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佛一夜之間,身邊一起鍛煉的小伙伴都一股腦扎進了越野跑的比賽里。”白領阿豪(化名)正是在這樣一股熱潮中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首野”。
所謂“人生首野”,即人生第一次越野跑。但言外之意,它也可以解釋為“自己長這么大,玩得最野的一次”。
幾乎每個周末都有越野賽事鳴槍開跑,寂靜的山間迎來前所未有的熱鬧。根據國際越野跑協會ITRA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越野跑比賽的數量和參賽人數是所有國家中增長率最快的。
這股越野熱潮還從山林間一路蔓延到了社交網絡和消費市場。在小紅書上,僅“越野跑”這一話題累計瀏覽量近3億次,相關筆記更是達數十萬篇,人們的討論話題從入門、裝備、線路,到技巧、賽事。而專業的越野裝備銷量飆升,成為運動裝備市場的新爆款。
曾經的小眾運動成功破圈,成為一種兼具挑戰與自由的生活方式。跑步愛好者、戶外探險者、都市白領,還有帶著孩子一起體驗自然的家庭……不同身份的人因越野跑而相聚。
“下班進館,偶爾周末上山。”阿豪這樣形容自己過去一年的日常生活。身為健身愛好者的他每周有四五天下班后都會去健身館里鍛煉,“前幾年就有一些朋友會組團去跑越野跑,去年開始變得特別多”。
架不住朋友的熱情邀請,去年5月,阿豪便報名參加了2024南京越野挑戰賽35公里組別的比賽。“因為一直有訓練,所以就直接選了長距離的組別,想著就算是走也能走得完。但如果是沒什么基礎的新人,選擇10多公里的組別則較為合適。”最終,阿豪花了8小時55分鐘,趕在10小時的關門時間前完成了比賽。
不承想,初次嘗試后便一發不可收。阿豪接連又報名了三場比賽,“包括比較成熟的莫干山,還有一些新的賽事。一來自己各種類型的賽事都想嘗試一下,二來比較喜歡旅游,一些沒去過的地方也可以趁機去一下”。
阿豪對神農架的那次參賽體驗贊不絕口,“不僅沿途風景很美,也能感受到組織方的用心,最后的獎牌也很漂亮”。他說,“越野跑洗去了都市生活的疲憊”,尤其置身山林之間,自然風光令人心曠神怡,自由之感油然而生,打破了都市生活的束縛感,讓整個人煥然一新。
在阿豪看來,跑步的規劃性很強,配速與目標也很明確,“所以我不喜歡馬拉松”。而越野跑不同,人在山間穿梭,草地、土路、碎石路交織,路況和天氣都是千變萬化的,“配速隨風而變、隨路而變、隨心而變。累了的話,就停下來看看風景,拍照留念”。
“邊跑邊賞,路途充滿變數”,或許這就是山野的魅力所在。
此外,越野跑也正悄然成為新的社交紐帶。“以前加入的一些跑步群、健身群、飛盤群,現在都會相約共赴越野之旅。”阿豪笑言,流行的趨勢不斷在變,但好像人群會有不少重疊,“看到不錯的比賽,只要時間合適,不心動都難”。
但阿豪也坦言,參加越野跑,尤其是高頻率參賽的話,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的。以神農架的比賽為例,算上報名費和機酒,阿豪的總花費在4500元左右。“這還沒算上裝備的花銷,當然裝備可以重復使用。”阿豪補充道,“而且我酒店定得比較早,越臨近比賽,當地的住宿費也會水漲船高。”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訪問學者李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越野跑是對抗城市焦慮的出口,也是追求生命詩意的一種體現。年輕人渴望通過自然美景尋找內心平靜,這種對自然的回歸,像是在為自己的生活按下‘重啟鍵’。”
不僅如此,越野跑還為跑者創造了獨特的社交紐帶。“社會資本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交網絡建立信任與互惠關系,從而獲得資源與支持。”李勇解釋道,在越野跑中,這種資本顯得尤為重要,“跑者通過線上群組和線下賽事建立聯系,不僅分享經驗和技巧,還通過共同挑戰賽道找到歸屬感。這些社交關系讓跑者從孤立的個體轉變為緊密的社群成員,他們在這里獲得了身份認同和價值感”。
對“Z世代”來說,越野跑是彰顯個性與挑戰自我的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攀爬山頂的照片或泥濘鞋底,是一種對“酷”和“勇氣”的公開展示;而對中年人來說,越野跑更是一場內心的對話。
山野的召喚已經響起,無論是為了自由、成就還是歸屬感,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跑向它。
