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足球事業是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標志性事業。本研究以我國足球體校作為研究對象,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探究新時代足球體校的歷史使命,并指出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角色身份轉變,生源銜接不暢;足球人口匱乏,招生來源受限;選拔機制單一,學員質量堪憂;政策優勢弱化,學訓矛盾加劇等困境,并認為應營造良好制度空間,推進角色轉變;尋求多方合作,擴大招生路徑;強化文體并重發展理念,建立科學的選拔機制
;落實體教融合,緩解學訓矛盾。
關鍵詞:足球體校;使命任務;體教融合; 角色轉變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otball Sports School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GUO Yumo1" "CHEN Hong *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Football career is the landmark cause of China's move towards a powerful sports country. This study takes football sports school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football sports schools in the new era,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role and identity change, poor cohesion of students; Lack of footbal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recruitment sources;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is single,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is worrying; The policy advantage is weaken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is intensified and so 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system space to promote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Seek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o expand enrollment paths;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equ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style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election mechanism;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o allevi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Key Words: Football school; Mission mission;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Role change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到要將“三大球”搞上去,以此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三大球”項目之所以備受矚目,除了其項目本身對抗性強,極具觀賞性外,更重要的是被人們賦予了展現民族精神、凝結民族力量、講好民族故事、提升民族形象等超越本身的時代意義[1],其中足球項目關注度最高、投入資源最多、但成績卻最不盡如人意。因此,通過足球項目振興為引領,能夠極大程度上提升民族自信心,更好的推動“三大球”振興,進而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其中足球體校作為培養專業足球競技能力的人才培養基地,在新時代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為我國足球事業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成為當下其發展的重要方向。
1新時代我國足球學校發展的使命任務
1.1夯實我國專業足球競技人口基數,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
體育的發展是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民健康程度的重要標桿。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被視為實現社會主義現地化的重要舉措。足球作為關注度最高的“世界第一大球”在建設體育強國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國作為足球(古代)發源地,足球運動發展卻長期“積貧積弱”,因此振興足球項目發展、建設足球運動強國,對建立民族自信心、推進體育強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匱乏,缺少專業足球競技人才。據調查我國在歷屆夏、冬季奧運會上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大部分來自于各級體校,這說明體校對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其中足球體校作為我國足球項目后被人才輸送基地,能夠更好的整合資源為“精英學員”提供更為專業的訓練,針對性提升其足球競技水平,夯實我國專業足球競技人口基數,提升我國足球競技水平,推動我國足球事業發展,推進我國體育強國建設。
1.2為校園足球開展注入活力,提升青少年足球發展水平
