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云裳訴》是周煜國創作的一首古箏協奏曲,在《鄉韻》旋律基礎之上改編擴展而成。樂曲以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為素材,曲名源自“云想衣裳花想容”這一詩句,描寫了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傳頌千秋的愛情傳奇。本文通過對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創作背景、對陜西箏派的繼承和發展、曲式結構和演奏技巧方面展開深入研究,以幫助相關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魅力。
二、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創作背景及表現內容
古箏又名秦箏,起源于戰國時期的秦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到了近代,古箏逐漸形成了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及陜西等流派。在當代秦箏藝術家的不斷努力下,秦箏陜西流派得以不斷發展壯大,并在地方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造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現代箏樂作品。《云裳訴》是一首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古箏協奏曲,是周煜國在2002年應邀為古箏演奏家袁莎創作的。《云裳訴》中的“云裳”一詞源于李白《清平調·其一》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詩句。其創作靈感源于白居易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作品在長度上幾乎比《鄉韻》增加了一倍。目前《云裳訴》經過不斷創新演變,展現了陜西箏樂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不僅有古箏與鋼琴的合作版本,還有民族管弦樂隊、交響樂隊合作的表演形式。樂曲慢板部分回憶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快板部分生動地描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被迫分離的痛苦;華彩部分表現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在生死永別時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再現慢板段反映了唐玄宗內心對楊貴妃無盡的思念之情。[1]在音樂素材上,《云裳訴》采用陜西戲曲“碗碗腔”作為音樂素材,使這首曲目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進一步展現了陜西箏樂的魅力。在演奏中,演奏者運用了大量的刮奏、滑音、顫音等技巧,展現出陜西箏樂的獨特韻味。
三、《云裳訴》對陜西箏派的繼承和發展
(一)《云裳訴》對陜西箏派的繼承
陜西簡稱“秦”,是秦箏的發源地。20世紀50年代初,陜西箏樂瀕臨絕響的境地,于是,著名古箏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提出了“秦箏歸秦”的理念。所謂“秦箏歸秦”,即包括培養秦箏新人、搜集傳統曲目、研究秦箏史論、創作秦箏新曲等諸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而這一工程中最為關鍵的部分應是新曲創作,因為它在理論和彈奏技藝上實現了對陜西箏派的繼承和弘揚,從而使陜西箏派得以成功復興。《云裳訴》是一首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古箏協奏曲,展現了陜西箏樂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將秦箏的慷慨激昂與委婉悲怨完美地融合。在演奏技巧上,《云裳訴》要求演奏者運用大量的刮奏、滑音、顫音等技巧,展現出陜西箏樂的獨特韻味。在曲式結構上,《云裳訴》采用“慢—快—慢”的傳統結構形式。總之,陜西箏樂以其獨特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力為人稱道,而《云裳訴》恰到好處地繼承和發揚了這一特點。
(二)《云裳訴》對陜西箏派的發展
