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區域集群;產業互聯網;競爭策略;資產專用性
中圖分類號:F713.36;TP39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4)10-0005-10
平臺企業跨群網絡外部性的存在,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蓋洛(Caillaud)和朱利安(Jullien)認為,平臺企業具有所謂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屬性,更容易采取掠奪性定價、搭售、價格歧視等方式做大規模、形成壟斷[1]。要成為一個平臺領導,“只有少數人能夠如愿所償”[2]。占據生態競爭優勢的平臺,往往利用正網絡效應放大自身的競爭優勢,快速擴展業務范圍,形成事實上的市場支配地位。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個人消費領域已經充分展示其魅力。較多的研究者提出,互聯網的下半程機會應該在企業級市場,互聯網經濟正處在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的關鍵節點。產業互聯網平臺之間如何展開競爭?追趕者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競爭策略才能突破領先者構筑的“護城河”?這是當前平臺經濟理論界較少關注的重要課題。
學術界一般認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13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的“工業4.0”戰略,主要用以強調互聯網在工業生產活動領域的重要性。在英文中,“產業”和“工業”都是“Industry”。因此,從現有文獻看,國外學術界和產業界并未對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做出嚴格的界定和區分。2012年11月,彼得·C.埃文斯(Peter C.Evans)與馬可·安農齊亞塔(Marco Annunziata)發布了《工業互聯網:突破智慧與機器的界限》,首次對工業互聯網進行了詳細定義:“工業互聯網是指在一個開放的全球網絡中連接了設備、人員和數據,目標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升工業智能化水平、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3]。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李(Li)等人在相關論文中指出,“工業互聯網通過設備、系統、算法決策的智能化,實現了工業生產的生產力提高、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4]。
上述專家學者對工業互聯網概念的定義中,都強調了工業領域的數據連接,成為“實現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人、機、物互聯互通的網絡”[5],以提升生產和工作效率。這樣的理解和認識較有代表性,他們都認可了工業互聯網借助對生產要素的數字化重構,提升產業、企業效率的本質內核。
在國內,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首先是由企業家群體在與消費互聯網的對比實踐中提出的。2014年1月,田溯寧和丁健發表《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正式提出“產業互聯網時代”。產業互聯網概念提出后,國內學術界對其的理解和認識,經歷了從概念、定義到結構、作用機制等逐步深入的過程,一批代表性的學者展示了他們的理論洞察。任興洲把產業互聯網定義為“產業鏈互聯網化,打通上下游,站在產業角度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6]。清華大學陳春春對產業互聯網進行了定義和分類,認為“產業互聯網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生態,對各個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的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從而形成的互聯網生態和形態”[7]。厘清基本的概念邊界之后,學術界開始關注產業互聯網的內在結構組成是什么、作用機制是怎樣的?較有代表性的是毛光烈提出的產業互聯網“三網一平臺”的功能結構,包括自主智能生產、作業、運營的物聯網,為內部工作人員服務的移動互聯網,為外部客戶服務的移動互聯網,主導智能服務產品創新與應用服務的云平臺,從而為解構和重建日益復雜的產業互聯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8]。《2021產業互聯網白皮書》則從實踐層面切入,把產業互聯網理解為“數字時代各垂直產業的新型基礎設施,由產業中的骨干企業牽頭建設,以共享經濟的方式提供給產業生態中廣大的從業者使用。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進行資源整合和價值鏈優化,降低整個產業的運營成本,提高整體運營質量和效率,并通過新的產業生態為客戶創造更好的體驗和社會價值”[9]。與此同時,學者們也深入產業細分領域和區域領域進一步拓展了產業互聯網的研究視野。如趙詩詩從商貿流通領域[10]、余菲菲和高霞從制造行業[11]進行了分行業研究探討。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等立足區域[12]、李波著眼區域產業集群[13],對產業互聯網的落地應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產業互聯網屬于特定類型的互聯網,除了具備互聯網的特征之外,更應符合產業連接的規律。《2021產業互聯網白皮書》指出,產業角色之間的連接,最大的特點是只會與本產業相關的主體進行連接:采購主體連接供應商、銷售主體連接客戶、行業主體關注本行業咨詢等。這是因為,具體某一產業的產業互聯網的覆蓋范圍,通常在單個或多個臨近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鏈、服務鏈)中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的經濟組織共同組成的產業范圍內[9]。
在對不同產業領域核心產業互聯網平臺的觀察分析中,本文嘗試從多個產業鏈的上游結構、客戶來源、盈利模式和集成形式等四個方面,提煉歸納不同領域產業互聯網主流模式發展思路的異同,及其所采取的針對性競爭策略,如表1所示。
