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瑤,這位被譽為“愛情教母”的作家,以其獨特的婚戀觀影響了數代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她的作品在華語文學界和影視界掀起了一股浪漫主義的浪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瓊瑤作品中婚戀觀的態度也經歷了從欣賞、反對到理解的復雜變遷。
實際上,每代人都會帶入當時時代的烙印,去看待和解讀瓊瑤的作品,唯有瓊瑤,超越了數個時代,成為祖國大陸及港澳臺一個永不磨滅的文化符號。
瓊瑤早期創作活躍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彼時的臺灣社會,文化主要圍繞官樣的“主旋律”展開,沒有為私情留下多少空間。社會風氣趨于保守,傳統婚戀觀念仍牢牢盤踞。《窗外》正契合了當時整個社會渴望沖破壓制的心理氛圍。
在《窗外》里,師生戀禁忌被大膽觸碰,女學生江雁容與老師康南的情感熾熱而無奈。這段感情最終以悲劇收場,映射出當時社會倫理綱常的不可逾越。江雁容回歸家庭既定軌道,被安排相親、成婚,個人情感渴望被家庭責任、社會眼光迅速壓制。

早期瓊瑤作品滿溢浪漫情愫,男女主角常邂逅于詩意場景,一見鐘情很常見,可浪漫背后,是森嚴婚戀秩序的內化。從性別視角看,女性多處于被動等待、被拯救狀態。《梅花烙》里,白吟霜柔弱嬌美,身世飄零,愛情是她生命的唯一救贖,她等待皓禎沖破封建門第的阻礙;男性則主導情感走向,皓禎雖抗爭,卻也是在既定框架下做有限掙扎。這種婚戀觀貼合傳統男強女弱設定,愛情是女性生活重心,男性負責為愛情、婚姻遮風擋雨,彼時讀者沉醉于這般夢幻又虐心的故事,視忠貞不渝、生死相隨為至純愛情范式,為角色流淚同時,加固自身對傳統婚戀的尊崇。
這種傳統的婚戀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同時也對現代婚戀觀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瓊瑤這種“愛情至上”的信條,在對岸文化被壓制的特殊時期,無異于精神世界的一劑解藥。在那個年代,男看武俠,女看言情,是最好的精神療愈品。
一方面,它讓現代讀者看到了封建傳統對人性和愛情的壓抑,使人們更加珍惜現代社會中相對自由和開放的婚戀環境。例如,現代年輕人在選擇伴侶時,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家庭門第、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嚴格束縛,而是更加注重個人的感情和意愿。另一方面,早期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被動和柔弱,也引發了現代女性的反思?,F代女性在追求愛情和婚姻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獨立和自主,不再愿意成為傳統意義上的附屬品,而是努力在婚戀關系中實現平等和自我價值。
隨著時代車輪滾入八九十年代,社會現代化進程加速,女性意識開始覺醒,瓊瑤作品婚戀觀悄然生變。1998年電視劇《還珠格格》橫空出世,小燕子的形象顛覆以往瓊瑤女主范式。她活潑莽撞、無拘無束,對愛情并非苦守等待,她與永琪俏皮打趣,兩人的愛情成了一場歡樂冒險。紫薇雖仍有傳統溫婉一面,可在追尋身份與愛情中,也展現出堅韌。這一時期,60歲的瓊瑤繼續突破自我,在虛構的宮廷背景之下,讓主角們追求自由戀愛,對抗太后等權威象征的包辦婚姻,讓年輕觀眾看到愛情如何掙脫權力的枷鎖,并最終獲得圓滿的人生。

在婚姻關系塑造上,瓊瑤更加注重伴侶間的精神共鳴?!兑缓熡膲簟防?,紫菱不再是困于深閨困于無望三角關系出不來的女子,她與費云帆的愛情跨越年齡差距,因靈魂契合升溫。費云帆理解紫菱的才情與夢想,帶她暢游世界,書寫不一樣的浪漫,促使大眾反思:婚姻不應只是年貌相當、柴米油鹽,精神交流才是長久保鮮劑。傳統“搭伙過日子”的婚姻認知遭到強烈沖擊,為都市青年男女開啟愛情想象的新空間。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觀念,借瓊瑤劇獲得進一步的廣泛傳播。
改革開放后,瓊瑤的言情文學被引進到大陸。彼時大陸的不少文學作品,大多脫離普通人生活,講究文學的嚴肅性。言語鮮活、文筆優美流暢的港臺通俗文學,對普羅大眾有著難以抵抗的吸引力。這一時期的瓊瑤作品,愈發注重伴侶間的精神共鳴和相互理解。她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和筆觸,揭示人性的復雜,探索愛情的真諦。她的作品引發了社會對于傳統觀念的反思,讓人們重新審視愛情、婚姻、家庭等重要議題。
瓊瑤這種對愛情與婚姻本質的深入探討,使現代讀者和觀眾在觀念上更加重視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契合。在現代婚姻中,越來越多的夫妻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穩定,而是努力追求更深層次的精神溝通和情感共鳴,共同創造豐富多彩的婚姻生活。同時,瓊瑤作品中對自由戀愛的歌頌和對傳統包辦婚姻的反抗,也進一步強化了現代人追求自由、平等婚戀的意識,鼓勵年輕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不畏外界的壓力和阻礙。
進入21世紀,社會多元價值觀碰撞,個人主義等觀念日益突出,人們對瓊瑤的“愛”,有了不同的解讀。瓊瑤的小說,開始被一部分人冠以“三觀不正”“戀愛腦”等負面標簽。

