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信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學校自主開發與實施的必修課程,是以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資源、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經驗性課程,是以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能力的綜合培養為目的并具有獨立形態的綜合性課程。本文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經驗,對課程開發現狀進行分析,并在課程開發實踐中進行有效探索、研究,目的是建立適合學校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關鍵詞:綜合實踐 課程開發 課程體系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現狀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各層次學校都結合自身的實際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遭到不少的困難,隨著課程的深入研究,矛盾越來越突出,主要體現在:
1.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認識不到位
面對升學壓力,部分學校不能按照國家課程設置的規定課時安排課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不開就不開,能少開就少開,課時被學科課程擠占現象嚴重,學生活動空間比較封閉,活動方式難以多樣化。課時的嚴重不足對整合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非常不利。
2.學校缺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規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跨學科的課程,不少學校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計劃或方案,但缺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規劃和安排,導致學生活動主題、活動類型單一片面,由于學生活動安全因素,又不能讓學生隨意走出校園活動,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生活、自然的目標難以達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多樣、課程資源開發、組織實施任務的艱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不協調性,導致這門亮點課程行動緩慢,步履維艱。
3.師資缺乏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瓶頸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昀新亮點。然而綜合實踐活動沒有課程標準,沒有教材,沒有教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參考,這對于長期以來依綱據本從事教學的教師來說,普遍感到無從下手。實踐表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較好的學校都是在經過多次的培訓、反復的實踐、研討基礎上進行的。眼下大多數學校都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職教師,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全員參與指導。由于每個教師都有自己承擔的各學科課程的教學工作和其他任務,因而實際的結果是“全員參與,全員難以負責”。雖然不少學校設立綜合實踐活動中心組,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課程師資問題。
4.評價體系缺失,綜合實踐活動難成常態課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目前應試教育的現實性問題,考試與分數仍然左右著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回歸學生生活,強調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但課程的評價機制沒健全,沒有激勵機制、又沒有實質評價體系的課程難以得到學校、家長、社會老師們支持,更難以成為常態課程。因此建立科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以及實施細則,是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和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基本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沒有課程標準,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必須結合學校實際創造性地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才能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注意以下原則:
1.區域、校本化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在內容上力求要有學校特點、地方特色,學校在充分發揮學校課題資源的同時,研究和分析社區、家鄉的背景、條件,充分利用地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等方面的課程資源,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性特色。
2.重點、優先化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作為學校的規劃課程,就不能面面具到,必須在可能的課程資源范圍內突出重點,根據學校實際和要承擔的責任,在為學生提供的機會中進行綜合的了解,做出恰當的判斷,選擇出重點內容并優先運用于綜合實踐課程。
3.合理、適應化原則
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和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要考慮學生的層次、學生現有的知識和技能,還要考慮學生群體個性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結構。二要考慮教師整體素質和指導能力。三要考慮社區、家長的支持度。只有這樣,綜合實踐課程資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開發。
三、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研究
(一)課程整體規劃是課程有效開發的前提
我校多年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探索嚴格按照教育部、省、廣州市課程改革精神進行,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經過反復實踐、探究,形成了自己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1.規劃活動課程,明確課程目標
學校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與管理方案、課程實施指引,對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及社區服務的相關課程進行合理的規劃,規范活動組織、活動內容、活動實施。社會實踐包含校內和校外活動,校內活動主要有軍訓及國防教育、校內社團活動、值周班服務及校內衛生包干服務工作;校外社會實踐主要有學校組織外出參觀、考察、訪問等校外社團活動、寒、暑期工體驗等。社區服務內容主要有參加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安全和環保宣傳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動等。
2.創新課程形式,踐行研究性學習
按新課程要求,根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學校學生的實際,將研究性學習任務改為高一、高二級各完成一個完整的自選大課題,要求有完整的課題組成員、課題、課題開題方案、活動記錄、成果、評價表等材料,三年內在學科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若干個學科小課題,由學科老師根據學科特點布置相關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專題作業、小實驗、小總結、手抄報、制作、參與學科競賽活動等)。這種靈活的安排,可使研究性學習延伸到高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校本、區域課程資源是課程開發的源泉
1.貼近生活,開發多種綜合實踐課程資源