青少年足球人才是我國足球振興的主要力量,其質量直接決定了我國足球振興能否“徑情直遂”。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支持“游離”在校外的體育社會組織進校園,為開創新發展階段青少年體育工作新格局添活力。其中,足球體校就是以培養優秀足球競技后背人才為目標的盈利社會組織,其專業的足球場地及教練員基礎可以為校園足球的開展注入新的活力并為其提供提供扎實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場地匱乏以及教師水平良莠不齊等現實問題,充分利用現有足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提升我國青少年足球發展質量及水平。
1.3完善我國職業青訓體系,促進足球事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足球青訓體系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足球事業的核心,是國民教育及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足球青訓模式是以職業梯隊為主的多元化培養模式。在《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布局下校園足球、職業足球俱樂部、社會足球“三足鼎立”,足球青訓對象具體化為校園足球精英球員、職業梯隊球員、社會足球精英球員。然而,相比于職業梯隊球員,校園足球精英與社會足球精英在專業競技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尚不能為職業足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足球體校作為專業足球人才培養基地,其新時代的使命之一便是利用其豐富的足球資源進一步提升校園足球精英與社會足球精英的競技能力,打牢職業足球發展地基,完善我國足球職業青訓體系。
2新時代我國足球體校發展的現實困境
2.1角色身份轉變,生源銜接不暢
新中國成立至今,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工作。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一直采用“體校模式”即基層體校—重點體校—體工隊的人才培養模式,直到2009年《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提出“積極引導足球體校及各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定點學校共建后備人才基地”,校園足球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其與職業足球青訓的“銜接融合”之路也正式拉開序幕,2016年《中國足球青訓體系建設“165”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各級青訓中心是銜接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的重要樞紐,其中明確提出鼓勵足球體校創立中國足球協會與全國校足辦共同認定的青訓中心。由此可見,足球體校在我國青訓體系中所充當的角色在逐漸發生轉變,從“掌舵者”逐步演化為“銜接者”。
從現實層面來講,校園足球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普及足球運動夯實足球人口基數,但職業足球后備人才的匱乏更多的是對專業足球競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足球體校便成為其中的關鍵一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過渡”作用,然而從實施層面來講,我國足球體校未能很好的適應其角色身份的轉變,起到承接“校園足球”對接“職業足球”的關鍵作用,導致其在青訓體系中“影影綽綽”,“生源”與“升源”通道雙向受阻,出現銜接不暢等問題。
2.2足球人口匱乏,招生來源受限
對國際足聯官網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公布的會員國男足排名與積分進行查找,分別設定4年積分總分前32名為足球強國,第33~64名為足球次強國,第65~96名為足球欠強國。根據排名,我國位于足球欠強國梯隊。通過對足球強國、次強國以及欠強國足球青訓支持條件覆蓋率的對比得出,足球強國主要是以足球參與度與價值推廣最為根基,而屬于足球欠強國的中國主要是以專業發展支持、財政投資支持等作為根基,偏向于資源消耗型[2]。這種結構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參與足球運動的整體人數較少,缺少足夠大的人才蓄水池,不能很好的為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提供原料。映射到專業足球體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生源匱乏,招生來源受限,進而導致資金以及專業教練的匱乏,形成惡性循環,加重其發展困境困境。
2.3選拔機制單一,學員質量堪憂
目前,我國各地方足球體校的選拔方式基本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全國自主招生,主要接收有具有一定身體素質和足球專業基礎的青少年,考試內容主要包括足球專項技能以及文化科目。然而,選拔的考試內容主觀性較強,缺少科學的測試體系,且“終身一項”的人才選拔培養理念,容易造成學員“后勁不足”“明珠暗投”“用違其長”從而導致“人才浪費”。
第二種是各年齡段精英吸納,足球體校常年接受各年齡段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到校試訓,經專業青訓選材委員會評估通過后,進入學校相應年齡段精英梯隊。此種選拔方式主要目的是豐富體校專業人才儲備,完善體校青訓體系。在國際上,被各頂尖俱樂部廣泛應用,但對球探及青訓評估體系有較高要求。
2.4政策優勢弱化,學訓矛盾加劇
