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蕓
【摘 要】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開發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模式的重大變革,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本文論述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理念,闡述了大學英語課程開發的步驟,并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提出了設計方案。
【關鍵詞】工作過程;大學英語;課程開發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下,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一個具體的課程模式。和工科專業課程不同,《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課程,比較寬泛,沒有清晰具體的工作任務,也沒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如何使課程的設計真正切合實際的工作過程,是基于工作過程的大學英語課程開發的重點和難點。
1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理念
姜大源認為,所謂工作過程,指的是個體“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通過整體化職業分析(關注的是工作過程的系統化知識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職業行動能力,而不僅僅是獨立的、 點狀的崗位技能和知識),開發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務,按照人的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從初學者到專家的成長規律)進行序列化,形成學習領域,并按照工作過程進行基于教學論的組合和序化,構成教學內容體系,以工作過程行動導向為教學實施原則”。
基于工作過程的大學英語課程開發需要開展深入的系統研究。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時,應首先分析所教專業主要就業崗位(群)、工作過程及英語技能與能力要求。從典型工作任務出發,設定學習情境(單元),然后將工作任務分解成完成這個任務的多個小任務,產生主題學習單元,并確保每個主題學習單元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可展示的任務或項目。以學生未來主要就業崗位需完成的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工作情境的設置和工作任務的完成,切實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
2 旅游管理專業大學英語課程開發步驟
進行旅游管理專業大學英語課程開發的前提是調查研究。課題組老師運用深度訪談、個案研究等實證方式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分析了旅游管理專業的需求和發展、主要就業崗位、工作過程及典型任務。此外,課題組老師重點研究了旅游管理專業核心崗位的崗位職責及其需完成的工作任務和需具備的職業能力。
完成調查研究后,需要進行專業論證,這是對課程開發科學性的保證。由聘請的旅游管理專業的一線服務和管理人員、學校旅游管理專業骨干教師和課題組成員參與。專業論證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對專業核心崗位及相關崗位群進行論證、對工作任務的選取進行論證、對崗位職責和職業能力的設定進行論證。
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課題組老師把旅游管理專業的職業能力要求與培養學生具備這些能力的教學聯系起來,開始進行教學分析,確定基于工作過程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方向。“確定和描述一個專業(在我國針對一個職業或職業小類)的典型工作任務,是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的基礎”。具體過程為:課題組老師對旅游管理行業的實際現狀和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崗位(群)進行研究,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并在分析整合的基礎上對典型工作任務加以歸納,確定學習情境(單元),然后將工作任務分解成多個相應的小任務(主題學習單元),每個主題學習單元相對完整,并且可以展示,初步形成課程開發的方案。
課程開發方案初步形成之后,需要通過課程設計對其進行細化。在進一步論證的基礎上,最終確定課程的定位、課程的目標、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模式、課業的評價方式等一系列的相關問題。
3 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
3.1 教學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的旅游管理專業大學英語的課程開發圍繞專業需求,將典型任務設計為三個模塊:日常交際英語訓練模塊、業務交際英語訓練模塊和專業情境模擬訓練模塊。日常交際英語訓練模塊細化為禮貌禮儀訓練、個人信息溝通、休閑話題討論和時事問題討論。業務交際英語訓練模塊細化為職位應聘、商務禮儀訓練、商務接待、商務活動安排和實用英語寫作。專業情境模擬訓練模塊對學生進行初步的與崗位有關的英語訓練,可細化為旅行社英語初級訓練、旅游景區英語初級訓練、旅游酒店英語初級訓練和會展英語初級訓練,以求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的自然銜接。三個模塊的學習情境會根據我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領域和就業崗位的變化而變化,確保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滿足不斷變化的旅游管理專業就業崗位對英語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3.2 教學方法
姜大源指出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應由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傳統方法向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轉換”。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主要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是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從“先學后做”轉變為“邊做邊學”或“先做后學”,教師從講解為主變成積極引導,學生從被動聽講變成主動參與。每次教學有明確的能力訓練目標和選定的訓練載體——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的完成遵循“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的教學流程,“做、學、教”一體化模式貫穿其中。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圍繞某個主題學習單元(任務)進行,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認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研究性地進行學習,強調學生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取英語知識,重點培養學生們在執行任務中自我完成任務的策略和能力的培養。
情境教學法要求老師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設立與主題學習單元有關的、具體生動的英語活動場景,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在英語活動場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獲得相應的英語知識。老師按照主題學習單元(任務)設立情境,學生們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小組,并推選出組長,由組長分配角色,大家共同討論完成任務所需用的詞匯和句型,一起完成主題學習單元需展示的任務。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是傳統課堂教學環境無法提供仿真的工作場景。這就需要課題組老師熟練運用多媒體影音技術,根據情境需要合理創新,開發出多媒體教學資源,用來充實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完成主題學習單元(任務)的角色模擬和語言操練。角色模擬(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教學手段,是任務驅動式情境教學法的一種。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課題組老師采用角色扮演法,輔以多媒體資源,非常成功地將傳統的英語課堂打造為仿真的工作場景,指導學生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實現從學生到工作人員的角色轉變,從而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從“學會”逐漸發展到“會用”,經歷了觀摩、模仿、運用等學習階段。
3.3 評價方式
改變現有的以知識積累和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評價各占50%的綜合評價方式。學生在展示任務的過程中,互相評判,給出成績。學生的互評成績占形成性考核成績的50%。形成性考核是學生在完成主題學習單元需展示的一項任務時所獲得的成績。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互評完成任務的學生所用的詞匯和句型的流利度和得體程度,以及所用方法、技巧的準確性。在進行角色扮演時,適當通過組織比賽的方法,比賽的結果計入形成性考核成績,鼓勵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形成性考核重點在于考核學生能否把課堂中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有沒有改變自身的行為,并體現在態度、效率和能力等方面?;诠ぷ鬟^程的大學英語課程開發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具有工作任務仿真性的特征,使學生在模擬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就感和真實感,與其相對應的考核指標的加入使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可以考量。其次是優化了學習的效率。學生們為了完成仿真的工作任務,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收集、整理資料和模擬操練,這些準備工作的評估也反映在形成性考核指標中。這就使得學生從一開始的抓不著頭緒到井井有條,所花費的準備時間不斷減少,但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不斷提升,顯示出學生在學習效率方面的顯著優化。態度的改變、效率的提升催生了能力的提高。
終結性評價考試采用學業測試的方式,主觀性題目和客觀性題目相結合。試題的設計和評分標準都以考查學生交際能力為核心,涉及聽、讀、寫、譯各方面。每次考試結束,對各項目的得分情況進行評析,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從而使得學生對自己學習進度、策略、時間等進行不斷調整。
4 結語
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多年來一直沿襲學科課程教學體系,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大學英語課程的開發是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一次革命,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模式的重大改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認知過程和工作過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诠ぷ鬟^程的大學英語課程用任務型教學替代了傳統的講授型教學,以陳述性英語語言知識為基礎,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中有效地將英語語言知識轉化為具體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2]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案例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劉杰英,廖曉敏.基于工作過程的導游英語課程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0(14).
[4]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夏美蓮.基于工作過程的旅游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開發[J].長沙鐵道學報,2010(4).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