為了研究開展的需要,本文選取同在紡織服裝領域的產業集群互聯網平臺的實踐案例,以追趕者參與競爭的視角,進一步深化對產業互聯網基本特征、構成要素和作用機制的理解。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E·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并將之定義為:“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主的市場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14]。在過去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我國也涌現出了眾多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集群,對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的競爭優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背景下,各省市此前創建的產業園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意園區、特色小鎮等,迫切需要通過集群化、數字化發展提升當地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紡織服裝產業已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保持外匯收支平衡、繁榮市場、吸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關乎國計民生。據統計,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市場規模近8萬億元,其特點是生產工序多、過程環節復雜。完整的產業鏈條由織造、印染、批發、銷售、終端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等組成。由此產生的痛點是,上游的坯布生產廠家常受備貨、倉儲、面料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困擾,下游眾多的中小服裝廠則承受著原材料層層流轉加價、買布成本高企、布料品類繁多匹配效率低下等壓力。面對國內紡織服裝產業巨大的市場空間,針對上述上下游企業的痛點難點,從2013年開始,紡織服裝產業鏈與互聯網的融合逐步深化,并產生了百布等一批行業領先的平臺企業。
百布成立于2013年12月,是目前國內領先的紡織服裝產業互聯網企業。它利用華南中大布料市場的集聚優勢,采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為主線,覆蓋了從原材料生產到成品布流通、服裝制造的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串聯起整個產業鏈環節,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為行業標志性引領性企業。在創立初期,百布作為一個紡織服裝行業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其主要的商業模式是市場主流的撮合交易模式,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撮合交易模式下采購方需求不能被有效滿足,供應方得不到足夠訂單,對平臺的重視度下降,回復率衰減導致匹配度再次下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百布開始嘗試自營模式,并逐步形成了“百布”“全布”兩大業務板塊。其中,“百布”平臺從成品布交易流通環節切入,連接一級批發商與下游中小服裝制造廠,通過面料數據庫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把“找布”的過程更加簡化,有效解決了找布難的問題。同時,輔以一體化倉配網絡、物流管理、金融服務等增值服務,提供全方位的供應鏈管理。“全布”平臺向上游切入紡織面料制造環節,將下游訂單分類聚集,由系統拆解分配至坯布廠,完成后再按訂單歸集,質檢后交付給客戶。其實質是以人工智能(AI)驅動打造坯布生產智能云工廠,推動紡織服裝產業數智化轉型。憑借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不斷深耕,百布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產業互聯網賽道的“寵兒”。從2015年6月開始,百布進入了融資的快車道,至今已至少獲得了10輪融資。2019年12月,百布融資金額達到3億美元。
盡管同處紡織服裝產業領域,不同于百布依托商貿市場集聚區作為切入點,物產經編平臺是為解決上游生產制造集聚園區的痛點產生的。海寧經編產業園區是浙江縣域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是我國四大經編產業集聚區之一,產能約占全國經編行業的20%。然而,集群內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勞動力成本高、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同時,經編產業上游原料集中度高、價格變動劇烈,中小企業議價能力不足、抗風險能力弱,在突發性事件影響下供應鏈不穩定性增強。物產經編成立于2018年8月,由浙江省“世界500強”企業物產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排名第138位)發起設立,定位于為區域經編產業集群服務。該平臺從產業供應鏈切入,以價值鏈為核心驅動引擎,推進產業互聯網平臺、經編云和新智造園區“未來工廠”建設,構筑了“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的經編產業生態體系,實現了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融合發展。目前,物產經編產業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商務部等七部委供應鏈示范展示項目、浙江省數字化改革成果展推薦項目、浙江省數字經濟多跨場景應用(供應鏈金融)重要支撐企業,列入浙江省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名單、浙江省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企業名單等。
那么,作為2018年8月才成立的物產經編,采用了什么樣的競爭策略突破“贏者通吃”的慣性,從百布等眾多行業領先的產業互聯網企業中突出重圍并取得了發展呢?