《新課程標準》在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提出,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廣闊的智力背景,教育不能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綜合實踐課程資源多姿多彩,學習題材取之不盡。但必須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教師可根據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多途徑、多方式、多渠道進行開發與利用,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發展。多年來為了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愛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校積極與家庭、社區和社會各界緊密聯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和自然界中的資源,開發出更多學生喜歡的課程資源。目前能夠提供給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統一固定的,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須參與的,如高一新生軍訓和研究性學習,另一部分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自身客觀條件自愿選擇參加的。
2.挖掘校本課程資源,提高課程開發實效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內容上要有學校特點,就必須充分發揮學校課題資源,如悠久的辦學歷史,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校友,歷年來所取得的辦學成就、辦學特色。學校本身蘊含的這些豐富的資源,值得學生去了解、去研究,學生在研究中深深了解了學校走過的艱辛之路,分外有一種親切感,產生一種親和力。考慮到學生的經驗、年齡和安全,可以把學校資源分三年進行規劃研究。
3.整合本土課程資源,拓寬課程開發途徑
研究和分析社區、家鄉的背景、條件,充分根據地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等方面的課程資源,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性特色。從化位于廣州北部,歷史悠久,綠水青山,鐘靈毓秀,自古民風淳樸,勤勞勇敢,崇尚文明。悠久的歷史、勤勞的人民、秀美的風景,孕育出燦爛的文明。民間建筑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載體,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廣裕祠等從化古建筑群,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通過系列課題的研究,加強學生對從化古建筑文化的了解,培養熱愛家鄉人民、文化的思想感情。多年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對從化古建筑的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在科組老師的指導下,研究成果豐碩,并在此基礎上編寫成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從化古建筑物》,課程的實施對研究性學習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精品活動和特色課程是課程開發的活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豐富,在很多學科與領域具有很多的形式。它對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奠基性的價值。經過幾年的探索,我校各學科在綜合實踐中逐步開成了各自精品活動,如語文學科組的經典詩文朗誦、數學學科的數學知識的日常應用研究(昀優問題)、物理學科的水火箭、紙飛機制作、神奇魔罐等科技制作與小實驗、化學學科的家庭化學小實驗、水污染檢測、政治學科的模擬法庭、法制辯論大賽、歷史學科的從化古建筑探究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是多元化的,作為校本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特色是課程活力的具體體現,多年的綜合實踐活動經驗,學生對從化古建筑的研究有濃厚的興趣,我們有意識在從化古建筑探究方面開發課程,將區域的本土資源進行整合,在學生研究性成果的基礎上編寫成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從化古建筑物》,課程的實施對研究性學習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此外地理學科的從化旅游資源的探究與整合也是課程開發的好資源。信息技術學科的網頁與動畫制作、電腦作品、通用技術學科的各類制作與設計也是學生很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的開設,有效地推進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四)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是課程開發的保障
1.校長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具有國家必修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雙重特點。作為國家必修課程,學校必須按規定時間和內容開設;作為校本課程,學校必須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組織。但綜合實踐課程是一種以活動為主要組織形式的課程,需要時間、經費和精力,涉及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社會、家庭方方面面,需要綜合考慮安全、學業、升學、場所等多種因素。校長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課程領導力,徹底擺脫舊課程思想的羈絆,克服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站在素質教育和以生為本的高度看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學校實際從宏觀上整體進行規劃和設計,帶領領導班子認真研討、培訓和學習,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課程方案,并親自指揮、指導和組織實施,并在經費、獎勵、人員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要與學校管理并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個新的學習領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要與學校管理改革并行。在開發過程中,不斷探索課程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和評價管理的新思路。從課程管理方面,德育處負責社會實踐課程管理和學分認定,學校團委負責社區服務課程管理和學分認定,教學處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管理和學分認定;從教師管理方面,我們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能夠承擔一門拓展課程,必須能夠承擔至少一個研究課題的導師,把學生作為學校昀大的教育資源來開發,為學生搭建廣闊的舞臺;在評價管理方面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體現綜合實踐課程特點,強化學生的自主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要有家長、社區支持
對于學科課程,家長支持的力度很大,但參與的能力非常有限。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必須與家長達成共識,家長愿意參加、愿意支持、愿意提供各種幫助,這是綜合社會實踐課程能夠廣泛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要利用家長會、家長信、開放日等形式,積極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的思想和理念,宣傳素質教育對孩子終身發展的意義,讓家長擺脫應試教育的偏激思想,支持學校和學生開發綜合實踐課程;要把家長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實現資源共享,以解決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臣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顧建軍,張建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法[M].開明出版社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