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以來,城陽區科協以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為引領,以實施新質生產力科普為發力點,扎實推進基層組織建設,為城陽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
打造創驅助力“強核心”
黨建引領強根基。聚焦山東省科協建設“四強”黨支部,聚合全區黨建資源,發揮科協專業優勢,采取聯創聯建驅動、教育實踐推動、主題活動聯動等載體,構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作聯動、深度融合的黨建聯建新格局。立足發揮黨員主體作用,采取培樹先進典型、講好科創故事、倡導比學趕超等措施,組織開展“靚黨徽 強黨性 共產黨員在身邊”主題實踐活動,選樹了7名優秀黨員,打造新時代創驅助力“特戰隊”。
理論學習提站位。抓實學習培訓,組織理論中心組學習,開展科協系統創新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科協工作的重要論述入腦入心,圍繞“四服務”職責定位,不斷提升科協體系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落實方法,找準上級精神與科協事業的對接點、深化點,推動科協工作再發力、再起勢。
正風提效凝合力。嚴格落實“三重一大”決策要求,堅持向派駐紀檢監察組報告情況,自覺接受監督。結合“四服務”職責,踐行“一線工作法”,以上率下改作風,班子成員到企業指導幫助申報科技小院,籌建院士專家工作站;瞄準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邀請學會專家、學者答疑解惑;通過“調研摸需求、匯總建目錄、點單送上門、反饋促提高”的新模式,開展產業工人科普,高效推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常態化開展。
點燃新質生產力“強引擎”
創建聚智興鏈賦能平臺。按照區科協主導、街道科協主推、園區企業主建的原則,堅持應建則建,著力提高科協在企業中的組織覆蓋、功能延伸。先后成立園區科協8家、企業科協140余家,會員近萬人,讓科技工作者外聯有渠道、內創有平臺。發揮園區科協資源優勢,組建城陽區企業科協聯盟,聚合企業科協24家,邀請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等6家高端智力資源擔任聯盟顧問,打造了“峰享匯”品牌沙龍,以“大人物 小圈層”為特色,圍繞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特種食品、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鏈,開展座談沙龍20余次,為30家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有效地鏈接了產業資源,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導入多元高端智力資源。聚焦轄區重點科創產業鏈,精準征集企業創新需求,搶抓“院士專家齊魯行”機遇,積極推進院士工作站建設,邀請院士專家為產業發展“問診把脈”。借助科協體系平臺,主動邀請山東省機器人研究會、青島市食品科學技術協會、青島市青年科學家協會等省市各級學會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解決技術難題。承辦2024年泰山科技論壇,助力山東省機器人研究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落戶城陽,通過“設點建站”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讓企業的技術需求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互促互進,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開展常態精準企業服務。對標城陽區重點產業鏈,舉辦“以創新,‘接’軌未來”第三屆青島德中粘接技術及應用論壇等主題活動6場,通過政企互動打通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產業鏈。舉辦食品飲料產業鏈“校企牽手、卡位入鏈”產學研對接暨“鏈萬企”供需對接會,鏈接食品飲料產業的70家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等食品飲料領域的專家教授進行匹配交流,解決企業難點。支持基層開展科技小院建設,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派駐研究生深入村鎮開展技術研究和科普推廣。組織開展 “學會助企賦能 科創惠企發展”沙龍、“科技惠企·科創賦能” 項目啟動和新質技術成果交流會等活動,宣推城陽優秀企業,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助力高質量發展。
激活科普惠民“強動力”
弘揚科學家精神。結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學習推介最美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跡,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30余場,吸引近萬人次參展。在街道、社區、學校舉辦了“文圣常院士成就展”,圖文并茂展現原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圣常的成長經歷和光輝事跡,用科學家精神筑牢科技報國信念。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聚焦科技攻關、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在基層組織開展科技報國志愿行動,各行各業科技工作者累計開展各類志愿活動60余場次,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美麗城陽增智助力。
建強科普陣地。依托區內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具有城陽特色的專業科普體驗中心,開辟校園“科普e站”,整合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科普資源,通過鏈接區內集散的科普場所,串珠成鏈,滿足群眾多元化科普體驗需求。大力打造群眾“零距離”科普陣地,創新科普手段和服務模式,搭建“黨建+科普”廣場等新載體,打造15分鐘科普生活圈,讓科普元素隨處可見,融入群眾日常生活。認真抓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普示范工程等工作落實,大幅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做精科普活動。深挖革命隊伍“城陽武工隊”紅色精神力量,建成“城陽武工隊紀念館”,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活動30余次,培養家國情懷。開展“百場科普進百企”活動,結合企業需求形成科普目錄40余條,開展科普講座110場次,助推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結合世界濕地日、野生動植物日、氣象日等時機,廣泛開展綠色生態科普進校園,播撒生態文明種子;常態化開展應急安全、健康科普進社區、進企業活動,構建區、街道、社區緊密結合的長效科普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