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項群訓練理論,探討了高校龍舟運動專項體能訓練的特點及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龍舟運動作為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要求運動員具備全面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協調性。當前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內容方法單一、訓練與比賽脫節和對體能訓練認識不足。為提升訓練效果,建議遵循項群理論的移植原則,強化訓練與比賽的銜接,并設計科學的訓練計劃。通過這些措施,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項群訓練理論;龍舟運動;專項體能;訓練優化
Research on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s for College Dragon Boat Athle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Group Training Theory
PENG Jingyan" " YANG Gua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Jilin Province,132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tem group train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specialized physical training in dragon boat sport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Dragon boat sports, as an endurance event dominated by physical fitness, require athletes to hav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peed, endurance, and coordina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raining include a single content and method, a disconnect betwee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nd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To improv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t is recommended to follow the transplantation principle of item group theory,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nd design a scientific training plan. Through these measures, we aim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level of athletes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heory of item group training; Dragon boat sports; Specialize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optimization
龍舟運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如今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這對于純粹源于中國的體育項目來說極為少見。現代龍舟訓練和競賽的發展趨勢是體能化、技術化和戰術化高度緊密相結合的趨勢,體能是運動員一切技戰術能力的基礎,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所在。根據項群訓練理論可以把龍舟定義為體能主導類耐力性單一動作結構周期性測量類項目,該類項目在競技能力決定因素和運動成績決定因素及項目的訓練安排等方面具有鮮明的集群特征[1-2]。因此,充分認識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繼承性競技特點與訓練要求,對把握該項群選材、訓練與制勝規律,促進該項群不同分項之間制勝經驗的移植,特別是實現弱勢運動項目突破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1項群訓練理論的基本原理
項群訓練理論是探尋同一項群不同項目或友項競技特征、訓練要求以及發展規律等具有多維度自然相似性和共性規律發展演進的科學認識[4],是競技體育一般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之間的一個層次,它是以不同項目的本質屬性所引起的項目之間的異同點為依據,將一組具有相似競技特征及訓練要求的運動項目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探求項目的共同特點和發展規律。
2項群訓練理論對于龍舟的定義
龍舟運動是一項結合了耐力、力量、協調性和團隊合作的集群性水上項目,要求運動員具備出色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同時在比賽中展現出快速的爆發力和精確的劃槳技巧。該項目強調節奏感和統一性,以鼓手的節拍為導向,隊員們需同步動作以提高整體表現[5]。此外,龍舟運動不僅是競技體育,也是文化傳承和團隊精神的體現,對參賽者的心理素質有著較高要求。
根據項群訓練理論按照競技能力、動作結構以及運動成績的劃分[6],龍舟可以被定義為體能主導類耐力性單一動作結構周期性測量類運動項目。
3龍舟運動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體能
