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在五育并舉的目標下存在特殊的育人作用,在育人價值與育人功能上存在創新性的推動力。體育教學的言語表達與德育教育體系有獨特的方式。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體系建設和體育精神思政元素相關。采用立體化視頻思政案例能夠更好地將課程思政融人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學生共情遷移效果突出,在教學實踐中觸發學生的運動激情與興趣,從而提高醫學生身體素質,實現優質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實踐性知識;體育課程思政;立體化;思政元素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practical knowledge\"
ZHANG Qian1" ZHUANG Jing1*
(1.School of Medical Humanities,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llows the systematicness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gives full play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value and integrated education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the five-education patter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beauty and labor\", and giv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ve education function.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vide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can better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ople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s' empathy transfer effect is outstanding, triggering students' sports passion and interest in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Key words: practical knowled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ree-dimen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指出,以“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作為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理念 [1]。基于實踐性知識的優勢在于作為一類特殊的知識,存在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言語表達之中,呈現出教育效果和教學信念,是傳達和反饋體育教學中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2]。與其他的教學理論相比“實踐性知識”分類具體、面向問題的理念與體育學科較強的實踐性、實用性特點相一致,能夠有效提升醫學生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
1實踐性知識的概念
實踐性知識作為一類特殊的知識,緘默性和內隱性使其內嵌于教師的教學情境和行動中,因此我們需要借助知識表征讓教師言明處在情境中的自我,它是教師呈現教學信念的有效途徑[4、5]。利用實踐性知識表征理論可以整體把控思政案例的內容、目標及育人價值,規范思政案例的核心框架。將思政案例立體化初期,實踐性知識表征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核心目標,案例視頻資料成熟后期可以進行效果反饋,形成一覽表、編碼表、賦值分析。
2體育課程思政的困境
體育課程思政應對配套生成的典型課例在體量、品質、主題、程式等方面的多維需求展開系統闡釋[6]。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素材能夠與典型課例的設計、改進、創新、推展和完善等需求有效的對接起來,能夠為體育課程思政典型課例的實踐應用創設更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研究說明,我們的課程思政案例需要不斷優化、聚焦問題、突出核心價值,這就需要符合體育教學實際的經典教育理論保駕護航。課程思政拓展高校體育課程所蘊含的價值意蘊與文化基因呼吁體育課程回歸意義世界,切實促進學生將理性認知與價值認同轉化為行為習慣,主動投身實現體育強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7]。當下,亟需正確辨識體育課程生成思政元素等意識形態之間本源性的關系實質,把握“意義世界”的雙重屬性,既注重體育學科知識的科學性,又強調“知識體認”的文化底蘊。
3構建“立體化”體育思政案例體系
實踐性知識表征是1983年由著名的教育學家艾森克和基恩提出來的,可以呈現教育效果和教學信念。 我們認為教師呈現出來的教學信念正是我們體育課程思政的根源,所以借助“實踐性表征知識”是傳達和反饋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從教學設計理論出發,將激發醫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案例貫穿任務始終。利用貼近生活的優質內容,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找共鳴,收集制作有溫度的案例視頻。
基于“實踐性知識表征”梳理思政元素規范案例庫圍繞醫德醫風、醫者仁心、大醫精誠將體育精神思政元素分類:家國情懷、尊重規則——契約精神。鼓勵學生將自己健康體魄的塑造與實現“體育強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聯系起來,為學生樹立服務國家和奉獻社會的精神。維護體育規則,遵守體育秩序,公平參與競賽是體育特有的契約精神。法治是社會成功的命脈,只有在規則的范圍內,現代體育才能夠健康發展,從契約精神加強學生制度自信。奮斗精神、錘煉意志,使學生養成勤練、常賽的運動習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從而積淀體育精神厚植學生文化自信。教師實踐性知識表征的分類,基于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獨特性,將教師實踐性知識的表征歸納為如下五類,詳見表1。
(1) 標簽類表征:標簽是人們對自身評價和自身看法的概括性關鍵詞。標簽類表征是學生或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對帶有個人特質的實踐性知識的呈現。
(2) 符號類表征:符號是人們共同約定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學生或教師通過語言、文字、聲音、圖片等語言和非語言方式對有獨特意義和情境的實踐性知識進行呈現,使課堂具有鮮明特色。主要包括習慣性口語、身體語言和情境符號。
(3) 圖式類表征:圖式是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動態可變的認知結構。圖式類表征是將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對自身、教學、學生和教育情境的認知,轉化為關于學生及課堂的實踐性知識的呈現。
(4) 行動類表征:行動既是實踐性知識的表達方式,也是實踐性知識的來源。行動類表征將教師通過行動發現的有關學科、課程、課堂及教學等方面的認知和經驗再以行為表現的方式呈現在課堂教學中。
(5) 言語類表征:言語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師通過言語對話來實現與學生的溝通,表達自己對教育教學、學生和自身的理解,對教學進行總結與反思等教學環節。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自己的視頻日志,分享反饋可納入體育課教學隨堂測評的內容。驗證學生接受效果,將視頻利用實踐性知識表征形成的一覽表和編碼表進行賦值分析,量化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優缺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科學有序的將“立體化”案例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應用與實踐。本研究以實踐性知識表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導向為理論依據,立足“如何激發體育課程思政資源效力”,建設優質體育課程思政案例庫,進一步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案例質量,幫助學生從“事實世界”到“意義世界”;從“知識教學”到“價值引領”,全面完善“點—線—面”的課程鏈;幫助一線體育教師從“反思交流”到“知識體認”。完善融合課程思政的個性化體育教學體系,滿足線上線下教學需求,講好體育強國故事,做好體育課程思政,與學生在錘煉意志、勇攀高峰的過程中產生共情,真正達到育魂、健體的教育目的。
5討論
本研究以實踐性知識表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導向為理論依據,在“立德樹人”的引領下,立足“挖掘什么是課程思政資源—如何挖掘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如何激發體育課程思政資源效力”的思維路向,積極構建具有時代性的敘事話語,建設優質體育課程思政案例庫,進一步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案例質量,幫助學生從“事實世界”到“意義世界”;從“知識教學”到“價值引領”,全面完善“點—線—面”的課程鏈;從“反思交流”到“知識體認”,有效助力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潤物無聲的敘事化路徑,使體育課程學習體驗轉化為個人的精神成長與行動自覺。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通過學生的思政案例作品接納學生對于學習生活、體育運動習慣的能動性、參與性、交往性和實踐性。學生對自己向往的學習生活進行構建的過程,是發展自己能力,提升自己素養的雙向互動的過程[8-9]。從而完善融合課程思政的個性化體育教學體系,滿足線上線下教學需求,講好體育強國故事,做好體育課程思政,與學生在錘煉意志、勇攀高峰的過程中產生共情,真正達到育魂、健體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EB/OL].(2011-10-8)[2020-08-10].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110/t20111008_145604.html.
[2]魏戈,呂雪晗.從實踐性知識反思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基于師范生教學視頻的實證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1,33(4):76-85.
[3]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通知》[EB/OL].(2020-05-28)[202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艾森克,基恩.認知心理學[M].高定國,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6.
[5]姜美玲.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6]趙富學,沈兆新等.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素材的組構程式促進典型課例生成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8.
[7]王先亮,車雯.意義世界與體育何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敘事化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7):134-143.
[8]李志超.從“教材”到“學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材觀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8):25-30.
[9]趙富學.“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4):4-11.
基金項目:首都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2023JYZ012)
作者簡介:張茜(198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體育與大學生體質健康。
莊靜(1977-),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武術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