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當前,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步入新階段,面臨著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提升服務效能的新機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還彰顯了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其建設與發展正迎來一個嶄新的契機。近年來,全國各地文化場館積極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在創新公共服務理念、優化文化空間功能、提升文化服務效能等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在重視文化空間再造的同時保證了文化資源的供給。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打造“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中,城市書房作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典型代表,具有小巧靈活、建設成本低、覆蓋面廣等獨特優勢,它不僅是公共圖書館服務時間和空間的再延伸,更是公共文化服務轉型升級的新探索,但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問題。本文立足于城市書房建設和運營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設與運營建議,旨在為城市建設提供市民便利、形態新穎、內容豐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思路參考,從而助力提升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效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強廣大群眾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城市書房建設的必要性
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背景下,受多種現實條件制約,人們對傳統圖書館的需求呈現相對下降趨勢。首要原因在于,工作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閑暇時間變得既有限又分散,難以充分投入圖書館的閱讀與活動參與中。其次,知識獲取途徑日益多元化,平板電腦與手機作為便攜閱讀工具方便了人們的閱讀。最后,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著道路擁堵與停車難題,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前往圖書館的出行成本。鑒于此,傳統圖書館以往“坐等讀者上門”的服務模式已難以順應時代發展,其服務范圍的局限性限制了圖書資源的高效利用,影響著傳統圖書館的發展。為應對這一現狀,公共圖書館需從讀者需求出發,以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策略滿足讀者需求,在此背景下,城市書房應運而生。城市書房不僅為公共圖書館在任何適宜地點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創造了可能,而且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換言之,城市書房的建設是公共圖書館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適應讀者需求變化與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城市書房受到24小時不打烊書店、各類讀書屋和閱讀角的啟發,發展迅猛。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書房的建設主體,合理利用資源,綜合各方優勢,與企事業單位、社區等合作,開辟了城市居民的閱讀新空間。城市書房在探索發展的道路上目標越來越清晰,從周密策劃、初期選址、統一建設標準,到整體資源調度、專業模式運營、現代化技術應用以及高水平管理服務,為自身建設和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縱觀國內大多數城市書房,它們雖名稱各有不同,裝潢設計也盡顯地域特色,同時還有多樣化的服務模式,但從建設愿景看,它們都是當地公共圖書館在現代文化環境下的新探索,拓展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和服務群體,打破了傳統服務模式。以濟南市為例,“泉城書房”建設已被列為2019、2020、2022年“為民辦實事”工程。截至目前,濟南市圖書館已建設53家高品質泉城書房,極大地便利了周邊人群,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應。因此,從各個方面看,城市書房是創新的產物,更是大勢所趨。
三、城市書房建設運營現狀
(一)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
城市的公共文化場館建設幾乎是一次性的,從建館之初就決定了內部的裝潢和陳設,并且建成之后很難改動。而城市書房是需要不斷投入和開發的,面臨重復性的建設投入,體現在場地的使用、書房的裝修、書籍的配備、技術的投入、人員的選用、安全的保障等方面。建成之后的運營體現在人員的工資、水電的費用、書籍的運送與折舊等。不可否認,隨著城市書房數量的增加以及對外服務時間的延長,成本和支出額度將越來越高,這些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是城市書房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服務時限有待延長
城市書房服務的時長、內容等都可以為公共圖書館帶來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但讀者的需求往往眾口難調。就開放時間而言,越來越多的讀者希望能夠延長開放時間,以9∶00—21∶00為宜。由于城市書房的建設初衷就是為了方便讀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為其提供便利,如果仍舊采用常規開放時間必然無法滿足讀者需求。但是每一座城市書房都是一個公共圖書館的縮影,書籍的整理和管理人員的工作安排都是對城市書房的巨大考驗,如何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三)數量有待提升
目前,城市書房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形成系統完善的發展模式,且各地的書房建設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標準以及不同的模式,因此城市書房的數量有限,只有大中型城市具備了建設條件,且建設數量極為有限,甚至成為稀有的景觀,推廣力不足,服務范圍有限。因此,如何實現“質”“量”雙升,是城市書房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問題。
(四)統一管理標準缺失
由于城市書房是各城市根據自身特色和讀者需求自主建設的,因此在管理層面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這一現狀導致讀者的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容易引發管理上的疏漏,進而產生不良影響。以某城市為例,該城市共設有兩座城市書房,其中一座是與當地樓盤開發商合作共建,由開發商負責場地施工和后期維護;另一座則是與當地一家場館合作共建,由圖書館負責建設和管理。這兩座城市書房雖在同一城市,幾乎同一時間建成開放,初衷都是為讀者服務,但采用了不同的運營模式,在管理執行、運營時間和人員配備上存在差異,讀者口碑也不一。由此可見,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有可能會限制城市書房的建設發展,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因此,按省或者按城市建立一個統一、系統的管理標準將是城市書房建設的有力保障。
四、城市書房建設運營策略
(一)鼓勵社會參與,拓寬資金渠道
