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懂規則,會做事。“規則”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公平合作的重要準則,?它要求人們在特定情境下按照一定的行為準則行事。
一、以小見大,防微杜漸
規則是形成個人行為習慣與道德觀念的關鍵。
古人云: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如果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注重從小抓起,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成長的正確方向。
幼兒時期的孩童猶如初生的嫩芽,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渴望。在這個階段,規則意識雖未完全成形,卻已悄然萌芽。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規則——如“飯前洗手”“玩具要放回原處”——在無形中塑造著幼兒的行為習慣與道德觀念。當幼兒無視這些簡單規則,如隨意丟棄玩具、不顧他人感受地哭鬧時,雖然顯得天真無邪,卻也透露出規則意識淡薄的隱患。這些行為,如同細沙般慢慢累積,可能在未來的日子里,逐漸侵蝕孩子對規則的敬畏之心。
隨著年歲的增長,孩子們踏入了學生時代,這是規則意識經受考驗的關鍵時期。學校里,規章制度如同一條條清晰的界限,規范著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然而,總有些學生試圖跨越這些界限,以尋求一時的快感或逃避責任。他們可能在課堂上竊竊私語,影響他人學習;也可能在考試中作弊,以求得虛假的榮譽。這些行為,不僅是對規則的蔑視,更是對自己未來的不負責任。它們像一道道裂痕,悄然出現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提醒教師,如果放任規則意識的缺失,將對孩子們的成長帶來無法彌補的后果。
當孩子們告別了青春的校園,步入成人社會的大門。在這里,規則意識變得更加重要且復雜。職場上的規章制度、社交場合的禮儀規范、法律法規的約束……每一項都考驗著人們的規則意識與自律能力。當個人因自身原因頻繁遲到、不守承諾或忽視職業道德時,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還可能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違規行為,實則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一旦觸發,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讓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讓孩子有規則意識,就是給他立規矩嗎?
二、規則意識是規則形成的前提
人的很多規則、習慣都是在家庭里學會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絕對不能做,家長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明確告訴他。在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在規矩與對策中“斗智斗勇”。
如這則小故事。
“老師,我要上廁所。”二年級的岳岳同學經常在上課時,假裝上廁所,偷溜出教室外面玩。被老師發現后,老師和岳岳媽共同想了個辦法,給孩子立規矩:下課先去上廁所,上課不能去上,破了規矩有懲罰。規矩立好了,大家覺得岳岳能遵守嗎?岳岳確實遵守了規矩,他上課時再也不說“老師,我要上廁所”了,改為“老師,我肚子痛,要去一趟校醫室”了。也許,岳岳遇到一位格外嚴厲的老師,他就不敢偷溜去玩了。
你說岳岳守規矩嗎?他遵守了“上課不能去上廁所”這一個規矩。但他有規則意識嗎?顯然沒有。
大家想想,當岳岳的父母繼續給岳岳定一個“上課不能去校醫室”的規矩后,岳岳的規則意識會長出來嗎?
我們來看看下面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個小學生,他的日常生活被各種規矩緊緊包圍。早晨起床有固定的時間,早餐必須吃什么、吃多少也有嚴格的要求;上學路上不能玩耍,放學后必須立即回家做作業;周末的時間也被各種興趣班填滿,幾乎沒有自由活動的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下,小明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守規矩,但實際上,他對這些規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不得不做”的層面,而非真正從內心認同并尊重它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明開始表現出對規矩的抵觸。他會在家長或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偷偷違反規矩,比如在課堂上偷偷看漫畫書,或者放學后和朋友們在公園里多玩一會兒再回家。這些都被小明父母發現并定下了更嚴格的規矩,從此小明不敢再違反規矩。
由于規矩過多且復雜,小明開始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他不確定哪些規矩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可以靈活處理的。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他在面對新情境時缺乏判斷力,容易陷入迷茫和混亂。
此外,過多的規矩也限制了小明的創造力和自主性。他不敢嘗試新事物,害怕因為違反某個未知的規矩而受到懲罰。這種茫然無措的心理阻礙了他的成長和發展,使他難以成為一個有主見、有創造力的人。
以上可見,岳岳和小明在規矩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走向了兩個極端,岳岳是用對策和逆反來反抗規矩,小明是用犧牲自己的發展來順從規矩。
因此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不能只是立規矩。
三、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策略
(一)告訴孩子什么事是堅決不允許做的
“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荀子·禮論》
現實中的人們很多時候都沒有清晰的規則意識,對孩子的要求則隨著自己的情緒而變化,看似心軟,實則自己都沒想清楚,想明白。來看看下面父母因孩子在游樂場不肯回家發生沖突的小故事。
