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屬于藝術品拍賣的收獲季,一代收藏大家張宗憲先生的突然辭世,讓這季秋拍多少有點“冷”,也少了些許本該有的色彩,畢竟這位叱咤收藏江湖八十載的“1號先生”缺席了!
2024年11月底的香港,多家拍賣行的秋拍如期舉行。在拍賣活動最集中的那兩天里,無論是預展現場還是拍賣現場,我都沒有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頭戴禮帽、一身考究的西服,手持1號競買牌的張宗憲先生。很納悶,一問才得知張先生病重住院啦。29日傍晚,我趕去醫院看望張先生,那個一向可愛又可親、地道的上?!袄峡死铡?,卻虛弱地躺在病床上,人消瘦了很多很多……
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面竟成了永別!翌日(11月30日)下午,這位在全球文物藝術品市場舉足輕重的人物與我們天各一方。
而上一次與張先生的見面是半年前。2024年5月底,我和同事在香港會展中心佳士得預展現場偶遇張先生,他像往常那樣邀請我,“這兩天有空的話,我請你吃飯”。這些年,一見到張先生,“請你吃飯”成了他常掛嘴邊的話。而吃飯、喝咖啡這種常來常往也讓我們處成了“忘年交”。
還記得我與張宗憲先生第一次吃飯、喝咖啡是在2006年。那次也適逢香港的秋拍季,張先生把自己多年的珍藏拿出來拍賣。那是一場令世人矚目的經典之戰,多件中國文物藝術品的重器登場,讓全球藏家紛紛齊聚于此。拍前,我有幸邀約到張先生做專訪。那天我們相約在香港銅鑼灣的怡東酒店,張先生見我是一位稚嫩的小記者(其實是看著小),外加引薦人因臨時有急事而缺席,他有些不開心。隨即便打電話給引薦人,操著濃濃的上海話怪罪起電話那頭的好友——時任蘇富比董事總經理的汪潔女士。通話的大概意思是“你怎么不來,就讓這么一位小記者來采訪我”。是啊,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上,誰人不知“張宗憲”!好在經汪潔一番解釋后,現場的氣氛緩和了許多。幾個回合對話后,張先生很快忘卻了剛才的不悅,還請我吃了一頓地道的海南雞飯。我們邊吃邊聊,聊得很盡興,為后續的順利撰寫奠定了基礎,當然也讓我們這本小刊有了大收藏家張宗憲先生的第一篇專訪。
那次之后,與張先生吃過很多次飯。如果說,第一次與他吃飯,我多少有點戰戰兢兢,但后來就完全沒有了,吃飯、喝咖啡反而成了我與張先生的相處方式。久而久之,在我眼里,這位全球頂級收藏家又多了一個標簽:他還是一位充滿情趣又不失風趣的老頭。當然,他首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鑒藏大家。
2007年5月,倫敦拍賣季期間,我在倫敦蘇富比預展現場遇到張宗憲先生。當時他駐足在一件掐絲琺瑯器前,正用他的慧眼全方位“打量”著,那股認真勁兒令人心生敬佩。張先生被業界譽為“最苛刻的收藏家”。他不僅要求藏品真、稀,而且還追求“全美”。正因為此,才讓全球藏家對他的收藏推崇備至。




