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生于1929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她就讀的小學被迫解散。之后,她輾轉考到江蘇省鎮江中學。鎮江中學的校訓是“一切為民族”,經歷過國家被侵略,看到百姓流離失所,這五個大字擲地鏗鏘地鐫刻在于漪心中,也成為她鑄造師魂的基因。
教得好,首先是學得好
1951年,于漪從復旦大學畢業后,曾擔任歷史老師,一年半后因學校缺語文老師,她轉教語文。并非科班出身的于漪每晚9點以前工作,9點以后堅持學習自修。為了備好一堂課,她常常要花10個小時、20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我剛開始教語文,連拼音中的b、p、m、f都不認識,太難了”。通過不斷的鉆研和自學,于漪克服教學上的困難,最終將一節節精彩的語文課奉獻給學生。直至今天,她的許多學生仍念念不忘:“聽于老師上課,是藝術的享受。”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于漪的回答很堅定:“教得好,首先是學得好。”
于漪非常重視基礎教育,她說:“我一輩子從事基礎教育,這份事業看起來平凡,實際上非常不平凡。”基礎教育是塑造靈魂的工作,很多時候“它是看不見的”。因為基礎教育尤其是低年級學段,老師的工作成效并非立竿見影,也無法簡單地用升學率衡量,但作為教師,絕不能有絲毫懈怠。“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礎、科學文化基礎,將使他們獲益終身,這才是人民教師的價值所在。”于漪始終認為,教師的工作是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當更多人認識到教師這一平凡工作具有的非凡意義和價值時,也會進一步認同“教育一定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為此,身為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調動生命精華,全力以赴”。
課要上得生命涌動
于漪主張,講課要有情趣。教學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才能產生實效,而效果又會促使興趣的鞏固和發展。為此,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語文學習產生情感和興趣。
于漪引用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句詩,來表達課堂教學應該呈現生命涌動的境界。她認為,課上要生命涌動,須做到“三激一實”,即激情、激趣、激思,主動積極進行語言實踐。“情”忌矯揉造作,不能濫用。教師只有自己真正動情,才能向學生傳遞真情,才能用激情激勵學生、感染學生。
上課是師生共同的腦力勞動
20世紀80年代初,于漪發現,語文課堂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練習場”,“我從頭講到尾,學生變成了我的聽眾、觀眾——這不是我想要的課堂”。為此,于漪從自己的語文課堂開始改革。她積極創造讓學生生疑、質疑、辨疑的條件,營造探究問題的氣氛,讓學生有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自己看、自己動腦筋,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于漪不停翻閱書籍,不斷嘗試語文教學的種種方法。她堅持,在她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應該成為“學習的發光體”。
于漪全部語文教學活動中,貫穿著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通過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盡力開發他們的智力。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于漪曾寫過不少專論,諸如《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談觀察訓練》《談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談把握記憶的支撐點》等等。這些論述啟示我們:語文教學要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主動、活潑的學習中,逐漸成長為聰明有為的人才。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于漪的從教人生,便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綜合自“央視科教”“上海教育”等微信公眾號)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