任何學術的探討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論框架的。對創新平臺的競爭策略,賀俊在系統評述創新平臺競爭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不同的研究者分別從競爭策略的類型、競爭策略的效應和競爭策略的主體三個角度提出了相互啟發但又有差別的平臺競爭策略分析框架”[15]。但當前中國產業互聯網這類創新平臺整體還處于初創起步階段,企業的實踐還遠未為上述兩個維度的理論建立邏輯原點。而且由于產業互聯網實踐中特殊的中國情境的大量涌現,使得研究者對競爭策略效應和主體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還存在較大的困難。根據研究需要,限于研究對象總體初創發展階段的不穩定性,本文從創新平臺競爭策略的類型出發,選取平臺架構、價值創造邏輯、平臺治理、平臺競爭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分別確定平臺生態的參與者、參與者的價值主張、決策權的配置、平臺生態的構建和升級等。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展開闡述物產經編面對行業頭部平臺百布所采取的競爭策略。這一分析框架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戰略維度交叉等缺陷,但其關注平臺早期階段實證研究的特點,與本文需要比較的同處紡織服裝產業領域的兩個互聯網平臺在時間維度和方法論上具有相對的一致性。
平臺架構主要關注:平臺參與者的角色、領導者和參與者的交互關系以及平臺開放和參與限制程度的選擇等。百布依托廣州最大的布料市場(共有14個區域、4000多個檔口)建立優質一級供應商群,配建展示體驗中心、倉轉中心,通過一站式、集約化的生產設計服務,提升紡織服裝供應鏈條的整體效率和速度,形成集群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推動紡織服裝行業向柔性化定制、小單快反模式轉型。在此基礎上,百布復制華南中大布料市場模式,相繼建立了廣州和紹興的兩大供應鏈中心,業務范圍擴展到了珠三角、長三角和成渝都市圈等地,從而形成了全國布局、網狀節點、開放互動的組織形態。與之相對應,物產經編平臺是由物產中大集團、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和區域龍頭企業發起創立的。一方面,物產經編向園區及周邊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模塊化、定制化的供應鏈集成服務,提升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的整體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物產經編根據經編機保值率較高、變現能力較強的特性設計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以供應原料匹配生產產能進行額度管理,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截至2023年12月,物產經編平臺已聯合金融機構合計為100多家核心客戶提供近5億元常態額度增信,累計解決原料采購資金缺口超過120億元。目前,物產經編平臺已覆蓋全部上游主流供應商,聯合金融、物流、倉儲、工業互聯網等專業服務提供商50多家。在要素集成方面,物產經編已承載實物流量160余萬噸,月均流量占到經編園區的近30%,簽約改造機器超2000臺,實現生產、經營、工商、司法、輿情數據實時交互。
因此,從參與者的角度看,百布更偏向于產業鏈縱向打通后快速復制實現有效覆蓋,物產經編專注于深耕塊狀的區域集群并形成集成服務優勢。在這個過程中,百布專注于利用產業鏈條的市場化滲透,利用資本市場的快速融資來形成競爭平臺的進入壁壘。物產經編則依托實際控制人的國企背景和多業態經營的強大產業優勢,與政府、龍頭企業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利用信用價值賦能區域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平臺的開放性上,百布利用行業龍頭的優勢,牢牢掌握了數據和信息的主動權,并基于數據、信息進行價值開發和精準營銷。而物產經編在建立之初,就與代表政府的園區管委會、區域龍頭企業形成了穩定的產權關系,因此,相關平臺積累的數據、信息在有限的范圍內具有公眾性、公開性。
在紡織服裝行業買賣雙方的傳統認知中,布料和輔料產品是“非標準品”,種類繁多、匹配性差。為此,百布在行業中率先建立了首個標準分類的信息庫,收錄200萬個單品的信息,覆蓋到了全國市場可見品類的80%以上,采用8維8級分類法、引入圖像檢索技術快速解決匹配問題。與此同時,百布通過織布產能的管理與運維云端化,向前端延伸產業鏈管理打造智能織造云工廠,運用數字化重構傳統紡織服裝行業的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具有全鏈條數字化能力,從而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在鏈上企業中分配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創造的價值。物產經編則針對經編產業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大、企業獲利空間受擠壓嚴重、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發揮母公司世界500強的資源優勢與供應鏈管理優勢,通過搭建供應鏈平臺、建立產業大腦、提供金融服務等多種形式助力企業發展,實現價值創造和分配。首先,搭建供應鏈集成服務平臺,實現專業化分工,逐步承接園區企業除研發、制造外的非核心功能,并借助區域集聚優勢,形成平臺規模效應。其次,借助物聯網技術建立“經編產業大腦”。引進戰略合作伙伴,開發出專用的信號采集設備,借助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織機數據,云端對數據做出分析處理。最后,嵌入智慧供應鏈金融場景應用,基于同類企業大規模數據要素集成,構建企業信用評價模型,多維度論證、提升中小實體企業的信用評級,推動普惠金融,協同金融機構為經編企業提供低成本供應鏈金融服務。