瓊瑤早期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婚戀觀開始遭受批判。曾經《新月格格》中新月以“真愛”之名介入他人家庭,被當下觀眾斥為三觀不正。放在過去,其情之癡還能惹幾分憐惜,如今卻被網友認定是對原配權益的踐踏,是美化婚外情。那句“我不是來拆散你們的家庭,我是來加入你們的家庭”,成功地引發群嘲。許多人開始質疑瓊瑤過往作品里若干角色為愛情放棄一切的合理性,個人權益被重新擺上婚戀天平,不少現代獨立女性不再愿為虛無浪漫“舍本逐末”。
她這種激進的個人自由主義表達,在當下似乎又難以被廣泛接受了。就像人們對瓊瑤作品中的婚戀觀,表現出從全盤接受到嚴苛審視再到重新看待的巨大跨度。
再比如許多網友不齒于《一簾幽夢》里綠萍本是個近乎完美的姐姐,對妹妹紫菱呵護備至,結果紫菱一直做可憐無辜狀,橫刀奪愛無情踐踏自己姐姐。這些網友分析,瓊瑤做過“第三者”,大概也只有在她的筆下,同樣是“第三者”的紫菱才能收獲那么多的原諒與祝福。這些網友又分析,縱觀瓊瑤的愛情小說,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往往都有類似的特點——破碎陰郁的女主角、女人和女人互相“雌競”、為愛不顧對方婚姻身份的束縛……這些,都不難從瓊瑤的個人經歷中找到影子。最后,這些網友得出結論:少年時因為成績不好而感到壓抑,與優異的弟妹比較導致極度敏感自尊。青年時愛上了事業伙伴,但他早有家庭。因此,瓊瑤寫的一些女角色,往往都暗戳戳地憋著一股勁,愛情是她們最大的信仰,也是最大的反叛。而這種愛情至上的信條,這種“戀愛腦”,某種程度上“反噬”了對現實生活、對經濟地位的充分考量,讓人“錯誤地認為有情飲水飽”。畢竟,再炙熱的情感,也經不起社會的毒打;沒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婚姻,注定只能走向滅亡。
但是,不可否認,在女性的愛情婚姻與相夫教子深度捆綁的年代,瓊瑤作品中具有反抗父權的先鋒意識,她是如此強烈地呼喚愛、相信愛。不過,在如今太多人難以相信愛情的情況下,瓊瑤卻總在一如既往地追逐愛、歌頌愛,“不信者”當然覺得她過時了。尤其瓊瑤丈夫平鑫濤的一些“心機”,瓊瑤與繼子女的一些紛爭,更讓“明白人”覺得“愛情教母”自身的愛情神話也破碎了嘛,諷刺,“愛情稀缺的年代,還要什么愛情至上”?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脈搏。瓊瑤小說對封建禮教的突破,在上世紀60、70年代甚至80年代,都對我們有著巨大的思想解放和啟蒙作用。在當時東亞地區相對保守的社會環境中,她的作品為人們打開了新的視野,激發了人們對于自由、愛情和平等的渴望。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忙碌和瑣碎中,依然要保持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期待。
實際上,瓊瑤本人的行事風格也帶有反傳統的色彩。她在愛情觀念上堅持自我,勇敢追求自己所愛的人,不顧世俗的眼光和議論。就連生死這種大事,都顯現出超越常人的決絕。這種勇敢與執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她激進的反傳統的精神。
只是,她這種激進的個人自由主義表達,在當下似乎又難以被廣泛接受了。就像人們對瓊瑤作品中的婚戀觀,表現出從全盤接受到嚴苛審視再到重新看待的巨大跨度。相信隨著社會的變遷和觀念的演進,見證時代婚戀理念曲折進化的瓊瑤作品,會得到更客觀的一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