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等的發展,尤其是Sora、ChatGPT、區塊鏈等人工智能(AI)的出現,人類生活漸漸透出一股“未來風”,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從宏觀教育層面看,教育的數字化、信息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建立新優勢的突破口;而從微觀層面講,在信息化的大潮下,每一個孩子均是時代的“土著”,他們或暢游,或汲養,或淹溺,但獨獨不能忽視。如何讓自己乘風而起,一展抱負,而不是因循守舊,錯失發展良機,成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教育信息化之下,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方法的途徑大大拓寬了,學生在網上沖浪時,幾乎可以找到一切他們想找的東西——加上后發優勢,這種能力或敏感性反而超越了成年人。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提到理想的學習應具有清晰的目標分解(目標系統)、及時的進度反饋(反饋系統)、多層多維的持續訓練(監測系統)等。
信息化時代,面臨真正挑戰的未必是學生,反而是教師——過去的做題、講題、考題,勞力大于勞心;如今真正比拼的是如何在學習科學、心理(腦)科學、信息科學等跨學科的集體加持下,培育核心素養,勞心大于勞力。每一位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所善所能,尋找一條自主、自立、自強的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