從以上分析可見,百布主要基于生產效率提升進行價值創造和增量分配,物產經編在設備抵押和經營數據雙重保障下,打通金融機構直接向下游中小企業客戶授信的路徑,迅速擴大供應鏈業務規模。因此,物產經編價值創造和分配的根本邏輯在于重塑了產業的信用生態體系,相關銀行、經編實體企業基于信用閉環實現利益分享、各取所需。
平臺的所有者是誰?平臺由誰來管理?用什么樣的規則來管理?這是任何平臺在治理過程中需要直面的問題。從目前的公開數據看,經歷多輪的融資,百布的股東除創始人外,國內外的投資者、員工持股平臺共計27家,股權結構高度分散。因此,資本和股東對百布的影響巨大。據其創始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在百布賬面資金消耗殆盡、首席運營官(COO)扛不住壓力離場、融資進行到一半中途撤退的最困難時期,相關資本方開始給百布提供過橋貸款發放工資,幫助百布度過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困難。目前,百布創始團隊穩定,創始人等高管發揮著管理核心的作用。當然,董事會10名董事成員中,投資者股東董事席位較多,對平臺的影響力也較大。在按照資本結構確立法人治理的同時,在內部的治理機制上,百布采用了“戰役”“鐵軍”等部隊式的正氣剛猛、高舉高打的方式。平臺生態理論認為,生態圈是一個由供應商、客戶、行業協會、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物流企業、倉儲服務單位等構成的“小世界”,各方在互動中互為促進,形成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從而支持“小世界”的穩健性、持續性。聚焦于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的“小世界”,物產經編的產權結構相對清晰,物產中大集團和政府、經編龍頭企業合作緊密,代表物產中大集團的物產中大化工公司持股57%,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持股15%,剩余股份由5家龍頭企業持有,根據股權結構各方委派相關董監事,但公司章程約定董事長、總經理和監事長三個董監高崗位負責人由物產中大集團方擔任。顯然,在這樣的治理架構中,物產中大集團作為龍頭企業發揮了主導作用,但又有效地發揮了股東方的各自優勢。比如,在實際運行管理中,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提供政府側質量、工商、司法、輿情等數據,與企業側生產、經營數據匯集共同打造“經編產業大腦”,并進而開發經編產業鏈圖譜和知識應用項目,提升經編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能力和政府對產業的運行監測能力。政府參與管理的優勢,“在于其目標更符合公眾利益,是以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16]。比如,區域行業龍頭企業作為經編企業的代表,對平臺經營管理規則的制定實施,事實上承擔了監督的作用。因此,物產經編、政府和廣大經編企業實現了良性互動和循環。與百布受制于資本最終確保“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方式相區別,物產經編采用了“多方利益相關者良性循環”的平臺治理方式。
作為覆蓋中國紡織面料全產業鏈數字化的行業龍頭,百布構建紡織服裝縱向一體化的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并通過資本化手段強化與普洛斯、香港利豐集團等在紡織面料數字化供應鏈、服裝智能智造、外貿服裝品牌、物流及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深度戰略合作,快速擴張業務版圖實現全球化布局。與之相對應,物產經編最突出的特點是立足區域產業,基于市場化機制進行集群互聯網平臺的構建、運營和維護。它通過打通供應鏈、產業鏈和金融鏈,深化原料集采、供應鏈金融等功能,激發集群中小企業的應用需求,切實使中小企業嘗到“甜頭”,從探索用平臺到主動用平臺、離不開平臺,從而確保平臺運營生命力。同時,積累的平臺數據又促進企業征信、知識交易、融資擔保等業務開展,重構產業價值鏈。物產經編實施開放合作戰略,依托“經編產業大腦”和經編新智造產業園建設,引導各方開展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培育發展原料集采、輔助定價、信用監測、共享制造、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及各類主體、構建集群生態圈的有效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講,物產經編聚焦區域集群“寬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的平臺定位,在區域內樹立了堅固的“護城墻”,并正在向省內蘭溪棉紡織、平陽塑料編織等區域產業集群復制,形成“以點帶面”的業務戰略。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作為追趕者的物產經編,同樣從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出發,已經發揮后發優勢,形成了比較適合自身的平臺競爭模式。但也要防止百布等行業領先企業,通過大量資本投資形成“平臺包絡”等實現不對稱競爭。與此同時,受制于自身在物產中大組織體系中“突破性創新”的身份,也面臨體制機制約束帶來的“平臺分立”問題。
