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教育學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導“從做中學”。從勞動教育入手,將勞動教育與初中化學教育相結合,可以拉近學生與化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基于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同時,通過跨學科勞動項目實踐,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基于此,文章對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勞動教育;化學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
一、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與實踐發展
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取得一切成果的前提,唯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生活。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對勞動教育做出了更精細的規劃與部署。馬克思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認為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進行勞動實踐,這是人的本質所在。教育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主張讓學生從勞動中得到發展。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樣化探究活動;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開展項目式學習,重視跨學科實踐活動。學者張廷勇認為勞動教育無處不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只要善于挖掘、勤于思考,積極整合學科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就能有效滲透和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這對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和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勞動教育與化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是指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為目標,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積極的勞動態度。勞動教育在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化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化學所必備的關鍵能力。化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以及科學態度與責任感。這些是核心素養在化學課程中的具體體現,反映了義務教育化學課程的教育價值與育人功能。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一詞頻繁見諸報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對核心素養的要求,既注重與小學科學課程和高中化學課程的銜接,又關注與義務教育其他相關課程的關聯。教育界開始重新認識勞動在教育中的意義,嘗試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構建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勞動教育新模式。化學是一門在實驗探究基礎上研究理論和知識的自然科學,其許多知識源于生產勞動,服務于生產實踐,與勞動教育存在著天然的融合優勢。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將勞動教育與化學教育相融合,拉近學生與化學之間的距離。
三、勞動教育與化學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課堂教學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勞動。縱觀許多現在看起來像是常識一樣的真理,都是無數科學家經歷無數次失敗后最終研究出來的。化學教學更多集中在化學課堂,以教材為基礎,圍繞教材核心內容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化學史,將勞動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學習“原子的結構”這一課題時,讓學生先了解原子結構發現的歷史,從古代的“五行說”和“四元素說”,到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的“實心球模型”,再到湯姆遜的“西瓜模型”,然后是盧瑟福的“行星模型”,波爾的“軌道模型”,以及薛定諤的“電子云模型”。這個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兩千多年,且還可能繼續發展下去。這是大量科學家艱苦勞動、反復實驗、嚴謹治學的結果。因此,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激發勞動意識,發展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提升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此外,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勞動故事,深度挖掘化學教材中的知識,在化學教學中靈活滲透勞動教育,將勞動實踐中學到的技能應用于鞏固化學知識。如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鹽”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做饅頭、堿水粽等家庭勞動,給學生講解鹽類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建議學生回家試著去做饅頭、堿水粽。學生可以回家把稻草灰加水溶解,用過濾得到的液體來浸泡糯米,制作美味的堿水粽。又如,在學習“化肥”這一課題時,學生可以運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判斷家里的植物是否缺乏營養,應該施加什么肥料,從而更好地照顧家中的綠植。這樣,學生把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日常勞動中,在參與勞動的同時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強化了勞動意識。
(二)化學實驗與勞動教育結合
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科學探究,而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生勞動實踐的一種重要方式。開展實驗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勞動過程。初中學生已經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理論上可以獨立完成簡單的家務勞動,但由于父母長輩的過度照顧,很多孩子的動手能力相對較弱。在每年的實驗考核中,有些孩子因不會劃火柴而不能點燃酒精燈;有些孩子在取液體時,手不停地顫抖,導致膠頭滴管抖動厲害,液體撒滿實驗臺;有些孩子則手忙腳亂,實驗臺上亂成一團,一不小心就打破玻璃儀器……因此,將化學實驗與勞動教育結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并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化學實驗強調學生的操作能力,實驗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由于學生能力不一,所以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指導,以幫助學生把握整個實驗過程。化學實驗讓學生手腦結合,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和動力,也有利于教師工作的開展。此外,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與模型思維,從而助力初中學生形成化學核心素養,使其具有崇尚科學、把握規律的意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實驗活動“燃燒的條件”分組實驗時,學生使用棉花蘸酒精和水、乒乓球碎片和濾紙、蠟燭和燒杯等設計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力合作下,通過實驗結果和推理,認識燃燒的條件,并建立燃燒的模型,再依據燃燒的條件推測滅火的原理。