像往常那樣,預展逛累了,他又請我們一眾人喝下午茶。席間,他總不忘聊他心愛的各式中國文物藝術品,聊到興頭兒,還不忘翻出幾家國際拍賣行的圖錄,定睛一看,原來老先生早已做過功課——自己心儀拍品的那頁圖錄都被他折上角。那年張先生已是80歲的老人,但仍樂此不疲地從倫敦這家拍賣行走到另一家。在去拍賣行的路上,我提出要幫他拿拍賣圖錄,老先生卻詼諧地反問道:“你覺得我老了?”就這樣,他執意自己拿著厚厚的圖錄,并帶領著我們幾位“年輕人”走在倫敦的大街上。
可以說,張先生與拍賣真的是結緣一生。2024年香港春拍季,這位近百歲的老人每天還是保持著“逛預展、看拍賣、競拍品”的節奏。香港的拍賣季一向會讓各路藏家、業內人士忙得不可開交,但坐在輪椅上的張先生卻一場不落,從香港中環到灣仔,從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香港)再到香港邦瀚斯、佳士得香港……絕對是活躍于香港各大拍場中。他光顧各家的同時,還會適時地競拍一兩件,僅去年春拍季就有多件拍品被他收入囊中。玩了八十載收藏,坐擁眾多佳構珍瓷的張宗憲先生,怎么還在拍賣會上“出手”?“這是因為我和這些拍賣行有多年的交情,必須支持?!睆埾壬@樣輕松解釋道。而這種“捧場”在當下更顯難能可貴。在很多人看來,拍場上只要見到他的1號競買牌舉起,就是給業界一顆定心丸。顯然此刻的信心指數遠遠大于一串串的成交數字。
與張宗憲先生吃飯、喝咖啡,他總是金句頻出,絕對是大道至簡,極為受用。如張先生認為收藏家“不僅要會買更要會賣”。之前我總覺得,收藏家應該重視買,不該又買又賣的。但后來漸漸品出張先生所言的內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藏家的眼力與品位。買了卻賣不好,顯然藏家與市場多少有些脫節。反觀張先生這些年的珍藏,真的是用一個又一個成交數字證明了:買得好,賣得也好!
又如,張先生總說:“好東西是最貴的,也是最便宜的”。他恪守“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理念。在他看來,一件真正的藝術精品在什么時候都不太會以白菜價售出,往往是以當時不便宜的價格買入,但與若干年后它的增值相比,肯定又是便宜的?!耙氲玫胶脰|西,一定要肯花大價錢”,這一看似簡單的道理,說起容易但做起不易,很多人還是更愿“貪便宜”。張先生在他一手打造的收藏江湖里,用一個又一個實例極好地做了闡釋。
再如,他倡導的“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第一次聽張先生講,是慶祝他80大壽而舉辦的第三場御制瓷器珍藏拍賣結束后,在吃飯的席間聽他與多位業內人士講的。當時覺得這句話不太適合當下的擇業者。多年后,發現頻繁跳槽、不斷嘗試新領域令不少人的職業生涯成了“鼴鼠挖洞”——難以深入下去。如此看來,這一金句恐更適用于致力于文物藝術品領域的人,畢竟其是個又專又博的工作,輕易地進、輕易地出都可能會有挑戰、有損失。




近20年來,張宗憲先生還是《中國收藏》雜志的讀者。最初我以為張先生收到雜志后最多也就隨手翻翻,但后來發現他是認真看的。有幾次碰到他,他還會及時地向我反饋?!斑@期雜志的特別策劃還不錯,有幾篇文章寫得好。”“上兩期你們采訪的人物,他是收藏界的No.2。”……有時收不到雜志或者覺得有必要多要一兩本,張先生還會管我要。記得2018年的夏季,張太太給我發來微信:“剛收到你們的雜志,張先生閱讀后稱贊你們寫得不錯。讓我代他謝謝你!并問你什么時候來香港,記得告訴我們,到時請你吃飯。”后來的香港秋拍季,張先生和張太太邀請我去家里吃大閘蟹,不巧的是,那天因有事必須返回北京,就這樣遺憾地錯過了。
張宗憲先生辭世后,幾位圈內朋友問我:你不寫點啥?其實我真的不知能寫點什么。張先生無論是在拍場上志在必得的氣勢,還是他一手打造的收藏江湖,都令人高山仰止。而我只是他眾多“小朋友”中最不起眼的一位,人微言輕。即便撰寫,無疑是眾多紀念性文章中的一篇不足掛齒之作。如能略添涓埃之微,藉此深切緬懷這位古董界的大家并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這篇文章我是坐在咖啡館里完成的。之所以會選擇在這里,近一個多月來,我的腦海里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場景:2024年5月29日傍晚,在香港會展中心里,我們與張先生一起喝咖啡,邊喝邊做采訪……不知那個時候的我們是您最后的采訪者嗎?
心心念念的那杯咖啡,就在這個秋季悄然缺席。一代收藏傳奇就此謝幕!一身西裝、一頂禮帽、一副墨鏡……
張先生,您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No.1!


張宗憲先生是當代最成功的華人收藏家之一,也是文物藝術品拍賣界的泰斗級人物。尤其是“羅伯特·張”(RobertZhang)、“1號先生”的稱謂在文物界、古董界、收藏界無人不曉。從13歲跟父親學藝開始,張宗憲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幻,也見證了藝術品收藏界的起伏。早年,他是收藏家值得信賴的委托人,是第一批出現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的中國人,憑借其獨到的眼力和豐富的經驗贏得了全世界收藏家們的信賴和尊重。20世紀90年代之后,張宗憲開始以收藏家的身份馳騁拍賣場,并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展。
正如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在《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的前言中所說,張宗憲先生闖蕩海內外收藏江湖數十年,其“No.1”號牌不是憑空舉起來的,這需要何等的聰穎智慧、勤奮專業、執著果斷……沒有張宗憲先生的專業引領和商業推動,就沒有中國文物拍賣市場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