產業集群是處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一種“中間性體制組織”形式。國內學者張文強認為,資產專用性是產業集群形成集群聚合力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就如何利用資產專用性作用機理推動產業集群機制的形成提出了政策建議。
1978年,《縱向一體化、可占用性租金與競爭性締約過程》首次提出了資產專用性(Specialized Assets)的概念,認為“只有當某種資產和某項特殊的用途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種資產才具有價值”[17],否則,它的價值就不能完全體現出來,即有損失甚至完全喪失的可能。理論界對資產專用性的概念有著多樣的闡釋。但一般而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對資產專用性概念的界定獲得了相當多學者的認可:“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產品價值的條件下,資產被配置給其他使用者或者被用于其他用途的程度”[18]。隨后,他又進一步指出資產專用性的觀測維度包括:人力資產專用性、物質資產專用性、地點專用性、特定用途資產專用性和品牌資產專用性[19]。20世紀90年代,馬斯廷(Masten)、查希爾(Zaheer)和文卡特拉曼(Venkatraman)等學者又進一步提出了時間專用性、程序專用性等觀測維度。
從前述物產經編面對頭部企業百布所采取的競爭策略中,本文基于Oliver Williamson關于資產專用性五個維度的分析視角,嘗試進一步分析其競爭策略合理性的理論邏輯。
地理區位的專用性指供應商和客戶地理位置上距離近,可以通過有效協同降低庫存,同時在客戶有需求時供應商及時響應,沒有供貨需求時供應商可機動調配庫存,進而降低綜合成本。
顯而易見,通過與相關物流企業在園區共建前置倉、中轉倉,實現經編原材料集中備庫、成品專業物流配送等方式,物產經編現已形成比較明顯的地理區位的專用性優勢。同時,其控股股東物產中大集團是長期深耕浙江本土的地方國有企業,也是浙江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長三角區域完成了物流、配送、供應鏈金融節點的布局,這些有利于資源要素向海寧經編園區集聚。杭州主城區與海寧接壤,物產經編所在的海寧經編產業園區在物產中大集團總部“一小時交通圈”覆蓋范圍內。盡管百布等也先后進入浙江紹興等地布局,但其總部遠在千里之外的廣州,從資源要素布局的經濟性上,還無法形成針對物產中大集團整體的競爭優勢。從海寧經編企業的角度看,物產經編是專門為當地產業集群服務的企業平臺,其團隊就在經編產業園區辦公,就如同企業辦理稅收、商務等審批事項一般,物產經編提供了“一站式”“零距離”的服務,這是百布等行業同類平臺目前還難以企及的。
人力資產專用性指依附于員工等人力資本載體的技能、知識、經驗,在特定行業或企業的適應性、價值性。
據公開報道,百布團隊平均年齡27歲,核心團隊成員多數來自阿里巴巴、美團、去哪兒、茵曼、秋水伊人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另有部分行業資深專家熟知面料生產、分銷渠道、服裝產銷的各個環節,掌握紡織品供應鏈上下游的各方資源。物產中大集團“逐漸建立了集交易結算、物流配送、銷售推廣等為一體的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在此基礎再加上‘大平臺+小前端’的組織模式,進而形成了平臺化運營、消費者驅動的供應鏈集成服務創新路徑[20]。”在“大平臺+小前端”的組織模式定位中,如果把“大平臺”比作統籌協調的大腦,那么“小前端”就是嗅覺靈敏的鼻子。物產經編團隊就是典型的發現并滿足客戶需求的一線“小前端”。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物產中大集團提出“激活一線”的解決方案,認為組織活力的關鍵在于賦能一線,激活一線作戰力量,并按照現代戰爭“特戰小分隊”的模式選拔各個身懷絕技的“特戰隊員”。據了解,物產經編團隊成員90%以上具有物產體系內、紡織服裝行業內3~5年的工作經歷,這樣的團隊有利于專有性較高的隱性知識在團隊中以默會的方式達成,并具體體現在服務上下游客戶的過程中,這與百布市場化的團隊形成了明顯差異。
物質資產專用性指相關資產被賦予了特定性用途,基本只能用于特定場景或設施的生產使用,如果被改用于其他場景,其價值會大幅降低。
在經編企業生產系統的智能化改造中,物產經編協同專業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商,開發出了成熟的、行業定制的經編企業標準化數字化產品包,并將成本控制在中小企業可接受的范圍內,實現了集群企業智能化轉型的快速推進。截至2024年上半年,關鍵設備聯網占到園區總量的近30%,生產效率提升25%,企業用工節省20%。同時,基于企業生產、經營等數據的授權歸集,物產經編建立經編產業大數據運營中心、經編智慧營銷系統。由此可見,針對量大面廣、資金受限且自身技術能力不足的中小企業而言,定制化、輕量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有效破解企業不會轉、不能轉的難題,從而在更大范圍、以更快速度、更為高效地實現集群企業數字化轉型。更為重要的是,以物產經編為切入點,物產中大集團發揮多業態產業布局優勢,和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合作,于2020年8月共同合資建設工業廢水處理項目,經編產業園區染整廢水將由分散排污提升為集約處理,實現園區各納管染整企業廢水持續穩定達標排放。這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主要解決經編產業園區廢水處理問題,有效拓展了雙方上下游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利于雙方積累行業專有信息,提高溝通效率。而百布更多采用了在某一區域成型后快速復制的模式。
