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非遺項目不斷“破圈兒”,從“活起來”到“火起來”,呈現日益年輕化的態勢,引領著新潮流,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梢哉f,非遺不再只是傳承人堅守的一門傳統手藝,而是逐漸走進大眾生活,成為不少人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
前不久,“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人們對于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熱烈討論。過年習俗,是我們國家珍貴的民俗文化。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春節也是時間跨度較長的節日,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可以一直持續到下一年的二月初二。在節日期間,人們清掃房屋、購置年貨、喝臘八粥、祭灶神、貼春聯、貼年畫、守歲、拜年、逛廟會等,各種活動應接不暇??梢哉f,圍繞著辭舊迎新、團圓安康、祈福納祥的主題,舉辦的年俗文化活動極為豐富。而與春節相關的非遺項目也是種類繁多,我們常見的有剪紙、年畫、舞龍、花燈等。
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春節里的非遺項目與年輕人雙向奔赴。一方面,很多年輕人開始從事非遺保護的事業,在做好傳承的基礎上,致力于挖掘非遺潛力進行品牌宣傳。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主打“非遺深度游”,在春節假期逛廟會,探訪老手藝人、沉浸體驗、互動打卡,讓傳統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機。
當下,不少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借助“互聯網+”等手段,開直播、發短視頻,在講解傳統技藝的同時推廣自己的作品,打通線上線下的渠道,讓非遺變得可感可觸、生動有趣。
95后的郎佳子彧是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傳承人,與老一輩的藝人不同,他思維更跳脫,畢業后就開設自媒體賬號,通過制作短視頻傳播面塑文化,既有傳統的灶神、兔爺等形象,也有“冰墩墩”“哪吒”等新的題材。他會通過短視頻把捏面人的手藝展示出來,讓自己的作品更精準觸達受眾,因此收獲了大量年輕的粉絲。
90后佛山木版年畫的非遺傳承人劉鐘萍,開通公眾號宣傳佛山傳統年畫,她以“諸神復活”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的年畫作品:“門神、考神、喜神、財神、丁神”,用“逢考必過的考神年畫”來解釋傳統的“狀元及第”;用“掙一個億”來解釋財神爺。這樣的潮品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喜好,作品大受歡迎。不僅如此,她推出的“年畫手工體驗課”等也備受人們的青睞,讓更多人通過年畫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楊鉞是剪紙(北京)的非遺傳承人,她從小就喜愛傳統民間藝術,2000年開始學習剪紙,一堅持就是20多年。近些年,她不斷探索新的項目傳播途徑,自己學習錄制剪輯,把剪紙相關的短視頻放到網上,讓年輕人了解的其中的細節,將北京剪紙藝術的魅力傳遞給更多的人。
短視頻博主江尋千(九月)是非遺項目的積極傳播者。雕冰龍、打鐵花、英歌舞、花燈等不少項目通過她的鏡頭,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極大地提升了這些非遺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她找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打鐵花的傳承人楊建軍,拜師學習確山鐵花技藝,成為了確山打鐵花的第一位女傳人。她習跳英歌舞在短視頻平臺收獲了大量好評。正是由于其團隊記錄的影像,讓那些鮮為人知的非遺“圈了一大撥粉”,像帶貨一樣“帶火”了它們。
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把非遺“活”化,將非遺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打造接地氣的非遺產品,并進一步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作用,通過多元化的體驗項目、節日旅游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為非遺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而現在的春節,也隨著這些非遺項目的普及,變得更有“年味兒”。(注:本文作者系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本文圖片由河南省非遺保護中心、遼寧省非遺保護中心、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