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尤其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家庭協同合作,共同轉變育人觀念,提升家校共育意識;促進雙向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家校共育機制,共同呵護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唐珉弘.“雙減”背景下家校協同育人的新實踐[J]. 教育進展, 2022, 12(5):1500-1505.
李潮海, 徐文娜, 康健. 新時代中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基礎與策略創新[J]. 現代教育管理, 2019(11): 12-17.
陳瓏丹, 余娟. 構建家校學習共同體[N]. 中國教師報, 2021-1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