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三體》、《流浪地球》等一系列科幻小說、影視作品的面世,中國科幻文學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中國也掀起了一股“科幻熱”。科幻之所以如此之熱,離不開大量的探索者和推廣者,懷沙就是其中一位。
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懷沙,2004 年進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工作,期間導演制作的紀錄片《哭泣的海龜》于2008 年獲得國家廣電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經過多年在行業中的沉淀,2019 年懷沙加入線上科教平臺少年得到APP,并推出了《人類科幻200 年》課程,該課程在少年得到累計銷售額排名第一。同時,他還開設了《懷沙精講阿加莎偵探小說》、《懷沙精講三體》、《懷沙精講希區柯克》等課程,進一步拓展了他在科教傳媒領域的影響力。
近日,我們有幸走近這位青年專家,聽他分享自己關于科學教育的經驗和心得。
問:懷沙老師,您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有著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能談談這段時光嗎?
答:當然。2004年我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加入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我當時擔任過編導、外景主持、主編以及制片人等多個角色,都是圍繞著科學知識傳播領域。這段經歷讓我游遍了全球各地,登臨過南極、北極和珠峰,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也讓我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轉變,為我的科教傳媒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那在央視工作期間,您導演制作的《哭泣的海龜》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是什么激發了您想要去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的決心呢?
答:《哭泣的海龜》是一部關于海洋生態保護的紀錄片。當時,我深感海洋生態的脆弱和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于是決定制作這部紀錄片。我們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記錄了生活在南中國海海龜種群的生存狀況和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這部作品獲得獎項,不僅是對我們團隊的肯定,也是對海洋生態保護這一重要科學議題的呼吁。
問:后來離開央視,經過多年的沉淀您選擇加入少年得到APP 并推出了《人類科幻200 年》課程,繼續您的科學教育之旅。您能分享一下創作這門課程的初衷和過程嗎?
答:初衷是我希望找到一種更加適合青少年的,把知識傳遞給他們的方式。我發現,相比閱讀書籍和觀看視頻,孩子更喜歡“聽”故事。聽故事基于人類基因,因為在數萬年智人的進化史里,孩童就是圍坐著篝火邊,聽著一個白胡子老人講述自己年輕時和猛犸象、劍齒虎戰斗的故事而在未來成為了獵人。于是我想制作一個音頻產品。
但是講什么故事更能激發青少年的心智發展呢?是講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還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我認為這些故事都過于陳舊,也不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我選擇了科幻。
人類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出現于1818 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從那以后,人類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科幻作品。當我閱讀了這些科幻經典后,頭腦中產生了一個問題,現在我也把這個問題拿來問你:你認為,什么能帶人類做最遠的旅行?
問:超光速飛船嗎?
答:不。是想象力。
問:為什么?
答:超光速飛船就算能帶我們遨游太空,但進入不了原子吧?進入不了黑洞吧?無法沖出這個宇宙吧?而這些想象都能做到。而且,科幻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能夠教會青少年該怎么去做有意義的想象。于是我決定制作一門關于科幻的課程,讓更多的人了解科幻、喜歡科幻,同時也可以提供一種觀察人類科學的全新視角。
在創作過程中,我梳理了人類科幻200 年的歷史,挑選了有代表性的小說、電影、影視劇、動漫、游戲等作品。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能讓聽眾感受到科幻的魅力,并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進而埋下探索科學、探索世界的種子。
問:您的《人類科幻200 年》課程在少年得到APP 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累計課程銷售額第一。您是怎么做到這點的?
答:我的課程就像一個裹著草莓味糖衣的維生素片。
科學知識是維生素,對青少年身體有好處,但你塞給他吃,他會抗拒。而青少年喜歡草莓,所以我用科幻故事包裹科學知識,讓故事和懸念對他們產生吸引力,然后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聽完了故事,不知不覺把科學知識吸收了。
這得益于我之前拍攝紀錄片的經歷。記得我剛拍攝紀錄片時,總認為自己擔負著教化公眾、提升國民科學水平的使命。但當時我的導師(他是一個留著白胡子的老人),他說:“懷沙,我們拍攝的是娛樂片”。我當時很震驚,也很不贊同。他繼續說,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人們要快樂。如果你不首先讓人們快樂,就沒有任何人聽你說任何事情。
后來我被說服了。我的所有作品都得益于這個法則。
問:您認為這門課程對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有哪些幫助?
答:我想至少有四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能激發青少年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敢于想象未來、敢于創新。第二,可以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尊重,學會在自己創作作品時,主動帶上“科學的腳鐐”,不做過度想象。“科學的腳鐐”是一個比喻,一般我們認為腳鐐是約束人的壞東西。但在科幻里不是,你必須在科學的框架內想象,別人才能把你的作品當回事。比如阿西莫夫在1940 年代,自己二十多歲,創作《基地》的時候,曾經做了過度的想象,他讓飛船隨意地做超光速旅行。但后來他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去彌補早年過度想象給他帶來的科學性的不足。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一定不是肆意想象的。第三,科幻能激發青少年們產生各種思考,比如對生態、歷史、人文、社會、宇宙、哲學等方面的興趣。第四,科幻能培養青少年們的批判性思維。科幻故事總需要不斷給讀者帶來超乎尋常的驚奇體驗,看了很多科幻的青少年會有一種思維習慣:一定還有比這更厲害的事物,或者更好的方法在等待著我。他們會勇于創新,而不迷信任何權威。
問:能否具體分享一下您在解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是如何將科幻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的呢?
答:我的工作其實很像一個營養師+廚師。我會先選擇某個我認為青少年應該知道的知識,然后再選擇合適的故事,借助這個故事讓青少年把知識吃下去。
比如在經濟學領域,有個概念叫“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 theory)。你聽過嗎?
問:好像是不能兼得所有好事?
答:是的,大致是這個意思。更精準的定義是,你往往只能在三個優點里選擇兩個。怎么讓孩子掌握呢?我選擇了鋼鐵俠。
問:鋼鐵俠?
答:是的,鋼鐵俠。孩子都很喜歡鋼鐵俠,尤其男孩最喜歡鋼鐵俠的戰甲。
于是,我在講述鋼鐵俠的戰甲時,選擇了三個參數:速度、防護、武器數量。
我告訴孩子,沒有一款戰甲能夠兼得這三個優點,必須做出取舍。由于孩子對鋼鐵俠戰甲都很熟悉,這個道理他們馬上就理解了。我說這個叫“鋼鐵俠不可能三角”,孩子就記住了。
我用這個角度講完鋼鐵俠后,很多家長留言表達感謝,因為孩子會突然在家里說出極有哲理的金句。比如有一對父母在吃飯時討論孩子18 歲的表姐的工作。媽媽說希望找到一個離家近,收入多,又不累的工作。8歲兒子在旁邊幽幽地飄出一句:不可能,你們在追求不可能三角。爸媽驚喜地問,這是電影《鋼鐵俠》里說的嗎?孩子說,不。是懷沙老師說的。這件事讓我感覺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