“今年,我應該會參加更多的比賽,目前就已經報名了三場。”2025年1月19日,阿豪就將去南京參加某迎新跑,“還有3月初在廈門同安,是UTMB(環勃朗峰越野賽)系列賽的新站;3月底則在黃山徽州古城,也很期待第一次在古城里跑”。他直言,自己的技術也在一次次的比賽中有所長進,“上坡控心率,下坡要技巧,就在山里自己慢慢探索”。
據了解,越野跑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1世紀的英格蘭,那時人們用比賽來尋找跑得最快的信使。然而,這種原始的“越野跑”并沒有持續,直到19世紀它作為一種社區活動和娛樂游戲重新出現在英國湖區。
到了19世紀末,越野跑賽事開始在歐洲和北美逐漸興起,雖然賽程不長,但讓跑者在單向爬升的挑戰中體驗到了自然的偉大。
真正意義上的超長距離越野跑賽事的誕生則源自于一個“馬跑不了,腿來湊”的傳奇故事:1974年,美國一位名叫GordyAinsleigh的伐木工人在西部100賽馬比賽中因為沒有馬可騎,決定用自己的雙腿跑完全程。結果,他成功完成了100英里的賽道,也由此拉開了現代超長距離越野跑賽事的序幕。
如今,越野跑已經從西方的社區游戲發展到一項全球化的專業賽事。
在市場逐漸規范的大背景下,越野跑賽事重新紅火起來。據跑步平臺“悅跑圈”統計,2024年國內越野跑賽事已經舉辦505場,而在十年前,這一數據僅僅是65場。
2000年左右,越野跑在全世界范圍內迎來了第一次大爆發,很快這股風潮吹到了中國。自2010年以來,越野跑的年增長率一直穩定在12%左右,而中國是同期所有國家中增長率最快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國內豐富的山地資源。RunRepeat數據統計了中國境內舉辦的250多場越野賽,莫干山、柴古、寧海、黃山、武夷山、云丘山等名列其中,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越野賽目的地是崇禮。竹海、茶丘、峽谷、飛瀑,甚至途經火山,多變的自然景觀與復雜的路況相伴,給人們帶來野趣與挑戰并存的越野跑體驗。
另一方面則離不開近年社交媒體的話題曝光,將越野跑推入了破圈快車道。2023年被稱為“越野跑爆發元年”,社交平臺上關于越野賽的話題除了賽后的獎牌獎品,更多人在討論的是越野比賽途中補給站菜品的豐富程度。從羊肉湯、臊子面,到燉大鵝、烤全羊,100km吃十頓、50km吃五頓、20km吃兩頓,越野賽憑借新頭銜迅速出圈——“大型戶外自助餐活動”。

但不得不提的是,2021年在甘肅白銀舉辦的(第四屆)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發生了公共安全事件,造成21名參賽選手死亡,暴露出一些體育賽事活動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漏洞,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之后,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戶外運動項目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等通知,中國登山協會發布山地越野跑辦賽指南、參賽指引等,提出辦賽基本條件為“有與賽事規模相適應的組織經費”,越野跑賽事各方面都加強了規范管理。
在市場逐漸規范的大背景下,越野跑賽事重新紅火起來。據跑步平臺“悅跑圈”統計,2024年國內越野跑賽事已經舉辦505場,而在十年前,這一數據僅僅是65場。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萬億元。
只不過,在生活方式迅速變化的當下,更多人想問的是,越野跑的熱潮能持續多久?
據對越野跑人口的最新統計顯示,90%的越野跑者年齡在22歲至55歲之間,而最集中的年齡段是25至44歲,占總調查人數的48.9%。這意味著,越野跑作為戶外運動本身的壽命較長,將持續穩定吸納各年齡段人群參與。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賽事將“親子組”“青少年組”納入競賽組別,也為培養下一代越野跑愛好者打下了堅實基礎。
那么,2025年,鞋子準備好了嗎?下一次“跑得更野”的,或許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