由于我國各大體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長期過分重視運動成績致使學訓矛盾問題長期存在,所以體校對運動員的培養方面廣受詬病,加之足球體校傳統優勢被淡化,學生退役后的安置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導致足球體校教學目標異化,“錦標主義”越發嚴重[3],從而加劇了學訓矛盾。(1)學訓教育時間矛盾。青少年的精力有限,在“教學目標異化”的影響下如何平衡好專項訓練與文化教育打消學生與家長的顧慮,是目前足球體校學訓矛盾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平衡學訓時間更重要的是促使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全面發展,足校模式雖有助于提升青訓體系質量,但是并不足以給予學員全面的人格培育及思想品德教育;(2)學訓教育資源失衡。在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在2011年聯合印發的《中等體育運動學校管理辦法》[4]和《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中,對體校包括足球體校的經費作了明確規定,人員編制數量大幅縮減,與傳統學校相比專業足球體校的文化教育師資相對薄弱,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另一方面,專業足球體校文化課教師參與的培訓、教研等機會較少、水平較低,質量較差,無法與傳統學校教師培養體系相比,進而造成足球學校文化教師知識更新速度慢、重點把握不精準等問題,即使與周邊高校合作,也經常會出現教師身兼數科的現象,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進一步加重教育資源的失衡。
3新時代我國足球體校發展的紓解方略
3.1營造良好制度空間,推進足球體校“角色轉變”,構建桴鼓相應的青訓體系
自建國以來,我國足球發展一直呈現“規模小,質量差、成本高、回報小”的狀態,積弱已久的足球發展現狀導致近年來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力量薄弱,后背人才梯隊建設出現斷接[5]。我國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擴大參與人數,進而培育優秀足球競技后備人才,在發展過程中足球體校的角色也開始逐漸發生轉變,構建桴鼓相應的青訓體系可更好的將校園足球、足球體校以及職業足球三者各自優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幫助足球體校完成“角色轉變”,形成相閉環的青訓體系,提升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足球體校與校園足球及職業足球的銜接不暢,從政府層面來講應積極進行職能轉變,以幫助足球體校完成“角色轉變”,推進桴鼓相應的青訓體系建設為出發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營造良好的制度發展環境[6],如圖1所示。(1)政府進行整體規劃,充分調動中超、中甲以及中乙、中冠等低級別聯賽俱樂部的青訓投入熱情,支持職業俱樂部與各足球體校進行合作共同建立其青訓網點基地,或以青訓注資、球員定向輸送等方式,創新與足球體校的合作形式;同時積極鼓勵校園足球與足球體校進行深度聯動,進行足球教育資源與文化教育資源的置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足球后備人才,并進行優秀球員的定向輸送,形成校園足球—足球體校—職業俱樂部的定向輸送體系,使足球體校肩負起“承上啟下”的新時代使命;(2)政府向參與主體(校園足球、足球體校、職業俱樂部)主體輸送支持性資源。建立促進職業足球、校園足球與足球體校共同完善青訓體系的行業標準,選取較為完善的參與主體進行示范引領,以此為契機帶動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其中,環節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多元發展的空間[7];(3)建立多元化監管體系。政府應強化監督力度,保證資金、政策、措施等落到實處,利用新聞媒體等社會監督機制,建立多元化監督體系。
3.2尋求多方合作,擴大足球體校招生路徑,完善脈脈相通的生源承接體系
與足球強國相比,我國雖然在總體人口基數上占有優勢,但參與足球運動的人口卻遠不及各足球強國,缺少穩定的“地基”導致專業足球學校出現招生困境。因此應與多方合作,尋求更多的招生路徑,同時完善生源的銜接體系,如圖2所示。(1)與足球特色學校合作,完成生源銜接[8]。足球體校的利益導向是培養專業足球競技人才,足球特色學校的利益導向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夯實我國足球人口基數,因此,專業足球體校應與周邊足球特色學校進行合作,為其提供更加專業的足球教育資源與場地資源,幫助其提高校園足球開展質量,同時更好的觀察學生的足球天賦及水平選拔優秀學員加入到體校當中進行更為專業的訓練,緩解足校的招生困境;(2)與青訓機構合作,擴大選材路徑[9]。社會青訓機構的利益導向是傳授技能獲得利潤,參與社會青訓機構的青少年大多對足球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足球體校應與社會青訓機構達成合作,精準擴大招生選材路徑,優化學員質量;(3)與職業俱樂部合作,打通職業上升通道。足球體校應積極與各職業俱樂部合作,進行資源置換,足球體校為職業俱樂部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才梯隊,職業俱樂部為足球體校提供更為專業的教練資源以及更為充沛的資金支持[10],同時更好的將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連接起來,打通職業上升通道,提升足球體校自身競爭優勢,擴大其招生路徑的同時,完善生源承接體系。
3.3強化文體并重的發展理念,優化足球體校學員質量,建立科學的選拔機制
青少年后備人才選拔是優秀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11]。注重青少年后備人才選拔,科學構建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選拔體系是足球體校在新時代能夠保持競技優勢的重要因素。(1)強化文體并重的發展理念。在全國自主招生考試選拔機制中,“文”是指文化考試,為了避免“臨時抱佛腳”的文化突擊,應在一定程度上參考學員在校績點,糾正學員“重武輕文”把體校當做逃避文化教育出路的思想。“體”是指足球專業技能、身體素質等測試,然而,這些招生測試的主觀性較強,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應積極引用國外先進技術,以大數據為基礎,科學評估學員足球技能各方面能力,提高招生質量的同時,因地制宜調整訓練重點;(2)完善建立專業球探體系。優秀球員需要“伯樂”進行選拔與點撥,因此在精英吸納選拔機制中,應盡快完善建立專業球探體系,通過建立“球員檔案”全方位評估球員的競技水平及發展潛力。同時,以大數據為支撐,建立人才選拔動態考察機制。引入國外職業體育俱樂部廣泛應用的運動員跟蹤定位技術、AMISCO比賽分析軟件等技術手段對青少年球員進行個體分析。實現長期實時跟蹤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發展態勢的同時,積累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寶貴經驗,并盡量避免雖具有較大潛力,但是受階段發展限制,并未完全凸顯其潛力價值的優秀人才的流失。
