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出臺,明確了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利用,是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石,可助力教育目標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應兼具針對性與綜合性,實踐性與開放性,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多元資源,涵蓋田園、家政、制造、傳統文化等多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勞動課程;資源整合;勞動教育;課程開發
一、調研目標
為全面了解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整合現狀,為勞動教育研究和課程資源開發整合利用研究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調研組組織并實施了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與整合現狀的問卷調查及實地調研工作。隨后,對收集到的調研數據進行了系統的整合與深入分析,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了關于如何有效開展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與整合的深入思考與具體建議。
(一)為樹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課程資源觀提供支撐
1. 構建學校資源整合與共享策略。擴大優質校本課程的使用范圍,建立優質校本課程資源共享的機制與平臺。通過建立勞動教育資源庫,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平臺。
2. 開發利用社會資源,構建整合與利用的途徑。為中小學生設計和開發的課程資源可以直接引入到勞動教育課堂中。
3. 構建家庭資源整合與利用的路徑。家庭教育因其靈活性和情感性而獨具特色,這是其最為顯著的優勢。
(二)為增強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提高資源開發整合利用能力提供保障
增強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基礎,對有效開展勞動教育至關重要。它涉及將各種資源進行重新分類與整合,并應用于教師的勞動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更深層次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的能力。提升小學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方面的能力水平,使他們能夠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具備對課程資源進行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從而優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加得心應手。
(三)為健全區域性課勞動教育程資源開發利用保障機制和管理機制開辟途徑
堅持科學設計內容的原則,在管理上實現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勞動教育的實施科學有序且運行高效。確保納入學校課程計劃的勞動教育有足夠的師資力量、實施場地和課時保障。特別是要確保勞動教育經費的合理投入,建立起課程資源的開發、管理和評價機制。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實現資源開發與利用主體的多元化發展,以支持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調研基本情況
本研究選取定西市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為調查研究對象,從學生、教師、校長及縣區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四個維度展開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勞動教育的開展狀況、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資源的多樣性、勞動教育目標評價以及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區域性開發整合情況。采用線上問卷、線下訪談及實地走訪等多種調查研究方法,選取市內八所中小學(城區4所、農村4所)作為樣本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涉及的教師、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與各校校長以及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訪談,同時實地考察了勞動教育的校外實踐基地。
問卷調查采用在線方式進行,共有435名教師參與,其中有效問卷410份;926名學生參與,有效問卷850份;912名家長參與,有效問卷870份。此外,還訪問了10位校長及6位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
三、當前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一)勞動教育資源整合開發定位不準,意識不強
通過教師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了解到教師們對《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較清晰的認識。大約16.67%的教師關注到課標中關于課程資源建設的部分,但他們對勞動與技術課程標準及其資源開發的研究不夠深入。盡管多數教師認識到了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有所嘗試,只有少數教師開始探索如何將這些資源與課程目標相結合。
約82%的教師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對勞動教育至關重要。城區教師對資源的認識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認為資源開發受限于客觀條件;而農村教師雖能開發少量的家庭領域資源,但尚未形成特色資源體系。總體而言,教師雖已初步具備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但在自主開發資源方面的能力尚待提升。
從需求角度看,學校和教師希望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由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系統化推進,形成一套有明確操作程序的資源體系。當前資源匱乏和操作體系不完善的情況反映出部分教師在資源開發意識上的欠缺,未能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
由此可見,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校長的訪談及教師問卷調研顯示,勞動教育缺乏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整合策略。這導致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存在片面性,實施方式單一,忽視了對學生觀念的培養、勞動價值觀的樹立及勞動品質的塑造。
(二)勞動教育資源的整合開發利用規劃不清晰
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能規范落實國家課程,但課程資源的地方性和校本特色不明顯,尚未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勞動教育應在遵循國家課程規范的基礎上,重點體現地方特色,提煉出適合當地的校本化課程資源。參與調研的樣本校均嚴格按照國家課程體系保證了課時數量,但具體化、有操作性的課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側重于任務式的布置,開發方式單一,實施范圍有限。受經濟、場地、時間等因素限制,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停留在簡單的家庭層面,采取就近取材的方式,以校內簡陋資源和學生家庭生活為基礎進行淺層次的勞動教育實踐,未能上升到以課程標準目標為依據,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課程資源,突出勞動教育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三)勞動教育資源整合開發利用缺乏保障措施
