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4日清晨7時30分,在賀宇桐的不斷催促下,媽媽驅車趕到幼兒園,車剛停穩,賀宇桐便急匆匆地跑了進去。瞧,幼兒園里,小朋友們或正在搬運著各式各樣的運動器械和玩具,或在老師的帶領下做晨間活動。“俺家桐桐今年2 月才上幼兒園。最初,她是哭著鬧著不肯來。現在,就像幼兒園里藏著快樂寶藏似的,每天都要早早過來。”站在大門外,小2416班賀宇桐的媽媽和其他家長交流著。
石門縣永興街道中心幼兒園,因為晨間半小時及兩小時混齡戶外活動的運動游戲而備受關注。是什么讓孩子如此迫不及待,又讓家長流連忘返?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這所幼兒園。
A一條直線,玩轉體能“趣”享不停
“走廊寬寬敞敞,中間一條藍黑醒目的直線兩旁點綴著或交錯或并齊的小腳丫印,還有‘跳房子’的晉級方格、波浪折線等標識。孩子們的體能運動在這里玩出花樣……”園長陳祥帶著記者欣賞走廊上的杰作。
賀宇桐還沒進教室放下書包就迫不及待地開始“ 走酷”了。她一會兒順著走,一會兒倒著走,蹲跨、跳躍、踮腳……在直線上游龍般表演起來。陸陸續續來上學的孩子也紛紛加入其中,媽媽在園門口一臉自豪地向賀宇桐豎起大拇指。
永興街道中心幼兒園地處石門縣東城區,2024 年春季建成投用。建園之初,偌大的園區里,入園的孩子也不是很踴躍,如何把一所新園辦出特色,是陳祥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賀宇桐剛入園時膽兒小、比較靦腆,戶外活動時,她要么躲在角落,要么膽怯地做幾個動作。”陳祥說,“像賀宇桐這樣的孩子,傳統的自主游戲和戶外活動很難引發他們的興趣。”
能不能在戶外運動中添加更多的游戲元素,用玩游戲的方式吸引孩子們運動?在陳祥的帶領下,教師開始探索戶外運動游戲。大家因園制宜,創設環境,各種新奇的玩法層出不窮,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瞧,三層樓的走廊就創設了一條以直線為主軸的各種運動標識。“入園即運動,游戲即運動。”分管業務的副園長鄭李媛介紹說,按年齡分層遞進,僅“走”這個體能運動就分三級:自然走、倒著走、踮腳尖走、繞障礙走;蹲著走、跨步走、橫著走、腳跟走;一字走、交叉走、高抬腿走、開火車……
B一個籃球,激情碰撞傳統文化
“大皮球真正好,拍拍拍,跳跳跳,一會低,一會高。”混齡戶外活動時間,寬敞的運動場上熱鬧非凡。籃球特色運動項目區最吸引人的眼球。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規定,幼兒每天戶外活動一般不少于2 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 小時。”陳祥介紹,引入幼兒籃球后,教師們設計了籃球操、體能大循環、自主體育游戲等內容,不斷在難度、形式、內容上設置挑戰,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和挑戰欲望,培養幼兒強壯的體魄、敏捷的思維、健康的心理,實現“小球帶動大健康”的目標。
依托籃球,以進階的方式在10 分鐘內完成4 個“體能游戲站”的大循環挑戰。比如,第一站為運球跨輪胎走、運球連續跳多個方格、單手拋球后快速追球、持球過平衡木、抱球轉圈后原地投籃。第二站則是在第一站的基礎上逐漸增加難度和趣味性,如將運球跨輪胎走升級為運球跑過輪胎,使活動更具挑戰性。如此進階升級,以此類推。