競技龍舟是一種無支點槳通過抓水尋找支點完成拉槳過程的,推動龍舟快速前進的單一動作結構、周期性、集體性的競速運動。從完成動作的性質及肌肉工作開始形式來看,運動員的每一槳都需要表現出較大的功率,即快速能力和力量能力,而用于貫穿龍舟整個比賽進程的是較強的保持速度的能力,分別是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專項耐力;從龍舟劃槳動作的用力特征和順序來看,競技龍舟運動對運動員全身力量和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運動員在槳能夠有效的抓到水的同時,坐在船中的同側腿迅速蹬船,將獲得的力量迅速傳遞并轉換為推動龍舟向前走的動力。因此,力量水平和肌肉用力的協同能力直接決定了每槳的效果[7]。
4項群訓練理論視角下高校龍舟專項體能訓練中的問題
4.1訓練內容方法單一,缺乏針對性
龍舟這項運動的獨特魅力在于對運動員體能的全面要求,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協調性等多個方面。這種綜合性的要求使得龍舟運動員只有在各個方面均衡發展,才能在比賽中發揮出最佳的運動水平。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訓練的平衡性往往難以把握,有時可能會出現對某一方面的過度關注,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訓練過程中過分強調力量訓練,可能會導致運動員在短期內的爆發力和肌肉力量得到顯著提升,但長期來看,會犧牲速度和耐力的發展。速度是龍舟比賽中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起航和沖刺階段,快速的反應和劃槳頻率往往能夠決定比賽的勝負,而耐力則是保證運動員在長時間比賽中保持穩定表現的基礎,缺乏耐力的運動員可能在比賽后期出現疲勞,影響整體運動表現。
4.2訓練與比賽脫節
訓練與比賽脫節是訓練資源分配不均衡的體現。在一些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基礎設施等限制,龍舟隊伍無法獲得充足的訓練資源,如高質量的龍舟、專業的教練指導、科學的訓練方法等。這導致這些隊伍在技術和戰術上與擁有更好資源的隊伍存在差距,進而在比賽中難以取得優異成績。其次,訓練與比賽脫節還體現在訓練體系的不完善。一些高校龍舟隊伍缺乏系統的訓練計劃和長期發展規劃,更多地依賴于臨時的、應急的訓練方式。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和運動員潛能的挖掘[8]。再者,訓練與比賽脫節還可能導致運動員的過度訓練和傷病問題。由于缺乏科學的訓練指導和合理的訓練計劃,一些運動員可能會在訓練中過度勞累,甚至出現傷病,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參賽狀態,也對他們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4.3對專項體能訓練認識不足
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群性、競技性和娛樂性相結合的水上運動項目,它不僅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技術,還要求運動員具備較高的體能素質[9]。然而,在實際的龍舟運動推廣和參與過程中,對專項體能訓練的認識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運動員的表現和龍舟運動的發展[10]。首先,對龍舟專項體能訓練認識不足可能表現在對體能訓練重要性的忽視。一些龍舟隊伍可能過分強調技術和策略的訓練,而忽略了體能訓練的基礎性作用。沒有良好的體能作為支撐,運動員在高強度的比賽中很難保持最佳狀態,這將直接影響到比賽成績。其次,認識不足還體現在對體能訓練內容和方法的誤解。一些教練員和運動員對龍舟運動的體能需求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體能訓練中采用的訓練方法和項目與龍舟運動的實際需求不相符。例如,過分注重力量訓練而忽視了有氧耐力和速度耐力的培養。再者,對專項體能訓練認識不足還可能導致訓練計劃的不科學和不合理。沒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體能訓練計劃,運動員的體能提升往往是盲目和低效的。這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還可能因為訓練過度或訓練不足而導致運動員受傷[11]。
5項群訓練理論視域下高校龍舟專項體能訓練路徑
5.1遵循項群訓練理論的移植原則
項群訓練理論中指出任何一種競技運動項目的發展過程,都不可能處于完全閉鎖的狀態,在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很自然地會從其他項目吸收那些自己適用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同時也不斷地把自己科學的理論、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的方法傳輸給別的項目[12]。
龍舟專項體能訓練在遵循項群理論的移植原則時,首先需要對龍舟運動的獨特需求進行細致分析,包括對運動員的體能、技術和心理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基于這些分析,教練團隊可以設計出一套包含力量、耐力、協調性和團隊合作等關鍵因素的綜合訓練計劃,全面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此外,為了加強訓練與比賽的銜接,教練員應定期組織模擬比賽,讓運動員在接近實戰的環境中磨練技能和心態,同時通過視頻分析等科技手段對運動員的表現進行客觀評估,及時調整訓練策略。在心理訓練方面,通過模擬比賽的壓力情境,增強運動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5.2加強龍舟訓練與比賽的銜接
為了確保龍舟訓練與比賽之間的順暢銜接,關鍵在于實施一系列綜合性策略。首先,通過模擬比賽訓練,運動員能夠在模擬的比賽環境中熟悉比賽節奏和條件,提前適應比賽的壓力和氛圍。其次,運用視頻分析技術來詳細審視運動員的表現,提供即時反饋,幫助他們識別并改進技術動作和戰術執行中的不足。此外,加強心理調適訓練,如放松技巧和情緒管理,對于運動員在比賽中保持冷靜和集中注意力至關重要。同時,體能與技能的綜合訓練確保運動員具備持久的耐力和精準的技術,以支撐比賽中的高強度要求。戰術策略訓練則幫助隊伍在比賽中有效執行比賽計劃。
5.3設計科學的訓練計劃