又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時,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泥制作分子和原子模型。整個過程將抽象變具體,從宏觀到微觀進行探析,再回到宏觀物質,提升了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化學實驗涉及有害物質的應用,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綠色化學的思想,引導學生將綠色化學理念應用于實際生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再如,學生學習實驗活動“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這個基礎實驗后,自行設計從自然界中得到粗鹽的過程。學生取海水后,用自制的過濾器進行過濾,然后熬煮濾液蒸發水分,最后結晶得到粗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復習了分離難溶性雜質的方法——過濾,感知到溶解是有極限的,建立了飽和的概念,并且親自感受調節溶劑的量帶來的溶液濃度的改變。學生通過得到的鹽的質量和海水的質量,計算海水中的含鹽量,促進了對溶質的質量分數以及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的運用。化學實驗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化學知識,培養其動手能力、實驗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創設跨學科勞動教育項目學習體系
項目式學習是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的一套以學生為中心的系統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圍繞項目的各項任務,經歷實踐體驗、小組合作分析討論、探究創新等環節,從而獲得相關知識,發展相關技能,提升個人能力和素養。在活動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勞動項目的進展情況,與學生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對項目活動的方法、步驟等作出調整和掌控。初中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階段,他們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難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創設跨學科勞動教育項目學習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化學核心素養。
舉例而言,寒假時間比較充裕,以“年二十八,洗邋遢”為勞動契機,秉承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宗旨,將勞動教育與化學教育相融合,教師與學生一起設計了跨學科勞動教育項目——“歡歡喜喜過個化學年——清洗篇”。該跨學科勞動教育項目包括三個子項目:
1. 除水垢。在生活中,燒水壺用久了,壺底會形成一層厚厚的水垢。如果水垢長期不清理,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那么,如何清理水垢呢?在跨學科勞動教育子項目“除水垢”中,學生通過查詢資料學習硬水、軟水的知識,了解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并設計實驗自己動手清除水垢。
2. 去油污。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那么餐具上的油污如何清理干凈?廚房用久了,廚房臺面、廚具、油煙機的油污會越積越厚。油煙機排煙系統長期不清洗容易堵塞葉槽,降低油煙機抽風效果,還有引起火災的隱患。在跨學科勞動教育子項目“去油污”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油煙成分,學習乳化作用原理以及堿性溶液洗滌油污的原理,自己動手清洗碗盤、清理油煙機。在完成跨學科項目學習的同時,學生學習了化學知識,了解了反應原理,增強了設計實驗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 刷馬桶。馬桶是每個家庭之中必不可少的潔具。如果清理不干凈,細菌會大量滋生繁殖,影響身體健康。那么,怎樣才能清洗干凈呢?通過跨學科勞動教育子項目“刷馬桶”,學生了解了馬桶污漬的主要成分,學習了酸和堿的相關知識,明白了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并利用學習到的知識清洗馬桶。在清洗的過程中,學生復習鞏固了化學知識,還學習了許多勞動小技巧。
在完成跨學科勞動教育項目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主動探究、發現、獲取信息,掌握了勞動技能,學會了對大量信息進行加工和評價,并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跨學科勞動項目活動,學生懂得了尊重勞動和勞動者,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從而形成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另外,生動有趣的化學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探究的興趣。學生在感覺好玩有趣的同時,也落實了一部分化學知識與能力,可謂“玩中學,學中樂,樂中多收獲”。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提升勞動素養的同時,樹立了創造精神,培養了探究精神。單純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覺察與喚醒探究的意識,并且通過問題解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解決與化學相關的真實問題中形成質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
(四)結合工農業生產
化學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它不僅是科技進步的基石,更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教師在化學課堂上講授氫氧化鈣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學生日常所見的道旁樹上的白色物質,生動地介紹農藥波爾多液的制作原理和應用場景。同樣,在講述高分子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實例,如塑料的發明極大地便利了人類生活,橡膠的廣泛應用顯著減少了車輛的顛簸,而液晶的發明更是為人類提供了清晰、高品質的圖像顯示等。這些實例無不證明,無數的高科技產品都離不開化學材料的支撐。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刻理解,生產勞動實踐中隨處可見化學知識的應用。又如,在學習“水的凈化”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自來水廠,讓他們親身體驗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從而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的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還能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價值。
四、結語
勞動教育無處不在,它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將勞動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掌握相關勞動技能的同時,也有利于其初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掌握化學知識,提升綜合素質。教育者應充分利用勞動教育的優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實踐活動,以促進其化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廷勇.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與滲透[J]. 天津教育,2020(27):122-123.
[2] 檀傳寶. 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 中國教育學刊,2019(02):82-84.
[3] 胡慶芳,程可拉. 美國項目研究模式的學習概論[J]. 外國教育研究,2003(0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