城市書房建設旨在服務社會,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書房建設過程中,財政支持是基礎,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同樣不可忽視,可以有效彌補公共圖書館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不足,為相關支出減輕負擔。因此,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盤活社會資源,提高資源運轉效率,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將具有創新性意義。例如,濟南首家泉城書房銀豐玖璽城分館就是PPP模式的典型應用,濟南市文旅局積極回應銀豐地產的合作需求,與銀豐地產達成合作協議。由銀豐地產提供單層1600㎡場地,按照泉城書房建設標準進行設計裝修,并負責后期書房運營管理;由濟南市圖書館提供圖書、自助借還機等業務相關的軟硬件設備。這一模式在濟南市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和推廣,浙商銀行分館也按照此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還可以面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務機會,如為廣大學生群體提供志愿服務的機會,為熱愛閱讀、甘于奉獻的市民提供公益服務的機會。通過組成志愿服務團隊,廣泛化、常態化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形成高效互惠共贏的服務模式。這不僅可以打破城市書房人員不足的困境,更可以為熱愛閱讀的社會愛心人士提供溫馨舒適的閱讀場所。
(二)鼓勵延時服務,注重以人為本
應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書房適當延長開放時間或實行24小時開放服務。城市書房建設應當注重以人為本,營造溫馨的閱讀環境。條件允許時可以設置自習區,時間允許時也可以舉辦小型閱讀推廣活動,做到真正便利讀者閱讀,成為名副其實的“書房”;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少年兒童閱覽區,設置符合少兒需求的圖書和益智類設施,增加安全性防護設施,保障少年兒童的人身安全;設置電子資源閱覽區,為讀者提供數字資源的免費閱覽場所,把城市書房打造成市民閑暇之余追求精神文化滿足的心靈港灣。
(三)合理規劃選址,拓展服務范圍
城市書房是城市居民家門口的小型圖書館,當下城市建設和發展極為迅速,對城市書房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選址布局,合理安排,以滿足讀者需求,是城市書房建設的關鍵問題。在選址布局時,應當充分考慮地理位置,盡可能設置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人口聚集的商業區、交通便利的公共區域等,綜合考慮受眾人數、環境舒適程度、消防安全設施、內部設備配置等方面,確保城市書房的運行不流于形式,不跟風建設,打造城市十五分鐘閱讀圈,打通圖書館連通市民的最后一公里。
(四)建立統一標準,提升服務效能
為保證服務質量,必須建立統一的管理標準。根據各地實際條件,可以按省或市分別設立標準,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統一城市書房建設標準。相關部門可設立城市書房的建設標準,公示書房建設條件,在選址布局、場館設計、資源配置、人員服務質量、讀者滿意程度等方面量化細則和標準,實行標準化管理。二是設立讀者滿意程度評價機制。讀者滿意是城市書房建設的不懈追求,應加強監督、開通讀者評價通道,在城市書房區域內顯著位置設立讀者交流區,定期收集讀者滿意度反饋,不斷改進書房建設。三是明確協商共建標準。無論財政投入還是與社會機構協商共建,都應有明確的合作標準,在細節上下功夫,不能忽略安全;既要有激勵機制搞活社會資源,又不能讓公益事業被利益驅動。
(五)豐富服務內容,助力社會治理
近幾年濟南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服務調查問卷結果顯示,78.4%的市民希望空間內配備可供開展技能培訓的較大活動室。因此,相關建設者應當在建設初期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盡量配備活動室,以便后續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城市書房作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樣是推動社會治理的有力工具,能夠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平臺。城市書房通常建在人流密集的大型社區周邊,配有活動室,可成為社區居委會和居民溝通協商事項的便利場所。書房內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舒適的環境,可為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助力,如成立社區讀書會,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提供傳統文化體驗等,也可組織少年兒童培訓活動,或學生放學后到自習空間繼續學習,這些延伸服務都能為周邊社區居民帶來較大便利。書房還可以推動社會志愿服務事業發展。志愿服務是個人彰顯社會價值、參與社會治理的一種合理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通過在城市書房提供志愿服務崗位,可以有力推動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為社會治理注入新活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能,拓展全民閱讀推廣陣地,不斷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貢獻力量。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公共文化場館拓展服務領域的重要舉措,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創新性成果,是豐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全新陣地。城市書房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典型代表,對文旅融合、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新時期,各地公共文化場館應與社會力量共同努力,攜手共建,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為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曄.24小時城市書房構筑揚州“精神地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02):136-139.
[2]敦興慧.我國城市書房標準化建設探究[J].大眾標準化,2024(02):115-117.
[3]陳芳芳.舟山市城市書房運營現狀及發展策略探索[J].參花,2024(13):122-124.
[4]李美英.城市書房助力公共圖書館服務新模式[J].文化產業,2023(26):85-87.
[5]張夢笛.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踐研究——以連云港市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2,44(11):42-4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一般項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助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NSK23C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尹延明,男,本科,濟南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推廣)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