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彥博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將入相50年,幫朝廷解決過一系列難題。《宋史》曾頌揚他:“立朝端重,顧盼有威,遠人來朝,仰望風采。”
黃祐五年(公元1053年)八月,仁宗皇帝任命文彥博為忠武節度使,知永興軍,駐長安。
當時,銅錢和鐵錢在陜西市場上同時流通,其中銅錢是更主要的流通貨幣。久而久之,有官員上書朝廷,說陜西境內流通的鐵錢不利于百姓交易,建議廢除鐵錢。
朝廷雖然否決了這一建議,但廢除鐵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導致陜西老百姓人心惶惶,都擔心鐵錢砸在手中,所以他們想盡辦法把手里的鐵錢趕緊花出去。
商人聽到風聲,則恰恰相反,對鐵錢唯恐避之不及,沒人敢接這“燙手山芋”。長安市場一片混亂,百姓怨聲載道。
面對這種狀況,一些官員主張采取嚴厲手段,禁止商人拒收鐵錢,發現一個,處罰一個。
然而,文彥博不同意。他表示,先不說這樣做會不會引起更大的恐慌,就算實施,長安城里的商人不計其數,怎么可能監督得過來?
仁宗皇帝下令讓文彥博就地處理此事,盡快拿出一個辦法。第二天,文彥博回到家中,一邊讓家人將存放的絲帛拿出來,一邊派手下找來幾個商人。商人們過來后,文彥博讓他們將那些絲帛拿到市場上代為出售,并特意囑咐道:“交易時只收鐵錢,不收銅錢。”
此舉立竿見影,老百姓親眼看到有商人主動收取鐵錢,激動不已,看來之前都是一些謠言而已。慢慢地,市場恢復了正常。
仁宗皇帝看到文彥博輕輕松松便解決了棘手事,非常高興,便問他如何想到這條妙計的。文彥博回答道:“百姓對廢除鐵錢的事情這么恐慌,我想一定要用實際行動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從根本上切斷他們恐慌的源頭。其實,這一點也與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
造謠容易辟謠難,文彥博深知事實勝于雄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道理,才能用巧力戰勝謠言。
編輯高塬/美編苑立榮/編審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