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詩人是有“朋友圈”的。譬如同一個時代的李白和杜甫、高適、孟浩然是好朋友;杜甫和王維、王翰關系不錯;王維和孟浩然,孟浩然和王昌齡,都有深厚的友情。再譬如有名的詩人常常扎堆出現,組“CP”出道。韓愈、柳宗元和劉禹錫,不僅是同僚,還是朋友,韓愈和柳宗元因文章并稱“韓柳”,劉禹錫和柳宗元因詩歌并稱“柳劉”;白居易和元稹是好哥們兒,人稱“元白”;劉禹錫和白居易也是好哥們兒,人稱“劉白”。
不只是唐朝,古裝劇《清平樂》紅火時,人們發現這部電視劇集中了半個宋朝“全文背誦天團”——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這些文學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彼此之間不僅認識,還有盤根錯節的關系,甚至有愛恨情仇的糾葛,這何止是個“朋友圈”,簡直是張“文學網”啊。
由此不難看出,沒有詩人是一座孤島。一個人的創作,總是在一個群體的繁盛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即便是天才也不例外。試想,如果李白所處的時代,只有他一輪明月孤懸于天空,而沒有杜甫、高適、孟浩然、王昌齡這些閃耀的巨星與之輝映、交流、激發,那么他的詩還會如此絢爛,如此鮮活,如此汪洋恣肆、飄逸不群嗎?
說到底,文學是需要交流碰撞的。這種交流與碰撞,既分縱向,也分橫向??v向就是向經典學習,向前輩學習。譬如每個時代的文學巨星都擺脫不了《詩經》《楚辭》的影響;譬如每位詩人都有自己的前輩偶像——李白的大謝、小謝,杜甫的王、楊、盧、駱,“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這是巨星成為巨星的能量源泉。
而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了文學的橫向交流。杜甫的天才需要李白來激發,“詩國的太陽與月亮”的高能也需要孟浩然、王昌齡們的“拱衛”來“引爆”。
因此,即便特立獨行、一枝獨秀如陶淵明,他回鄉下種地時,與之交往的人中也不乏顏延之、殷景仁、龐通這樣的文學之士。他能寫出“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可見所來往之人并非全是白丁。他也許身處文化邊緣的位置,但他的文學創作依然有交流的對象,其中甚至不乏高明的理論批評家。
這樣說來,如果你想成為作家,除了立刻動手寫點什么之外,走出門去找找寫作的圈子,也不失為一條快速上道的便捷之路。
(源自《青年文摘》,方可薦稿)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