劉(Lui)指出,特定用途資產專用性可作為物質資產專用性在服務領域的部分延伸[21]。物產經編基于產業集群信用體系重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從商業銀行不擅長處置的專業機器設備入手開展設備抵押管控,并進一步為管理機器設備開發出智能化改造解決方案,最終推動產業數字化信用體系建設。物產經編增加用于創新的特定用途資產,實現服務創新的深度拓展,利用熟悉產業上下游的優勢強化了對客戶的引領吸納。
品牌資產專用性與聲譽投資有關。克雷善斯(Kreps)等認為,“由于聲譽會影響客戶日后與自己的互動,企業會更加在乎自己的行為,從而為自己積累良好的聲譽”[22]。物產中大集團對其所屬公司采用單一品牌戰略,物產經編等企業根據授權可使用“物產”等統一品牌字號。“世界500強”企業的品牌價值,有利于吸引園區中小企業合作,銀行等合作伙伴也給予較大的信用支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品牌,從無形中影響下游中小企業的感官和認知,進而影響服務界面的接觸度。隨著接觸面的不斷擴大和在更多場景中的高頻交互,交易達成的可能性將會不斷提高。
本文從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定義、結構、作用機制出發,在對行業龍頭百布和物產經編的比較研究中,認為物產經編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追趕者,在平臺架構、價值創造邏輯、平臺治理和平臺競爭四個方面都采用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并從資產專用性的五個維度進行了合理性闡釋,從而為區域集群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如何突圍提供了實踐和理論啟示。
當然,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百布相關數據獲得相對困難,本研究更多的是從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中推演相關結論。近年來,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迅速,文章所選取的相關案例本身也正在發生快速的發展變革,運用國外的相關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其適用性、準確性也還有待驗證。限于篇幅,僅對同行業的產業互聯網競爭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對比分析,下一步還需要與非同行業的產業互聯網進行對比研究。有關兩家競爭平臺的數據歸屬、百布平臺“找布”搜索的中立性問題等也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1]CAILLAUD B,JULLIEN B.Chicken amp; 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4(2):309-328.
[2]安娜貝拉·加威爾,邁爾克·庫蘇麥諾.平臺領導:英特爾、微軟和思科如何推行行業創新[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7:241.
[3]EVANS P C, ANNUNZIATA M.Industrial interne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R].GE, 2012.
[4]LI J, YU R F, DENG G, et al.Industrial internet: a survey on the enabling technologies,applications,and challenges[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 2017,19(3):1504-1526.
[5]MADAKAM S,RAMASWAMY R,TRIPATHI S.Internet of things(IoT):a literature review[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Proceedings of 2015 workshop 5.IT applications group,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NITIE),2015:10.
[6]任興洲.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與創新[J].中國發展觀察,2015(8):58-59.
[7]陳春春.產業互聯網的定義和分類[J].互聯網經濟,2018:32-35.
[8]毛光烈.功能結構視角的產業互聯網模型及其應用[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5):1-6.
[9]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產業互聯網研究中心.2021年產業互聯網白皮書[R/OL].2021.