在遵循項群理論的基礎上,高校龍舟專項體能訓練計劃的設計應當全面而細致,旨在提升運動員在力量、耐力、靈敏性和心理層面的綜合素質。力量訓練方面,應結合龍舟運動的上肢主導特點,安排劃船機練習、啞鈴推舉等動作來增強上肢力量,同時通過仰臥起坐、深蹲等動作來加強核心和下肢的力量,以提高劃槳時的整體力量輸出和穩定性。耐力訓練則通過長距離的劃槳練習和有氧跑步來增強心肺功能,同時利用間歇訓練方法來提高肌肉的耐力和恢復能力,確保運動員能在長時間的比賽中保持高效的劃槳節奏。零敏性和協調性訓練通過敏捷性訓練項目如側跳、踏步跳和轉身跳等來提高運動員的反應速度和身體協調性,這對于龍舟運動中的快速起步、節奏變換和團隊同步至關重要。心理訓練方面,通過放松技巧、目標設定、自我暗示和模擬比賽等方法來增強運動員的心理韌性,提高他們在比賽中的自信心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應對比賽中的壓力和挑戰[13]。
此外,訓練計劃還應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強化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通過團隊建設活動和文化交流來增強運動員對龍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同時,現代科技的應用,如視頻分析、心率監測和GPS跟蹤等,為訓練提供了科學的監控和評估手段,幫助教練團隊和運動員更準確地了解訓練效果,及時調整訓練計劃,確保訓練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這樣綜合的訓練方法,不僅能夠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還能夠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龍舟運動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體育與文化的橋梁。
6結語
龍舟運動作為一項歷史悠久且深受全球歡迎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對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戰術和心理素質提出了全面而嚴格的要求[14]。在項群訓練理論的視域下,龍舟被歸類為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強調運動員的耐力素質和單一動作結構的周期性特征。為了提升高校龍舟專項體能訓練的效果,訓練計劃必須科學設計,全面覆蓋力量、耐力、靈敏性和心理訓練,同時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確保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訓練過程中,應注重訓練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與針對性,避免訓練與比賽之間的脫節,確保訓練與比賽的緊密銜接。此外,提高對專項體能訓練的認識,避免因認識不足而導致的訓練計劃不科學和不合理。通過模擬比賽訓練、視頻分析、心理調適訓練、體能與技能的綜合訓練以及戰術策略訓練等手段,加強訓練與比賽的銜接,提高運動員的比賽適應性和競技水平[15]。
總結來說,高校龍舟專項體能訓練應在項群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龍舟運動的特點和運動員的實際需求,設計出科學、全面、系統的訓練計劃。通過這樣的訓練路徑,不僅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還能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龍舟運動在現代體育競技中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何從林.青少年賽艇運動員冬季體能訓練實踐研究——以15—16歲青少年男子輕量級賽艇運動員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3, (21):11-14.
[2]陳笑然,李秀紅. 運動訓練方法的項間移植 [J]. 中國體育教練員, 2019, 27 (03): 19-24.
[3]司友志;樊洋洋.基于OLS估計方法分析的力量訓練對龍舟劃手劃槳水平的影響[J].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22, 37 (05): 76-80.
[4]譚茜尹.功能性訓練在體能主導類項群中的運用探究[J].體育世界,2023,(02):160-162
[5]陳瑾.項群理論在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運用[J]. 當代體育科技,2013,3 (16):47+49.
[6]項群訓練理論的創立與發展[M].田麥久,著.北陳笑然,李秀紅.運動訓練方法的項間移植 [J].中國體育教練員, 2019, 27 (03): 19-24.
[7]宋強.標準龍舟直道競速類項目訓練學特征分析——以龍舟500m直道競速為例[J].體育科學研究,2012,16(01):59-62.
[8]張海濤,尹航.高校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15):14,51.
[9]徐彬,李兵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員體能評價及訓練理論體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第12版。
[10]熊雨. 天津師范大學與聊城大學女子龍舟隊500米直道競速技戰術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9.
[11]于樓成.田徑訓練理論與方法對龍舟競渡訓練的遷移研究[J].田徑,2020(09):36.
[12]陳小蓉.體育創新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4.110-111.
[13]潘丹丹.我國單人艇帆船運動員體能訓練對壓舷表現的影響[D]. 首都體育學院,2023.
[14] 程景瑞.“法特萊克”在高職院校業余龍舟隊耐力訓練中的運用——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龍舟隊為例[J].高教學刊,2015(14):135-136.
[15]曹景偉.中國運動訓練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45.
作者簡介:彭靜琰(1998.7),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楊光(1983.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