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簡介
創新能力作為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指個體或團體在面對新情境時,能夠創造性地提出、發展并實施新穎、有價值的想法、產品或服務的能力。創新能力作為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已成為全球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培養目標之一。為進一步適應社會和學科發展的需要,陜西中醫藥大學于2016年開設了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本專業是一門結合生物學、醫學、食品科學與公共衛生學的交叉學科,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礎醫學、中醫學、中藥學、營養學原理、食品安全管理及公共健康知識,確保他們能夠成為評估人群的營養需求,提供科學的營養指導,進行食品安全監控,并參與疾病預防的綜合性創新人才。按照學校培養方案,食品化學課程是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該課程的重點教學目標。
開展食品化學課程的專業主要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通常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質,通過食品營養價值、安全性和風味特征的研究,闡明食品的組成、性質、結構和功能,以及分析食品成分在貯藏加工過程中的化學和生物化學變化。然而,在陜西中醫藥大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專業教學中融入了深厚的中醫藥理論和實踐,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本專業開設了中醫學基礎、中醫食療學、中醫藥膳學、中醫飲食養生學等一系列與中醫藥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食品化學課程作為第三學期開展的專業必修課程,承載著獨特的使命,課程內容不僅包括食品成分的化學特性、結構與功能,還需緊密結合中醫藥理論,強調食品與中醫藥成分的相互作用,以幫助學生為后續學習中醫食療學、中醫藥膳學、中醫飲食養生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食品化學理論課程內容設置更應注重學科交叉,強調食品成分與中醫藥成分的關聯。
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食品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而創新教育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有力武器,創新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強調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使他們能夠在面對問題時展現出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育的實施不僅需要重新優化課程內容,還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完善的考核評價方式,以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和全面發展。基于此,食品化學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建設均應從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及完善課程考核方式三方面著手。
2.食品化學理論課程建設探索
2.1優化理論課程內容
中醫院校食品化學理論課程的建設應首先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學科交叉:①淡化與其他課程重疊的內容。如與食物營養學重疊的內容,糖、蛋白、脂肪酸的分類、分子結構及理化性質,避免重復,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高效性。②進行食品化學課程各章節內容知識點的分割,形成多個獨立但又相互貫穿的知識點,進行中醫藥相關知識的融入。如將第三章蛋白質分割為蛋白質、多肽和酶幾個獨立部分。在講解蛋白質時,加入中藥材相關蛋白(如蟬花蛋白)的結構特點及功能特性。在講解多肽時,加入中藥材降血壓肽的結構特點與功能相關性。在講解酶時,加入中藥材中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等)的抗氧化原理,強化食品化學與中醫藥相關知識的關聯。
2.2改進理論課程教學方法
改進理論教學方法,遵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可參照PBL(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導向式學習)教學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課前,鼓勵學生預習,自主學習基礎概念性知識。教師引入慕課、案例視頻(lt;20min)、例題庫等課程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以設計“瀏覽—理解—思考—提問”的預習模式,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調整,以提高學習效果。預習環節應包含明確的任務和方法,通過獨立完成預習指導題和小組幫扶,教師適時給予督導、評價與激勵,以促進自主性預學。②課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習重點難點知識。學生根據課前老師或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或情境(重點設置學科交叉問題,如蟬花蛋白是什么?如何獲得?從該蛋白的結構特點解析其功能特性)組成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收集和分析信息;教師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明確問題,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學生自主或合作尋找解決方案;教師對討論過程和解決方案進行總結,強調關鍵概念和學習點。③課后,主要用于鞏固和擴展課堂所學。學生需要完成與課堂討論相關的作業、報告或項目,教師對學生的參與度、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估。
2.3完善理論課程考核方式
采用靈活的多種形式全程式考核評價。傳統考核評價主要參考期末考試成績,以評判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考試成績約占考核成績的70-80%,平時成績占比約20-30%。新型模式下除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以外,更應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可適當加大平時成績比例。可根據課上或課后設置開放性問題或案例,采用雨課堂等方式觀察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們能否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學生能否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評估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此外,通過對學生的考核與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了解自己在教學中的優缺點,從而優化課程內容設置和改進教學方法。
3.食品化學實踐課程建設探索
食品化學實踐課程內容與理論課程內容緊密聯系,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體現。實踐課程相關內容與理論課程相呼應,以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3.1優化實踐課程內容
實踐課程改革內容應密切結合實際,加強探索性,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具體構建建議如下:①重點結合理論課程中食品化學與中醫藥知識交叉的內容,根據食品企業及市場需求,與食品生產緊密結合的中藥材產品利用、品質控制、安全監督等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如修改“果蔬的酶促褐變實驗”為“選用本地富含抗氧化酶的藥食同源中藥材來防止果蔬酶促褐變實驗”。②實驗層次提高,由現有驗證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與綜合設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具有主動性、開放性、研究性等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和鉆研精神。綜合設計性實驗其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模塊,通過大量查閱文獻資料內容,確定實驗方案及實驗細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技能。
3.2改進實踐課程教學方法
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可參照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設計具體的項目或實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這種過程不僅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具體措施:①課前,教師需明確告知學生預期的學習成果,如掌握特定的實驗技能。這一階段,教師可通過在線平臺推送預習材料,如實驗指導書、仿真軟件操作教程、學習視頻等,鼓勵學生主動搜集資料,預先理解實驗原理和操作流程,為課中實驗打下基礎。②課中,實驗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而是鼓勵學生主動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操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按照修改后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索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③課后,學生需撰寫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結果,分析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教師應提供反饋,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應用能力,確保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思考實驗過程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措施,形成閉環的學習反饋機制。
3.3完善實踐課程考核方式
傳統的食品化學實驗成績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主要以實驗報告成績為主,占比70%,且平時成績以考勤為主。改革后的考核比例應調整,可加大平時成績占比至40%,并且考核內容應多元化,不僅包括實驗報告,還應涵蓋自主實驗設計、創新技能及實踐操作能力展現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多維度、多角度的評價,全面評估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等方面。
總結
本文從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及完善課程考核方式三方面,闡述了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的食品化學課程理論及實踐課程建設思路。文中指出,在理論課程方面,應注重學科交叉,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融入中醫藥特色,并創新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實踐課程中,則需要結合食品生產實際設置與中醫藥相關的內容,注重開展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這些綜合措施,以期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基金項目
陜西中醫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食品化學)。
第一作者
段亮亮(1985-),女,博士;研究方向:食品衛生與營養。
*通訊作者
商晉(1984-),女,博士;研究方向:食品衛生與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