《云裳訴》不僅繼承了陜西箏樂的特色,也對陜西箏派進行了創新。曲式結構上,它采用了不完全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全曲分為激越的引子、深情的慢板、熱情跳躍的快板華彩、如歌的慢板再現以及尾聲幾個風格獨立的小樂段。[2]這種結構在陜西箏曲常用的三部曲式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和發展,樂曲結構簡潔明了又獨具特色。在音階運用上,該曲大量使用了陜西箏派的特性音“歡音”和“苦音”。“歡音”用以表達歡快、明朗的情感色彩;“苦音”則多用于表達悲傷、哀怨的情感色彩。“苦音”的大量運用奠定了全曲的悲情基調。而在慢板段,“苦音”與滑音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了悲痛凄切之感,將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作品更具悲情性。在音樂素材上,它融入了陜西地方傳統民間音樂的因素,如秦腔、碗碗腔等,將秦腔的慷慨激昂和陜西碗碗腔的如泣如訴、委婉動聽等特點相結合,將凄美的愛情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使旋律細膩深沉且悲傷凄苦,聲聲哀怨、句句凄婉、如泣如訴,符合作品情感傳達的需要。
此外,《云裳訴》創新性地融入了鋼琴伴奏,采用中西合璧的演繹手法,在秉承傳統陜西箏派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既保留了陜西的獨特韻味,又融入了器樂協奏曲的藝術特色,極大地豐富了樂曲的織體。鋼琴伴奏為這首古箏協奏曲增添了一抹獨特風情。在整首曲目中,鋼琴伴奏的音型與主旋律的情感基調緊密相連,時而鋪陳情緒,時而補充情感。特別是在再現段前的華彩部分,鋼琴伴奏的加入為樂曲的情感氛圍增添了濃重而精彩的一筆。這種將鋼琴伴奏融入古箏作品的方式,賦予這首器樂作品協奏曲的藝術特質。
四、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曲式結構和演奏技巧
(一)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曲式結構
古箏協奏曲《云裳訴》采用G徵調式,全曲分為引子—慢板—快板—華彩—主題再現—尾聲六大部分。
1.引子(第1~14小節)
引子部分以古箏演奏為主,鋼琴演奏為輔,通過古箏演奏者有力的刮奏和旋律的強弱對比把觀眾引入音樂情境中;同時采用自由的散板形式,使音樂表達更加自由靈活,能夠更好地適應旋律情感的變化和發展。演奏伊始,鋼琴以雙手八度震音的方式拉開樂曲序幕。古箏演奏者左手強有力的刮奏和右手搖指的進入像是悲憤的吶喊聲,帶有一種悲情色彩,為全曲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隨后是一段由慢漸快、由高到低的旋律下行,以引起聽眾的注意。接著奏出調式的骨干音階,最后停留在苦音微降7上,讓音樂具有鮮明的戲劇性,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調。
2.慢板(第15~51小節)
樂曲自第15小節開始進入慢板部分,這是一段深情而優美的抒情段落,娓娓道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主題旋律中流露出哀怨凄婉的情感。第15~18小節,古箏在中低音區演奏,旋律深沉而富有情感,如低聲細語般訴說著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緊接著第19~22小節中第1樂句提高8度的重復,仿佛將這份情感推向了高潮,主題旋律的兩次出現不僅豐富了樂曲的情感層次,也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從第35小節開始,音樂進入了新的層次,此時鋼琴伴奏部分的旋律開始突出,與古箏的旋律交織在一起,給人一種琴箏對話的感覺。鋼琴與古箏相互呼應,共同描繪了故事中的情節和情感變化,讓聽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內涵。這種琴箏對話的演奏方式不僅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也使整個慢板部分更加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后續的“兵亂事發”和“魂斷馬嵬坡”等情節做鋪墊。慢板樂段的旋律線條以舒緩、優美為主,情感細膩而豐富。左手的顫音演奏技巧也為樂曲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音樂材料上大量出現微#4和微b7,即“歡音”和“苦音”這兩種音樂材料,是陜西風格音樂中的特色元素,為樂曲增添了濃郁的地域色彩,使作品情感更加凄婉哀怨、細膩綿長。搖指的強弱對比和如泣如訴的顫音不斷推動音樂情感變化,最后強有力的收尾預示著快板部分的到來。
3.快板(第52~191小節)
此部分由3個樂段組成,樂曲情感基調急速變化,緊密的節奏展現出風嘯馬蹄疾、狼煙四起的場景,也表現出危機之下唐玄宗與楊貴妃夜不能寐的心情。此時樂句更加緊迫急切,古箏密集的掃弦聲仿佛述說著六軍不肯前進逼迫楊貴妃自盡致使唐玄宗左右為難的矛盾心理。快板部分仍以鋼琴旋律作為開始,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第一段變換的指法和快速的節奏表現了戰事將近的緊急情況。隨后古箏進入,通過大拇指快速托劈繼續渲染一觸即發的緊張感。[3]第2個樂段則通過“緊拉慢唱”的搖指和按滑音拉長了旋律線條,和第一段形成了鮮明對比,體現出在危急時刻兩人面對生死離別的不舍和無奈。第3個樂段與第1個樂段在節奏上有相同之處,通過這種重復的節奏將作品的意境推向高潮,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
