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經過多次和談,解放軍代表與傅作義方面代表共同達成關于北平國民黨軍離城改編的基本協議。隨后,改編工作按照整編、混編的步驟進行,逐步完成對國民黨軍軍官、士兵的教育改造。
離城改編方案的確定
1949年1月1日,中央軍委電示林彪,就關于對傅作義進行爭取工作提出六點方針,其中包括“北平城內全部傅系直屬部隊,均可不繳械,并可允許編為一個軍”。7日,中央軍委又致電平津前線司令部,要求對傅方代表嚴正指明:“不能取騎墻態度,只能站在人民解放軍一方面,其軍隊編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不能有其他名義?!?日,中央軍委再次致電林彪、聶榮臻,指出對傅部改編的具體思路:“為避免平津遭受破壞起見,人民解放軍方面可照傅方代表提議,傅方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遵照人民解放軍命令開赴指定地點,用整編方式根據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并由雙方代表于三日內規定具體辦法,于1月12日下午1點開始實施。”
但此時傅部從海上東逃或陸上南竄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和談接受繳械或改編顯然不是其本人唯一的選項。1月9日,傅作義又提出“部隊出城時間,須視準備工作進行之程度及雙方細節問題具體商決約定”。對此,中央軍委致電林、聶指出,傅作義“自己提出離城改編,現又借詞推托,企圖拖延時間,實則別有陰謀,加重平津人民的痛苦”,要求向傅作義方面代表鄧寶珊提出,1月13日為天津守軍全部開出城的最后期限,并指出:“估計天津守軍13日必不會按照我們所說的時間、條件出城,你們應準備于14日攻擊天津?!?/p>
1月13日,在與傅方代表會談中,解放軍方面指出:“這次再談就不包括天津了,只談北平問題。”此舉意味著中共不再采取相同政策一同解決天津與北平問題,而是因城制宜實現兩城的最終解放。在天津和談無望,守敵拒絕接受改編的情況下,14日,東北野戰軍向天津發起攻擊。15日下午,天津解放。至此,傅作義的談判籌碼進一步減少。
此時,中共給傅作義指明了三種選擇:一是和平繳械,二是出城改編,三是里應外合協同解決蔣介石所掌控的中央軍。在中共強大的政治爭取和軍事攻勢下,傅作義更愿意接受顧及其體面和給予軍官去留自由的和平民主形式——離城改編。
北平國民黨軍的出城
為保證北平國民黨軍順利出城,中央軍委和平津前線總前委積極謀劃、精心部署。關于出城路線和駐地分布問題,毛澤東結合傅作義方面提出的軍隊不要離城太遠、各部駐地不要過于分散的要求,提出了分兩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你們可以答應他們這樣做,使他們放心出城。地點似可指定通縣、香河、三河區域。第二步,再照你們所擬辦法,將彼軍分散插駐我軍各縱之間,實行整編?!?/p>
傅部在生命財產安全、個人行動自由獲得協議保障后,開始按照協議書規定撤出北平。1月20日,平津前線總前委“規定北平守軍各部開至沿平漢、津浦兩線之間及三河、香河地區駐扎”,避開冀東與平北等缺糧地區。同時,毛澤東指示:“我軍應重新部署,對敵軍駐地取包圍控制態勢?!?21日,毛澤東根據城內軍隊的情況,初步規劃了傅部、國民黨中央軍的出城順序:傅作義主力“101軍可以先出城,由我軍接替廣安門、右安門一帶防務,然后令國民黨軍中央各部依次出城,由我軍依次接防。騎4師及其他傅部最后出城”。
1月21日,傅作義召集北平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駐北平有關高級軍政人員,宣布北平城內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并勸說相關人員安心等待中共的接管。絕大多數將領贊同此方案,但國民黨軍中央系將領石覺等要求離開北平,追隨蔣介石,在征得解放軍方面同意后,傅作義同意他們離開。石覺等國民黨中央軍將領離開北平,符合共產黨的“兵收留、官放走”“要走的軍官盡量使他們早走”的政策,以確保國民黨軍順利出城,并減少下一步進行改編的阻礙。與此同時,傅作義將和平解放北平的部分要點,通過國民黨中央社公告全國。
1月22日,國民黨軍開始履行出城協議的有關規定,以師為單位到指定地點聽候改編。傅部嫡系騎兵第4師于當日上午10時首先出城,全師2000余人經右安門、槐房、團河到邢各莊附近各村。按照原定計劃,北平國民黨軍須于23日繼續開出兩個師,但由于“22日有傅的一個師開出東直門時發生一些誤會,響起槍來,就又縮回去了”,從1月23日起,出城工作暫停。雙方商定“除1月22日已開出城外的騎兵第4師外,其余部隊可推遲幾天出城,即從1月26日起分批陸續開出城外指定地點;到1月31日為止,全部開出城外聽候改編”。至1月30日中午12點,除留守的第104軍一部和第35軍第17師擔任北平各城門的警衛未出城外,其余各部均已出城。第二天,留守部隊亦全部開出。
國民黨軍出城后,均到達城外指定位置。為實現對其力量的分散,這些部隊均被人民解放軍隔離開,“他們一個師移動,我們有兩個師在左右兩廂‘陪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進入北平接管城防。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改編的全面展開
在國民黨軍出城過程中,改編方案和具體辦法日趨完善。平津前線司令部擬定了對國民黨軍改編分兩步走的方案:“第一步以師為單位編予各縱進行瓦解和爭取工作。各軍、兵團、‘剿總’三級直屬隊一概結束,士兵編入我軍。第二步則將師至連全部拆散與我軍混編”?!败姽偬幚磙k法,愿回家者準予回家,不愿回家者則由我們決定或送學校學習或暫時擔任副職。技術人員(軍醫、軍械)可直接與我合編任職”。
2月21日,平津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召開北平國民黨軍各受編部隊師以上軍官會議。根據具體改編方案,原國民黨軍華北“剿總”、2個兵團部、8個軍部的三級指揮機構全部結束,所有人員分別編入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和各兵團部、各軍部,其25個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師,特種兵部隊與解放軍特種兵部隊合并。
留、學、去,是對軍官處置的基本策略。凡愿意參加革命工作、擁護中共政策、維護人民利益的軍官,仍可繼續從事相應的工作。傅作義方面提出原國民黨軍軍部合并到解放軍軍部,“(代理)軍長當副軍長并兼一個師長”的意見,得到了解放軍的同意。
傅方受編部隊營以上軍官,多由于不適應解放軍的政治制度、管理制度等,紛紛選擇脫離解放軍。為給自愿返鄉人員提供便利,解放軍“在塘沽專門設立了招待站,派專人為南返人員和回原籍人員辦理生活及交通等事宜”。
對于營以下的軍官,解放軍抽調政治工作人員,組織教導大隊,采取“軍官集中受訓”的辦法,對其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認清國民黨的反動本質,理解人民解放軍的政治觀念、思想作風、紀律制度,最終改造成為解放軍的干部,繼續在人民軍隊中發揮積極作用。
整編工作完成后,改編工作進入第二步——打亂混編。按照“以每兩個師做溶化敵一個師的工作”的混編思路,將受編部隊分散編入人民解放軍各部。
總體來看,原北平國民黨軍,編入東北部隊5萬余人,編入華北部隊5.3萬余人,編入西北部隊2.4萬余人;另有近6.5萬名編余人員留在城內,按照個人自愿原則,或分配工作,或安排學習,或準其回鄉,均對其作了妥善安置。
(摘自《軍事歷史》解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