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深刻指出:“要創新軍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規劃各類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實行精準調控配置,推開常態有序交流。”實行交流任職既是提高我軍官兵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優化軍事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然而通過調研發現,一些駐大城市部隊軍官主觀參與不強、向駐地外地區交流趨緩,究其原因:受本領恐慌影響,故步自封于本職崗位;享樂主義作祟,缺乏邁出舒適圈的勇氣與毅力;后顧之憂重重,職業發展、家庭保障壓力常常占據心頭。推動軍官交流培養,首先要換位思考、以身入“局”,解心結、疏堵點,多維用力,逐步把“要我走”轉變為“我要走”。
一、在思想改造中擦亮“初心”
一些軍官在崗位分配交流上追求“好單位”、大城市,但不可將輕松崗位、優越環境作為職業終點,甚而逐漸懈怠。煥發向戰為戰的雄心斗志。各級組織要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通過重溫入伍入黨誓詞、再學黨史軍史新中國史、追憶個人奮斗歷程,激發廣大軍官報國強軍的初心,積極參加交流,提升復合素質,在多個崗位中經歷風雨、領略風景、踐行初心。破除故步自封的思想顧慮。調查了解,制約軍官在職業發展上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既有事業進步上的不明朗,也有維系家庭幸福的牽絆掛念,認為守著大城市的繁榮便捷就是保證小家安寧的重要保障。對于當前軍官任職資格的高標準、全軍大力推行復合發展的大背景,要幫助長期原地任職的軍官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在小家與大家中取得平衡,沖破思想枷鎖,認清積極走出去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激發破繭成蝶的挑戰精神。人挪一步,海闊天空。長期處于同一單位崗位,難免遭遇發展和晉升的“天花板”。借助交流培養這一路徑,引導其走出原軍兵種崗位的“熟悉圈”,以任職經驗為基礎,練就新的崗位能力,實現職業路徑的螺旋上升,挑戰新的任職崗位、擔起新的職責使命,在多崗位歷練中塑造成為復合型軍事人才。
二、在職業規劃中講清“用心”
新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改革以來,軍官職業發展要求愈發突出多崗位歷練、全方位培養,對于機關基層、跨軍兵種、部隊院校等任職經歷愈發重視,已成為職業路徑上的重要一環。交流培養已成為軍官職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為推動軍官系統化鍛煉、路徑化成長、專業化發展,軍委專門印發《現役軍官交流暫行規定》,通過定向交流、專項交流等交流形式推動軍官交流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為提高部隊戰斗力提供制度保障。從實際工作看,組織軍官交流任職已趨常態化、普遍化,要積極動員廣大軍官認清改革方向、判明發展趨勢,根據職業路徑發展需要主動申請走向必經崗位、完善任職資格。交流歷練已成為提升綜合素質的不二法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軍官要通過崗位交流任職開闊思維視野、豐富作戰知識、增強指揮能力,逐步成長為能擔負強軍重任的作戰指揮人才。通過在基層與機關間崗位輪換,初步掌握戰斗指揮基本流程;在部隊與院校間交流培養,研究驗證戰術運用基本原理;在軍兵種與聯指機構間交流任職,增強戰略謀劃指揮能力。交流任職已成為個人成長進步的必由之路。部隊建設需要的是能力素質全面過硬的復合型人才。軍官經歷單一,通常會存在經驗不多、思維受限的短板,任職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必要的臺階經歷。新的軍官制度實施后,在一些崗位的配備上,對基層主官、機關經歷等任職履歷提出剛性要求,缺乏某一必要經歷,在一些關鍵崗位的任用上連基本資格都不具備,更不論在部隊的長遠發展。
三、在推薦交流中秉持“公心”
習主席強調,“深入解決選人用人突出問題,把強軍事業需要的人用起來,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崗位上”。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牢固樹立事業為上、以事擇人、人崗相適的選人用人理念,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廣開進賢之路。交流使用上重在樹導向。各級黨組織在軍官交流使用上要立起一切向戰的鮮明導向,明確軍官交流任職的目的是提升戰斗力,而非僅僅借交流任職的路子實現個人職務上的進步,糾正閉門造車的錯誤觀念。堅持因事擇人、因崗選才,將重要關鍵崗位留給具備多崗位歷練的復合人才,把基礎扎實需要交流鍛煉的優秀軍官優先推薦交流使用,樹起“優秀軍官優先交流,交流軍官優先使用”的鮮明導向。人員安排上重在看發展。實行軍官交流,不論是對單位事業還是對軍官個人都大有好處。在交流人選的安排上,重點要看單位發展需要什么樣的復合人才、軍官發展需要什么樣的履歷經歷,實現事業取人、按崗擇人的有機統一,以軍官交流推動部隊創新發展和個人能力素質的共同提高。任職經歷上重在補不足。要緊跟新的軍事人力資源配套政策出臺,根據專業背景、任職經歷和發展優勢,進行職業發展分析管理,讓廣大軍官有明晰的職業發展預期,增強職業發展的穩定性和安全感。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軍官,要積極推薦到機關任職,培養統籌全局的工作能力;對缺少主官經歷、影響后續任職的,重點推薦到各級主官崗位,鍛煉指揮決策能力;對有專業特長、缺發揮平臺的,要推薦到相應的科研院所任職,做到人盡其才、人崗相適。
四、在服務保障中讓人“安心”
加強后方服務保障、維持軍官交流后的家庭待遇保障,對傳遞組織關懷、穩定交流心態、取得家庭支持具有重要意義,解決了交流軍官的后顧之憂,對打通交流路徑能夠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走實交流任職培訓制度。打消軍官不能勝任新崗位的焦慮,首要的是要加大軍官任職培訓力度,特別是對跨軍兵種交流到陌生崗位的軍官,換崗前要組織相應的崗位業務培訓,或與晉升培訓、學歷升級等結合組織,幫助軍官加快熟悉新使命、新部隊、新裝備,消除對“本領恐慌”的擔憂。建立交流培養跟蹤鏈路。及時向接收單位介紹交流軍官能力特點、發展規劃及家庭情況,常態跟蹤交流軍官履職盡責、成長進步和家庭困難情況,配合接收單位做好交流軍官的培養幫帶和紓難解困工作。對于參加任職期交流軍官,交流期滿前要考核掌握交流軍官的現實表現及個人訴求,返回單位后根據考核情況安排到本級機關、基層主官或推薦上級機關接續培養,也可協調上級機關建議交流軍官留崗發展。優化后方服務保障機制。對于家庭基礎仍在駐地城市的交流軍官,要帶著深厚感情做好后方服務工作,杜絕當“甩手掌柜”。通過建立部門聯動、軍地協調、區域協作的機制,形成后方服務的保障格局,對家屬工作創業、子女教育管理、親屬醫療保障以及家庭住房保障等問題,要以“娘家人”的身份,主動靠上去協調解決,確確實實讓交流軍官安心工作、“留守家庭”暖心滿意。
【作者單位:91860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