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不應是被束之高閣的裝飾品,也不該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品,而要成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日用品。正如縱橫家鬼谷子用智慧啟迪我們:“天下萬物,為我所用。”我們在閱讀時仍需踐行,將讀過的書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很多人經常會問我:“讀過的書,怎么感覺沒有用?”而我通常都會詢問對方:“那你認為怎樣才算是‘有用’?”對方往往會一時語塞,陷入沉思。也是在這個時候,對方才開始思考:“于自己而言,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有用’?”
當大多數人都在為“讀過的書,為何不會用”而感到焦慮,急于尋求破解這一局面的方法時,往往對“有用”都沒有設定一個清晰、具體的評價依據。這就好比,我們向一位大廚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做的菜難吃,該怎么辦?”顯然,對方哪怕是一個再高明的廚師,也無法幫助我們解決這一難題。因為“難吃”是一個極其籠統的概念,所謂的“難吃”到底是基于什么做出的評價?是口味偏咸?口感差?還是針對哪道菜而言?
我們想閱讀“有用”,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們具體想要它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明確目的,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我個人的認知來看,閱讀的“用處”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閱讀之后能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讓自己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能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第三,能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表達力。在第一點中,提高認知水平無疑是閱讀的終極目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則是從最實際的角度出發,因為寫作和表達是檢驗閱讀是否有用的最直接的方法。
弄清衡量是否“有用”的標準后,再來思考無法將書中的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的深層次原因,我認為具體可以概括為兩點:其一,淺層閱讀,沒有形成知識體系;其二,紙上談兵,沒有聯系實際生活。隨著對根源的深度剖析,有針對性且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躍然眼前。
當意識到不會將書中的知識轉化成能力為我所用時,我們首先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深度閱讀。
前段時間,我們公司的員工在微信群里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摘抄。打開他們的文檔后我發現,有一部分撰稿人的讀書摘抄做得毫無章法,密密麻麻的文字映入眼簾,長達幾十頁的內容居然也沒有建立目錄和大綱,雖然仔細閱讀還是能發現不少的金句,但因為內容龐雜不成體系且又極其碎片化,所以讓人眼花繚亂。這令我十分困惑,他們的這份讀書摘抄在其寫作時真能派上用場嗎?若是在寫作時,想引用一些好的詞句,需要把幾十頁內容重新瀏覽一遍,這無異于大海撈針。而反觀另一部分撰稿人的摘抄,分類清晰、層級分明,讓人一目了然,即使不是我的摘抄,但如果我在寫作時要用到它,也能快速找到相應的內容。
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道理,不會做摘抄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只做到了淺層閱讀,沒有形成知識體系。他們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也沒有將書中的主題進行提取分類,只是盲目地摘抄好的句子,并將其堆砌在一塊兒。這就如同要建一座圖書館,但沒有意識去搭建主體框架,更不用說,在內部做各類書籍擺放的區域劃分。在這種狀態下,最終的閱讀效果也可想而知。

管理者的本性使然,讓我不由得把讀書積累做得截然不同的兩類撰稿人拿來進行比較,結果不出所料。摘抄做得好的撰稿人比摘抄做得差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得更加出色,他們無論是在寫作上還是平時的溝通過程中,通常思路清晰,邏輯嚴謹,對一件事情的認識往往也會更加全面、深刻,即認知水平也會更高。
所以,同樣是讀書,不同的讀法會產生不同的輸出效果,如果你經常感到讀過的書不會用,那是因為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而淺層閱讀,沒有形成知識體系,則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淺層閱讀,我們從書中獲得的知識,都只是一些碎片的“點”。
列舉一些概念,比如,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經濟學中的二八定律以及統計學中的置信區間。現在這些概念都只是單個的、孤立的知識點,只有放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很快理解其含義,但單拎出來,我們其實很難將其運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這種狀態與我們在學校死記硬背一些公式是一樣的,沒有完全理解,沒有觸類旁通,不會舉一反三,自然遇到相關的題目也不會利用公式解答,甚至這些知識點因為沒有派上用場,會被我們的大腦很快遺忘。這也是我們閱讀時經常面對的困境——讀完書就忘。
而之所以無法將知識體系化,主要是因為:其一,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還比較少,難以構成體系;其二,我們缺乏思考,對書中所獲取的知識并沒有進行歸納和整理。這兩大原因既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影響。
知識本來就浩如煙海、燦若星辰,我們從閱讀中獲取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倘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學知識,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將所學的知識分門別類、串成線、體系化,那么“讀完書不會用”便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閱讀無用,是因為閱讀量少,獲取的知識過于碎片化,進而在輸出時常常要“搜腸刮肚”。而當閱讀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后,我們的知識儲備會更加豐富,詞匯量也會更大,在輸出時就很容易做到信手拈來。
所以,閱讀量化是解決“讀過的書不會用”最基礎的方法。對于這一點,我的感受尤為深刻。
艷蕓是公司剛入職的新員工,她之前在上海的一家圖書館從事圖書選品工作,因為一直以來就酷愛閱讀,再加之工作給她提供的便利條件,她的閱讀量極為豐富。但從事撰稿人的工作還是第一次。
正是大量的閱讀,為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在第一次審閱她的稿件時,我有點不敢相信這是新人第一次寫出來的東西,因為無論是從言語字句、行文邏輯,還是可讀性來說,都做得十分出色。這種人在撰稿行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要想培養出優秀的撰稿人是一件極其重要,卻又十分艱難的事。
艷蕓的出色表現不僅令我感到驚喜,也得到了其他員工的稱贊。通常一個毫無撰稿經驗的新員工入職時,要想完成一個項目,至少需要長達幾個月的打磨,每一章的內容都需要反復修改,直至達到標準為止。而艷蕓則省略了很多修改的過程,寫出來的稿件基本上都是一次到位,效率也很高,在審閱時也沒有什么問題,上手很快。所以,一般其他新員工要幾個月完成的事情,她在短短幾周內就完成了。以致在每周五例行復盤時,一些老員工看到她撰寫的內容后都會打趣地問道:“艷蕓,你確定你之前完全沒有從事過撰稿行業?”而艷蕓這時也笑著答道:“真沒有,但在寫作這件事情上,閱讀幫了我很大的忙。我很慶幸之前讀過很多書。”
當閱讀達到一定數量之后,除了知識的積累,我們的思維能力、談吐等各方面也會得到質的飛躍和提升。不過,這一切都基于我們閱讀的書是有價值的好書,且閱讀的過程離不開思考。
(源自《人人都是閱讀高手》)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