4.華彩(第192~210小節)
華彩段節奏自由,更加注重情緒的宣泄。旋律由高到低、節奏由慢到快、節拍由弱到強,表現了楊貴妃內心的掙扎和痛苦,最后以強有力的刮奏結束,仿佛悲壯之聲。此部分主要由古箏獨自演奏完成,不同于快板的急迫,突然沉靜下來的音樂氛圍,古箏獨特的作韻技巧,加上強弱的靈活變化,展現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內心的糾結與無限悲涼。
5.再現與尾聲(第211~239小節)
樂曲再現部分,熟悉的慢板旋律再次響起,只是這次更加哀怨,有一種無力感,回憶遙遠而清晰,表現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情感。尾聲以急板開始,快速的節奏立即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預示著樂曲即將進入高潮。旋律自低音區緩緩上升,最終攀升至高音區,其在達到最高音時并未立刻收尾,而是通過保持高音的方式,讓樂曲的高潮得以延續。旋律從低音區逐步升高,這種結尾收束的方式既展現了樂曲的完整性,也給予聽眾充分的回味空間。所有的痛苦只能化為結尾的一句悲嘆,曲終人散,引人無限遐想。尾聲采用的急板以磅礴的氣勢結束了整首樂曲,讓樂曲的悲情色彩縈繞在聽者的耳畔,久久不能忘懷。
此外,該曲運用了“快—慢—快”的節奏,易于讓聽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一些段落的尾音與主題樂段的尾音相同,起到了統一“合尾”的作用,使整首曲目更加渾然一體,富有整體性。
(二)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演奏技巧
《云裳訴》作為我國陜西箏派的經典之作,自然融入了豐富的陜西地方特色音樂元素。其中,最負盛名的陜西地方音樂——秦腔,其激越、悲壯、深沉且高亢的特點被這首箏曲所吸收,進而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以及凄涼等多種情感。但悲憤之余,樂曲也不失陜西碗碗腔清麗獨特又抒情優美的動人感覺。《云裳訴》中存在許多演奏技巧,給樂曲帶來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在陜西箏曲中,“4”和“7”有兩種,一種是“歡音”,另一種是“苦音”(也叫“哭音”,帶哭腔的感覺)。“歡音”的“4”和“7”音色較純,少顫音;“苦音”的“4”則略高于還原“4”,且帶有顫音,“苦音”的“7”則略低于還原“7”。《云裳訴》中多運用苦音,所以出現“4”和“7”時,多是微升4、微降7,左手演奏還需加有顫音。顫音在演奏“4”和“7”時用得比較多。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左手按音的音準,在此基礎上,左手還要加入恰到好處的顫音技巧,才能演奏出哭腔哀怨的音響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奏過程中,為了增強滑音的效果,演奏者可以巧妙運用“雙托”技巧。具體而言,演奏者需精準把握兩弦之間按弦的重心,同時可適度抬起手腕,以便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能夠更加順暢地發力按弦。演奏者在右手彈出雙音后,左手隨即發力按弦,讓前后兩根弦的音高達到一致,從而完成這一技巧。演奏者要想熟練掌握雙按技巧,離不開日常持續的練習。建議演奏者從較慢的速度入手,逐漸加快演奏的速度,使雙按技巧運用得更加靈活自如。此外,搖指的強弱對比應鮮明突出,展現出婉轉細膩且富有歌唱性的特質。唯有通過不懈的練習與實踐,演奏者方能完美詮釋這首獨具魅力的曲子。
五、結語
《云裳訴》是一首情感豐富、藝術性強的古箏協奏曲,它巧妙融合了傳統陜西箏曲的元素與現代箏曲的旋律,使旋律發展更具技巧性且深入人心。其優美的旋律與深刻的內容打動了無數聽眾,成為陜西箏派的代表性作品。作為現代箏曲的代表作之一,《云裳訴》依然保留了陜西箏樂獨有的風格魅力。經過歷代古箏演奏家的不懈努力,秦箏在當代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期望有更多的古箏愛好者和專業人士能夠為秦箏藝術的發展以及古箏藝術的普及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櫻蒂.善聽者意濃于秦箏曲韻之境——秦箏曲《云裳訴》賞析[J].音樂時空,2013(01):104.
[2]吳夢鈳.陜西箏曲《云裳訴》創作特點和演奏技法初探[J].北方音樂,2018,38(11):12-14.
[3]佟桂影.古箏協奏曲《云裳訴》創作和演奏分析[J].藝術評鑒,2017(06):160-161.
(作者簡介:劉夢瑤,女,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研究方向:古箏)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