父親帶著孩子來到公園,公園里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孩子可以在草地上奔跑嬉戲,可以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可以在游樂設施上盡情放松。孩子自己玩得很開心,跑來跑去像小兔子一樣,完全沉浸在游玩的快樂中,這種快樂讓他忘記了時間和其他事情。當游玩的時間差不多了,父親提出該回家了,但是孩子正玩得興起,根本不想離開。他可能會哭鬧、耍賴,堅決不肯回家,還吵著要再多玩一會。這是很多家長帶孩子出去玩時會遇到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點家長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大聲吼孩子回家,或者直接拖著孩子就走,粗暴地扛回家;還有的家長用糖果或是其他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引誘,或者是孩子一哭鬧就妥協。
其實以上的做法都不是特別適當。首先不顧孩子的反抗情緒直接帶走,孩子可能會產生憤怒委屈等不良的情緒,雖然孩子的身體回家了,他的心里也是不服氣的。甚至他們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親子關系。有的家長一會兒來軟的,一會兒來硬的,就會讓孩子感覺,只有在家長發火的時候,他才需要回家,如果家長沒有發火,自己可以想做什么就繼續做。而采用利誘的方式所存在的隱患會更加明顯,萬一給孩子建立了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有足夠的誘惑他就可以違背內心的意愿去做任何事,實在是非常不好的一個方法。最后一種是家長妥協,偶爾一次兩次還可以,但如果每次都這樣的話,任憑孩子一鬧就妥協,孩子以后很難建立起規則意識。
《荀子·禮論》有云:“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這句話強調了規矩的權威性和不可違背性。一旦規矩設立,就不能再用虛假的方式來欺騙或逃避。這句話反映了荀子對于禮法和規矩的嚴肅態度,認為規矩是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的基石,必須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遵守。
在上文的故事中,父親應及時教導孩子遵守規則,外出游玩也不例外。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遵守外出游玩的時間規則等,對他今后適應學校、社會等環境中的規則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當孩子做了不允許的事后如何溝通
1.情緒管理教育
當孩子不肯回家而哭鬧時,父親可以借此機會教導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可以告訴孩子哭鬧不能解決問題,并且引導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還想玩的愿望,比如好好商量。
2.溫和勸說
父親可以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提醒孩子之前的約定;也可以提前制訂活動時間,如果父親之前和孩子說好了玩到某個時間就回家,這時候他就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之前說好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要回家了哦。”這種方式如果成功,孩子會逐漸學會遵守約定,懂得承諾的重要性,這對孩子的品德培養是非常有益的。父母要教導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孩子的品德培養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響。
四、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規則的重要性
有效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家長可以這樣做:提供實踐機會和反思空間,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并在反思中深化對規則的理解和認同。如,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能力,一個家庭決定讓孩子參與家務分工,與孩子一起制訂家務表,明確每個人的任務和責任。每周末,家庭成員會聚在一起,對本周的家務完成情況進行回顧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鼓勵孩子分享自己在做家務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包括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從中學到的道理。同時,父母也會引導孩子反思家務規則的重要性,比如保持家庭整潔對于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和健康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和反思討論,孩子不僅學會了如何承擔家庭責任,還深化了對規則的理解和認同,培養了自律和反思的好習慣。
從以上幾個小故事中可以體會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規矩要有,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由內而發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這是個人良好的素養的體現。
“其身正,不令而行”。我們所說的關鍵詞“堅定”,就是孔子所說的“身正”。堅定,首先是自己堅信這個規則并且做到。如果家長會不按時起床,還堅定要求孩子按時起床并嚴厲懲罰,這個堅定不是前文中所說的堅定。
父親在處理孩子不肯回家這個問題上的方式,直接影響著親子關系。如果處理得當,親子關系會更加親密和諧;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讓孩子對父親產生抵觸情緒,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對親子關系有著深遠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一卷巨大的篇章,為人父母都是身負重任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