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從南半球的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傳來喜訊,“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長期從事春節文化研究與教學的從業者,我參加了春節申遺過程。對于春節終于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感到自豪與驕傲。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今天的春節雖然得名于1914年,但作為歲首的中國新年,它在中國走過了3000年。歷法歲首在古代名稱不一,有正日、正旦、元日、元旦,其時間基礎是新的年度周期的開始,即一年的元月首日。由于夏商周秦漢王朝歷法不同,所以歲首日也有不同。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將歲首確定在夏歷(陰歷)正月初一,此后無論歷法有多大幅度修訂,歲首都固定在夏歷正月初一。
春節本是立春之節,由于夏歷歲首總是在立春附近,因此新年常常有迎春的節俗,這就為民國初年將元旦改名為春節提供了實踐依據。自1949年起,春節被確定為法定假日,我們都享受春節的歡樂。2006年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后在春節類別下持續擴充。到2021年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時,據不完全的寬口徑統計,國家級非遺中與春節元宵有關的各類非遺項目有400多項,省級項目有800余項。
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春節文化遺產琳瑯滿目、異彩紛呈。春節非遺有四大類別:
一是年俗飲食。年節美食,是新年最令人期盼的享受,中國南北地區都有不同的年節食品,這些食品的制作技藝、口味與飲食方式,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情感與倫理。如北方地區的面食制作技藝,霍州年饃、聞喜花饃都是年節的美食非遺。國家級非遺稷山傳統面點制作技藝中最負盛名的是慶祝新年的稷山麻花,因其獨特的口感、精美的外觀,更因其寓意著吉祥、團圓和幸福,受到人們喜愛。南方地區的麻糍、年糕是不可或缺的新年美食,如國家級非遺衢州邵永豐麻餅等是春節期間餐桌上的“常客”。

二是春節藝術。春節是盛大的傳統藝術節,藝術類春節非遺有數百項。我們進入春節就是進入了藝術時空,大紅的春聯,喜慶熱鬧的年畫,鑼鼓喧天的年戲,高聳的臺閣,詭異奇幻的臉譜,翻騰的龍獅舞,美妙的管樂與弦樂等等,讓人沉醉。如木版年畫是春節的傳統美術,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河北武強是四大非遺木版年畫產地,都以精美的色彩構圖與吉祥寓意烘托了春節的紅火氣氛。元宵的燈會燈彩是春節藝術最后的精彩展示,如秦淮燈彩、洛陽宮燈、北京燈彩都是國家級非遺。
三是春節娛樂。春節娛樂主要是群體活動,如逛廟會、耍社火、游燈會、行花街等,春節娛樂性非遺大多是為放松身心、增進社會活力而進行的文化設計。北京地壇廟會、廠甸廟會,漢陽歸元廟會,秦淮燈會,長治社火,寧夏六盤山區春官送福,廣州越秀行花街,都是人氣興旺的節日項目,人們在春節娛樂中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四是春節禮俗。春節是年度循環周期的重要節點,是辭舊迎新、祈福求祥的重要節日。人們充分運用這一特殊時空,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的溝通與互動,在歷史社會發明了種種禮俗儀式,它們構成春節非遺的重要內容。雖然我們在春節申遺時,只列了江蘇省無錫市吳氏宗族、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劉氏宗族、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桃園村陳氏宗族等宗族祭祀儀式活動,但更普遍的是中國人在春節例行的祖宗祭祀禮俗。我們過年回家的重要動力,除了與親人聚會外,表達慎終追遠的緬懷同樣必不可少。春節禮俗在辭年禮俗、團年禮俗與拜年禮俗的操演習練中,創造了人際關系的連接,為人們的情感與精神聯系提供了互動的中介,為家庭社會的和睦和諧作出了文化貢獻。
對春節文化與風俗進行解讀與藝術性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為春節增添更多光彩與魅力。其中的民間文學部分,如年節神話、年節民謠、年節故事、諺語等,都是我們在傳承保護春節非遺項目時應當特別關注的對象。
龍年歲末,我們的春節成功進入人類非遺行列,這是中國人的榮光,也是中國人奉獻給世界的禮物。春節所擁有的和平理念、家庭觀念與期盼未來豐年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都是中國與人類共享的價值觀念與精神財富。
(源自“人民日報文藝”,葉子薦稿)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