籃球運動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將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弓步、提膝、翻腕、推掌等經典動作與籃球的原地單手運球相結合,讓幼兒感受中華武術動作的磅礴與籃球獨特的魅力。伴著鏗鏘有力的口號,體育運動的氛圍感即刻拉滿。
傳統游戲與籃球運動相結合。將“網小魚”“丟沙包”“跳房子”等傳統游戲與籃球運動重構,賦予了老游戲新玩法。比如,將籃球與傳統游戲“跳房子”相結合,活動利用敏捷圈為輔助器材,幼兒運球跳過單一的幾個格子,然后過渡到復雜的環節,改變“房子”的顏色、形狀等。“房子”設計得越復雜,幼兒運動能力越能得到鍛煉。
C一道“小溪”,別出心裁歡快“撒野”
在南頭的圍墻邊,一道人工塑造的山澗“小溪”是園所的環創佳作。
“創設一個模擬大自然的環境,就讓孩子們有個‘撒野’的地方。”分管后勤的副園長劉倩道出了這個環境創設的初衷。
回憶起小溪初建好時孩子們盡情戲樂的情景,大2402 班班主任覃玲妮記憶猶新:鋪滿鵝卵石的小溪內五彩斑斕,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水球漂浮著,泥鰍在水里游來游去。“覃老師,你看,我捉到了泥鰍”“ 老師,我撈到了一個水球”……喜歡玩水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紛紛脫掉鞋襪,卷起褲腳,不僅可以放肆玩水,還能體驗捉泥鰍,簡直就是兒童歌曲《捉泥鰍》的校園現實版。
“我家娃敢下水嗎?”“這小溪太棒了。”“讓娃捉兩條泥鰍回家煮湯喝。”“這個幼兒園,我都想去上了。”家長們紛紛在微信群內感言。
“幼兒園里能建這樣一條小溪,讓孩子們體驗鄉野樂趣,真的很棒。對他們而言,這樣的自然教育彌足珍貴。”一名家長告訴記者,放學回家,女兒經常眉飛色舞地跟她說起在幼兒園捉泥鰍、玩水的情景。
如今已近立冬,小溪已是“枯水”季節,但這里依然是孩子們“撒野”的好境地,擁抱石頭、捉迷藏、躲貓貓、漫步小橋……
“今冬明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設施,使之更安全、更接近自然,讓小溪真正‘活’起來。”陳祥表示。
D一日分享,鮮活帶動親子運動
“每日在班級微信群內分享班級運動游戲。”鄭李媛告訴記者,此舉意在帶動家庭親子運動。
采訪交流中,老師們紛紛向記者展示班級微信群的更新內容。小2416班班主任唐姣登錄班級微信群,一邊打開圖文并茂的動感畫面,一邊介紹說:一天一區域,一天一玩物,一天一運動,一天一分享,“呼啦圈轉轉”“龜兔賽跑”“趕小豬”“開合跳”……趣味運動配上精美文字解說和音樂,俏皮且動感。
“難怪梓琪喜歡去幼兒園,每天都變著花樣玩游戲。”“天啦,也太快樂了吧,收不收大朋友啊?”“在家里我們也這樣玩起來。”視頻發送不久,家長們紛紛寫下贊語和感言。
大2305 班錢啟樂的媽媽錢雯高興地告訴記者:“娃兒把運動游戲的興趣帶回家里。我們全家每天堅持一起運動打卡,其樂融融。”
“我們結合‘六一’、元旦佳節,每學期舉辦一次親子運動會,營造濃厚的家園運動氛圍。”鄭李媛說。
無論何種形式的運動游戲,都離不開孩子們的互助合作。在永興街道中心幼兒園里,孩子們三五成群、扎堆玩耍,獨來獨往的孩子幾乎見不到。運動游戲于無形中培植了孩子們樂于助人和合作的意識,這種“利他”精神的萌生像火焰一般,以其獨有的光和熱,伴隨著孩子們快樂的童年。
“我們兩個月組織一次體能運動分析,通過前后數據對比,每個孩子的進步和不足一目了然。”陳祥表示,“每次對比分析后,我們會為每個孩子形成一份運動報告,與家長共享,讓家長也看到孩子的變化和成長,以運動促進幼兒‘身心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