1. 師資保障
勞動教育課程專任教師的師資配備不足,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和能力有待提升。《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建議學校“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人力資源是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整理開發與利用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著勞動教育的實施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從教師、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對學校校長的訪談中發現,專職勞動教育教師的比例較低,多數學校傾向于將年齡較大的教師和教學能力較弱的教師安排在勞動教育崗位上,導致整合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有限。兼職教師占據了勞動課程教師的大部分,大多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通常還要負責兩個或以上的學科教學,因此不自覺地將勞動教育課程的地位放在其他學科之后,存在擠占勞動教育課時的現象。
通過訪談發現,部分兼職教師能在其他課程中融入少部分的勞動教育內容,這是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整合開發利用的一種策略,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策略和方式尚未形成長期性、制度性的手段,整合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提升,從學校層面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案例,進行提煉、定型、實踐和推廣。針對勞動教育教師的專題培訓較少,現有的培訓主要集中在課程標準、政策和文件的解讀上,對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利用的策略和方式涉及較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也相對缺乏。
2. 經費和制度保障欠缺
分析調研數據發現,許多學校缺乏校內勞動實踐場所和設備,這是教師認為實施勞動教育面臨的首要難題。校內的勞動實踐多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班級衛生保潔、室外綠化美化等活動,或組織校外志愿服務、參觀訪學等,隨意性強,缺乏制度化。學校用于勞動教育和課程資源整合開發利用的專項經費預算不足,投入不夠。從當前調研來看,學校在經費預算時未將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及資源開發利用列入專項預算,在年終決算中雖有部分學生研學、勞動基地實踐操作的支出,但未能體現出對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專項支出。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整合和開發需在校內外同步進行,并需與當地政府、部門、企業等多方協調配合。政府作為頂層設計者,需發揮總牽頭作用,但由于各部門間合作不暢,導致在平臺、場地、設施、人力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無法有效支持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四)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利用整合不足
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式多樣,主要依托課堂教學,并結合家庭生活、校內勞動場所及校外實踐基地等多種社會領域,可為學生提供日常生活、農業生產及簡單工業生產方面的實訓機會。但從勞動教育實踐的本質來看,雖然課程資源整合形式多樣但綜合性不強,校內外實踐基地不足,反映出勞動教育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理利用不充分,課程資源領域不夠全面,學校層面的勞動教育資源尚未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資源體系。
勞動教育若被簡單以上課的形式落實,將課堂資源等同于課程資源,會缺乏實踐性,導致教育實效性不足。學校可視的長期實踐活動是以任務群形式開展的家庭勞動教育,學校和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目標、有操作程序,并有活動效果的總結。然而,家庭教育資源在整個資源體系中的占比過高,有將學校勞動教育簡單嫁接到家庭領域的傾向。
四、思考和建議
通過調研分析,并對照課題研究思路和預期成果,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議,在后期的課題實踐活動中逐步完善研究方法和策略。
(一)樹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課程資源觀
1. 積極整合開發利用便捷的校內勞動教育資源
開發融合各學科教材中滲透的隱形勞動教育資源,以及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手冊及教師資源。結合當地實際,開發利用校園農場、樓道綠化,借助農村地區優勢開發鄉村學校勞動場所。開發校內勞動教育專項場所,成立如電工、烹飪、陶藝、縫紉和富有當地特色的剪紙、編織等社團組織。
2. 深度整合開發家庭的勞動教育資源
開展家長大講堂,邀請家長中的技術工人、手工業從業者、商業精英等,開拓勞動技術、職業規劃、家庭理財等方面的勞動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職業觀,提升勞動素養。
3. 積極開拓社會勞動教育資源
多部門、多方式協同發力,積極開拓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農業合作社、生產企業、社區服務中心等,豐富勞動教育資源范疇,開展適合學生的技術實踐、農業種植、工業制作、手工技術、現代制作、社區實踐服務、生涯規劃等內容,建立綜合性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二)增強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
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關注勞動課程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培訓學習、教學研討、現場實踐觀摩、跟崗研修、優質課競賽等方式,提高他們整合開發利用勞動課程資源的能力。
(三)建立長效經費保障機制和多元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建立長效經費保障機制。通過合理預算學校經費,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拓寬資金籌措渠道,統籌協調,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勞動課程服務項目,為教師專項培訓、校內勞動基地建設和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
建立多元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充分利用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依據“意見、指導綱要及新課程標準”等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的課程評價標準,注重社會勞動實踐評價。
參考文獻:
[1] 賈丹丹. 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 廣州:廣州大學,2022.
[2] 趙婉斐. 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3] 張麗華,馮新瑞. 區域推進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沈陽市沈河區為例[J]. 中國德育,2021(09):9-14.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勞動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與利用研究——以定西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為例”(課題編號GS〔2023〕GHBZ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