3.4落實體教融合新要求,緩解足球體校學訓矛盾,培養新時代足球競技人才
進入新時代,我國競技體育面貌煥然一新,全力向建設體育強國目標國家對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對競技后備人才的培養理念也開始逐漸發生轉變,提出了“體教融合”的思想[12],足球作為新時代邁向體育強國的標志性事業,應貫徹落實新時代“體教融合”的新思想,解決“學訓矛盾”這一掣肘難題。(1)強化“體教融合”教育理念,明確全面育人教育目標。足球體校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積極融入以“健康第一”“立德樹人”為主的指導思想,摒棄以往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立符合多數青少年身心要求的課程內容,同時在對足球教師的評價體系中采取正確的評價方法,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學生反饋等方面全方位對其進行評價;(2)分段教學,緩解教育壓力,如圖3所示。專業足球學校隸屬體育部,大部分的教育資源隸屬教育部,兩個部門在體教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正在摸索融合方式,尚且沒有很好的整合教育資源,因此應針對性的進行分段教育,首先針對沒有進入俱樂部后備梯隊的普通學員,應采取“走訓式”教育,與各足球特色學校合作緩解足球體校的文化教育壓力[13],其次針對已被俱樂部選為后備梯隊的精英學員,應采取集中“集中式”教育,并從政策導向層面平衡足球學校專業教練員與文化課教師編制人數及教研、培訓機會,使其與傳統學校文化教育模式接軌。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足球學校積極與市場合作,不但能充實辦學經費,提高教師福利待遇,還能提升辦學質量,為學校注入新鮮的活力和動力。
4結語
進入新時代,在黨和國家明確提出要深化體校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下,我國足球體校改革的“破冰”指日可待,體校將重新審視其新時代的使命任務,逐步幫助完善我國足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化足球體校改革,狹義來講,必將優化我國足球人才儲備質量,將足球競技成績帶上另一個高度,廣義來講,足校必將擔負起傳播推廣足球項目的偉大使命,帶動全民參與其中,增加人才儲備數量,肩負起國家賦予的使命與任務。
參考文獻
[1] 鮑明曉,趙軼龍,趙承磊.“十四五”我國“三大球”振興發展戰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6):1-9.
[2] 羅沖,龔波,冀楊,李豐榮,謝松林.重塑我國足球青訓支持體系的底層邏輯——基于國際足聯調研的定性比較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4):85-95.
[3] 肖建忠,鞏蓮蓮,屈冬林等.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格雷欣現象”及消解策略[J].體育學刊,2023,30(5):86-89.
[4]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EB/OL](.2011-10-01)[2021-03-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111/t20111111_126449.html.
[5] 趙剛,劉丹,陳超.足球青訓的國外經驗、我國困境與重構路徑——基于全面質量管理分析框架[J].中國體育科技,2023,59(2):70-78.
[6] 梁偉.地方政府配置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城市資源”的關鍵問題與優化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3,47(7):11-19.
[7] 楊沛然,孫晉海,羅亮.基于多元協同的我國男子足球競技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3,59(6):72-78.
[8] 陸東東,王統領.校園足球精英化培養體系研究——以江蘇模式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4):113-118.
[9] 曹田夫,羅宇彬,梁偉.青訓機構與家校社融合培養足球后備人才的探索研究——基于廣州富力青訓精英學堂的案例[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9):66-70.
[10] 劉飛.國外職業足球聯賽職業化運作模式研究及中國啟示[D].上海體育學院,2023.
[11] 李培,沈苗,劉鴻優等.我國青少年足球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鏡鑒、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6):584-592.
[12] 楊國慶.中國體教融合推進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1):1-6.
[13] 花楷,張碧昊.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復核:現實審視、實踐問題與改革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3):85-96.
作者簡介:郭語沫(2000-),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體育產業管理,無職稱;通信作者:陳洪(1983—),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產業管理、體育公共管理,friends.5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