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年,夏培肅出生于重慶一個教育世家。自小體弱的她最害怕體育課,因為力氣小,她常常在排球課上發球不過網,投籃也投不進籃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文弱女生主持研制了中國第一臺通用計算機,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年少有為,立志工業救國
夏培肅從小博覽群書,對代數、幾何等數學知識尤為喜歡,展現了較高的數學天賦。抗日戰爭期間,目睹民不聊生的動蕩局勢,夏培肅心中無比憤慨,她下定決心報考工科院校,期望日后實現工業救國。
1940年,夏培肅考入當時赫赫有名的重慶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電機系的女生很少,老師也不歡迎女同學。夏培肅剛去電機系報到時,系主任皺眉說道:“又來了一個女的。”
夏培肅不以為然:誰規定女生不能學工程?
她意志堅定,但也為自己的選擇吃了不少苦。電機系的基礎課《電工原理》非常重要,但女生宿舍距離教室很遠,夏培肅吃過早飯再趕過去,經常占不到座位,每次只能站在后排聽課。如此一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到期末考試時,她只能勉強及格。
“這可不行!”夏培肅決心重學《電工原理》。每到這門課,她就不吃早飯,餓著肚子跑去教室“占據有利地形”。第二次期末考試,她拿了90多分。
在那個年代,一位女性要實現工業報國的理想,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充滿挑戰。前往英國留學時,夏培肅是愛丁堡大學電機系唯一的女研究生。
留學期間,夏培肅深刻感受到當時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歧視—— 留學生每年要按照各類犯人的管理要求去警察局登記,學校地理書上對中國人的描述更是讓人氣憤。她暗暗發誓要學有所成,不能被人瞧不起!
從無到有,主持研制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1951年,夏培肅放棄高薪,選擇回國效力。有著深厚數學和電路理論基礎的她,對研究計算機很感興趣。得知數學大師華羅庚有研制計算機的想法后,夏培肅倍感振奮。在1952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夏培肅與兩位電信和電子學方面的科研人員登門謁見了華羅庚。隨后,在華羅庚的支持下,三人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計算機研究小組。
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他們從零開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然而,由于院所調整和人員變動,到了1958年,最初的三人小組只剩下了夏培肅一人。1959年,中蘇關系降到冰點,蘇聯終止了對中國所有的技術援助,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的計算機事業發展將止步于此。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夏培肅挑起大梁,從計算機的總體設計、圖紙設計到調試方案等都由她親自制訂。僅用了一年時間,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成功問世。
1960年4月,“107機”連續無差錯地工作了20.5小時,這一表現遠超當時根據蘇聯圖紙仿制的“103機”—— 后者的平均連續穩定工作時間僅為0.5小時。而且,“107機”可以隨時啟動或停止,仿制機則做不到這一點。英國廣播公司對此專門發文盛贊:這是中國邁向計算機技術自立的第一步。
“107機”的研制成功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設計并研制出自己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