[10]趙詩詩.產業互聯網視角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新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9(22):20-22.
[11]余菲菲,高霞.產業互聯網下中國制造企業戰略轉型路徑探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10):1770-1778.
[12]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完世偉,趙然,等.產業互聯網驅動下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以河南為分析例證[J].中州學刊,2014(11):49-53.
[13]李波.宇都大蒜產業互聯網平臺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8.
[14]PORTER 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New York,1990:33-271.
[15]賀俊.創新平臺的競爭策略:前沿進展與拓展方向[J].經濟管理,2020,42(8):190-208.
[16]陳永偉.平臺經濟的競爭與治理問題:挑戰與思考[J].產業組織評論,2017(3):143.
[17]KLEIN B, CRAWFORD "R and ALCHIAN A.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8,21:297-326.
[18]WILLIAMSON O 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2):233-261.
[19]WILLIAMSON O E.Credible commitments: 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4):519-540.
[20]吳浩楠,向永勝,沈心童,等.數字化轉型下供應鏈集成服務創新路徑分析——以物產中大集團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3):140-141.
[21]LUI S S.Asset specificity roles in interfirm cooperation: reducing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r increasing cooperative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1):1214-1219.
[22]KREPS,DAVID.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J].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1990:90-143.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s:
Based on the Cas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luster
QIU Wen-yi1, MAO Qing-jun2, LIU Chen3
(1.School of Glob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01;
2.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3.Zhejiang Materials Industry Yuantong Automobile Group Co.,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Abstract:Selecting practical cases of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in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lust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ursuer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from four aspects: platform architecture, value creation logic, platform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on.It further maue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t specificity, thereby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ir competitive strategies.
Keywords: regional clusters;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competitive strategy; asset specificity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績效評價研究”(21YJA88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