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廣闊領域中,特殊教育地位獨特且至關重要,其核心使命在于保障特殊學生的受教育權,推動他們全面發展并融入社會。送教上門作為特殊教育的關鍵形式,試圖為因多重殘疾或重度殘障無法到校的學生傳遞知識與關愛。其中,校家社共育模式為送教上門注入了新活力。
校家社共育模式強調學校、家庭與社會緊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擁有專業師資與教學設備,能為特殊學生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如精準導航,引領學生在知識海洋破浪前行;家庭給予孩子親情關愛與生活照料,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其情感支持如同肥沃土壤,滋養孩子成長;社會提供豐富實踐場所與志愿者資源,像廣闊天空,任孩子自由翱翔,拓寬視野。
特殊學生教育是全社會共同責任,校家社共育可提升社會對特殊教育關注度,促進社會融合與文明進步,讓特殊學生真切感受到社會溫暖與包容。
1
南京市鼓樓區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的陪伴——動物園之旅”便是校家社共育的鮮活例證。佑佑,一位13歲的多重殘疾女孩,因智力與肢體障礙無法言語,行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由年邁爺爺奶奶悉心照料。隨著佑佑成長、體重增加,她的活動范圍愈發狹窄,多被困于家中。爺爺奶奶雖想帶她外出感知世界,卻因年老體弱難以實現,奶奶常念叨著重游南京紅山動物園,那里留存著佑佑1歲時的珍貴回憶,是全家人心中的一抹溫柔。
負責送教的兩位老師知道后,向學校申請利用送教課時助力實現老人的心愿。社區也參與進來,退休民警與愛好攝影的退休教師積極響應,分別承擔保駕護航與記錄旅程的責任。活動前,老師們對志愿者進行全面培訓,詳細介紹佑佑的情況及與殘疾兒童相處要點,設計互動環節,力求讓志愿者更好融入活動。
為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并達成預期教學效果,老師們與爺爺奶奶充分溝通,精心設計教學計劃,準備教學資料,還配備電子設備輔助教學,同時制訂、完善安全預案并報備學校,為活動筑牢安全防線。
爺爺奶奶全力配合,為佑佑描繪動物園趣事,如長頸鹿的長脖子、猴子的靈動俏皮、大象的威武龐大,在佑佑心中種下期待的種子,助其建立心理預期。
前期送教時,老師已著手為動物園之旅鋪墊,教佑佑認識常見動物,結合音樂與動作模仿練習,雖佑佑反應微弱,但老師始終堅持用溫暖言語刺激,期待能激發她內心的期待。活動當日上午,爺爺奶奶依囑用動物卡片幫佑佑復習鞏固。
2
出行當日,家長、老師和志愿者陪伴佑佑乘坐地鐵,地鐵工作人員熱情提供無障礙設施與導覽服務。抵達動物園后,志愿者推輪椅入園,攝影志愿者定格入口處家庭合影,老師為佑佑戴上可愛的“小熊貓發卡”,開啟奇妙之旅。
在長頸鹿園區,因佑佑視線受限,老師拍攝視頻供其觀看長頸鹿吃草;大象園里,眾人推輪椅靠近柵欄,周圍學生主動讓道,盡顯善意;猴山處,老師拍攝視頻并借同學歡呼引導佑佑感知猴子習性,還模仿猴子動作逗她開心,拉著她的手模仿以鍛煉協調性與模仿能力。參觀全程,老師生動講述細節,為佑佑勾勒出多彩動物園畫卷。
夕陽西下,“特殊的陪伴——動物園之旅”圓滿落幕。活動總結時,老師們驚喜發現佑佑情緒積極,笑容綻放且能轉頭尋親,對動物認知更專注。爺爺奶奶感慨萬千,深刻體會到校家社共育對佑佑感知世界的重要意義。志愿者們亦分享深刻感受,民警被老師敬業精神打動,愿繼續參與,攝影志愿者稱記錄過程充滿感動,眾人齊心服務的畫面暖人心扉。
基于此次活動,老師對佑佑的后續送教計劃進行優化調整,增加動物手工、繪畫等實踐活動。在制作動物手工時引導佑佑參與,如制作小兔子面具,加深她對動物外形特征的認識;開展動物繪畫活動,老師繪輪廓,佑佑填色彩,激發創造力與想象力,鞏固拓展動物園之旅所學。
在家中,家長依老師指導,用動物玩具與佑佑進行認知互動游戲,延展活動效果。社區志愿者與佑佑建立陪伴關系,不定期協助送教,策劃戶外活動,如逛公園賞景,觀小區花草,讓佑佑親近自然,感受生命奇妙,打開更多與外界互動交流的窗口。
3
當今社會,文明進步日新月異,殘疾兒童教育備受關注,校家社共育模式機遇與挑戰并存。此模式為送教上門開辟新徑,“特殊的陪伴——動物園之旅”彰顯其整合資源、提升質量、促進融合之效,為多重殘疾兒童拓展認知、走出家庭提供有力支撐,亦減輕家長負擔,給予精神慰藉。
展望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校家社溝通協作,構建高效共育機制。社會各界應踴躍投身殘疾兒童教育,提供多元資源。學校與家庭亦要創新教育模式,拓展學習空間與渠道,為殘疾兒童打造更優質、個性化教育服務,讓他們在全社會的關愛下,如健全孩子般擁抱美好未來,共享同一片藍天,共同助力社會邁向更包容、和諧、美好的明天。
陸文杰: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