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科學評價學生的發展備受關注。本文探討大單元教學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素養評價的有效策略,提出優化結果評價,強化表現性評價和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嘗試數字化評價等,進一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 教學評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實施課堂教學和開展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
新課標指出,“要深化教學改革,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說明,探索新的評價體系成為思政教師面臨的課題。堅持素養導向,旨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實現教學評價從“知識導向”轉向“能力導向”,從“結果視角”轉向“過程視角”,從“單一分數”轉向“綜合素養”,發揮評價鑄魂育人功能。本文以統編教材“做負責任的人”為例,探討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價的有效策略與實施途徑,助推課堂教學實現高質量發展。[1]
一、目標引領,優化結果評價
結果評價以目標為導向,是教育教學和學習結果的效果評價。教學評價首先要明確“為什么評”“要達到什么目標”的問題。華師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劉術紅指出:“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體化的前提和靈魂。”目標具有導學、導教和導評功能,我們確立了本單元的素養目標:政治認同上,履行對自己、對社會和對國家的責任,培養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道德修養上,強化責任意識,做社會發展的好公民;法治觀念上,能對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做評估和選擇,明白不履責要承擔的后果;責任意識上,明白服務他人和奉獻社會的意義,做負責任的人。[2]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創設學生的生活情境,把評價任務貫穿于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與評價目標保持一致。為此,筆者設計了兩個活動。
(一)小龍的選擇——班級要進行班委的競選活動,小龍要不要參加?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在交流中探討承擔責任要付出的代價——如付出時間、精力等,獲得的回報如得到他人的肯定、自身價值的實現等,從而做出合理評估和正確選擇。此活動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塑造健全人格。
(二)小龍的策劃——小龍當上班干部后策劃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讓同學們記錄父母的職業生活和工作特點,完成手抄報并在班會課分享,引導學生理解承擔責任的重要性:正是有像父母這樣來自各行各業的平凡人,敢于擔責,社會才能更美好,國家才更加繁榮,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強化奉獻精神。第二個活動是小龍組織學生觀看影片《長津湖》——志愿軍戰士保家衛國、舍生忘死,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激發學生的擔當精神,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關注政治認同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
根據素養目標和課堂活動,筆者從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和價值觀變化與行動等設計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發展。
二、關注成長,強化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新課標下的評價體系是多元、豐富的,力求評價更為客觀、全面。大單元教學突出過程性和表現性評價,為課時間的“教”與“學”提供方向。表現性評價是指關注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判定,強調“教學評一體化”,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具有一定的意義;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過程表現,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參與度、學習策略的運用,知識技能掌握的評估、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等,是對學生獨立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關注。
大單元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生參與活動一“小龍的選擇”時,教師要對學生在情境與任務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所表現的能力、技能、品格、素養等進行評價,兼顧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運用。當學生出現“不想當班干部”的理由如浪費時間、精力,做不好可能會受到老師、同學的責備時,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認識“當上班干部”,即承擔責任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獲得他人的肯定、實現自我價值等,學會辯證認識承擔責任有代價和回報,提高思辨能力,發揮課程育人價值。當學生討論小龍要“競選哪個職位”時,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踴躍參與并根據其實際情況選擇合適職位,如“小龍計算統籌能力強,建議競選生活委員”,評價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判斷選擇能力。
在學生參與活動二“小龍的策劃”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展示手抄報、暢談父母職業生活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評價學生對周圍和家人的觀察描述能力;引導學生“從責任的角度談談活動的收獲”,關注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以評價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的責任意識和感恩之心。在學生觀看影片《長津湖》片段時,教師要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對臺詞“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的理解,通過學生的表現評價學生的家國情懷、政治認同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立志聽黨話、跟黨走,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為本單元下一課“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奠定基礎。針對活動二,我設計了以下的評價清單。
三、探索增值評價,關注持續發展
2020年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堅持科學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是首次在文件中提及增值評價。增值評價倡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更關注學生在特定時間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或過程后的核心素養在原有基礎上的增加值。
上完這節課后,筆者設計了“我為家鄉添風采”的社會實踐活動,指向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公共參與能力的提升。活動前,學生小組合作繪制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盲袋、明信片等文創產品,制作“家鄉旅游景點知多少”的問答卡片,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緊接著,學生以組為單位到潮州牌坊街與游客交流互動,以實際行動宣傳家鄉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為推動家鄉旅游業的發展做出貢獻。作為大單元教學的延伸,此次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學生增值性評價的依據。
根據思政一體化的思路,我們制訂學生初中、高中的成長手冊,通過常態追蹤,持續反饋、激勵和改進功能,縱向過程記錄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嘗試數字化評價,助力素養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德育理念,轉變育人思維,嘗試教育評價轉型實踐,以現代技術賦能教育評價的廣度。
我們嘗試數字化評價,通過“班級小管家”覆蓋學習全過程的大數據采集,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為學生持續提供針對性診斷報告,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政協活動,通過“發起任務—完成任務—眾人述評—成果展示”的流程,讓學生通過問卷星發起調查,進行數據分析,形成提案,如“關于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開展”“關于規范未成年人騎電動自行車上路”“關于湘橋區意溪鎮坪埔村鄉村振興發展”,通過數字化評價關注學生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在平臺互動空間中,教師、家長、學生可進行星級評價和個性化述評,優秀成果進行線上全景式展評,探索學生、家長和教師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增強教育評價數據挖掘的深度,讓數字技術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助推器”,使學生不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綜述,教師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核心素養建構學生成長發展的評價體系,滿足學生勝任需要、自主需要和聯系需要,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在教學中發展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武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素養評價困境探因與路徑優化 [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