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無錫市科學技術協會軟科學研究課題,編號:KX-21-C211
作者簡介"朱瀅鈺,主管護師,本科
* 通訊作者"陳志芳,E-mail:1842406855@qq.com
引用信息"朱瀅鈺,陳志芳.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在宮頸癌術后預防下肢淋巴水腫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25,11(1):153-156.
摘要""目的:探討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在宮頸癌術后病人下肢淋巴水腫預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4月—2022年10月在無錫市某三級甲等醫院行宮頸癌根治性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的108例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宣教,觀察組實施常規健康宣教結合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干預,比較兩組病人術后6個月下肢周徑、下肢淋巴水腫發生率及淋巴水腫相關癥狀發生率,比較病人住院和出院6個月滿意度。結果:術后6個月,觀察組大腿、小腿周徑均小于對照組,下肢淋巴水腫相關癥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出院6個月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將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用于宮頸癌病人術后護理中,有助于減少下肢淋巴水腫相關癥狀的發生,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及出院滿意度。
關鍵詞""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宮頸癌;下肢淋巴水腫;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1.027
淋巴水腫是宮頸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2],下肢淋巴水腫一旦發生,難以治愈,可能對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嚴重傷害[3]。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功能鍛煉預防下肢淋巴水腫,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為了更好地指導病人進行下肢功能鍛煉,我科在Keep運動軟件的基礎上,針對宮頸癌病人術前、術后、出院的教學需求進行分析,研制了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Keep是2015年登錄手機平臺的一個健身類APP[5],該APP的健身指導視頻具有語音口令、視頻同步練習、運動要點提醒、定時運動與休息的優點。我科參考該視頻模式對宮頸癌病人術后淋巴水腫進行早期干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4月—2022年10月在無錫市人民醫院行手術治療的108例婦科惡性腫瘤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宮頸癌;腫瘤TNM分期均為Ⅱ~Ⅲ期;擇期接受宮頸癌根治性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有智能手機,安裝使用微信gt;1年;術前檢查無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病,下肢關節活動正常;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上;意識清楚,交流正常;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康復訓練禁忌證;存在原發性淋巴系統疾病或靜脈血栓性、心源性、腎源性、營養不良性下肢水腫病人;合并關節急性炎癥;腫瘤遠端轉移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有精神障礙類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4例。兩組病人年齡、體質指數、淋巴結清掃數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 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兩組病人均由同組手術團隊進行手術治療。
1.2 研究方法
兩組護理干預均由科室高年資護士進行,為兩組病人建立健康檔案。病人住院期間的功能鍛煉由經過同質化教學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責任護士指導并監督。下肢淋巴水腫絕大多數在術后2年內發生,平均發生時間為術后6個月左右[6?9]。因此,本研究的術后追蹤回訪截至術后6個月。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健康宣教。告知病人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術前以床邊教學、示范的形式指導病人術后需要進行下肢功能鍛煉操運動療法(參考髖關節全范圍運動[10]等編制),發放淋巴水腫自護手冊,供病人翻閱。自護手冊內容包括淋巴水腫的相關知識科普、術后訓練計劃和需要記錄的數據,如鍛煉時間、內容、不適癥狀、下肢周徑測量等,手冊要求病人化療住院和門診復診時隨身攜帶。術后按宮頸癌術后常規護理,術后去枕平臥2 h后自由體位,6 h后采取半臥位,術后第1天早晨在護士評估指導下行床邊站立并嘗試散步等活動,出院后病人進行散步等戶外活動。術后護士根據病人下肢功能鍛煉操掌握情況進行督促、再指導。病人出院后自行測量腿徑,進行下肢功能鍛煉操訓練至少6個月,門診復查隨訪并填寫淋巴水腫問卷調查表。術后下肢功能鍛煉操時間、內容(主動運動):術后第1天腹式呼吸運動;術后第2天腹式呼吸運動、踝泵運動;術后第3天、第4天進行腹式呼吸運動、踝泵運動、下肢爬墻運動;術后第5天、第6天進行踝泵運動、下肢爬墻運動、屈髖運動、外展滑墻運動;術后第7天、第8天進行騎車步行運動、踝泵運動、下肢爬墻運動、屈髖運動、外展滑墻運動;出院前進行淋巴結激活運動、下肢全范圍運動。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健康宣教基礎上,實施Keep運動模式干預。由1名經過培訓考核后的責任護士作為模特示范,錄制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視頻,視頻與病人鍛煉的動作、頻率、持續時間均同步。病人看視頻同步鍛煉時,視頻有語音口令、動作要點提醒、運動與休息提示。病人每堅持練習3~5 min,視頻對病人進行鼓勵和肯定。視頻錄制后上傳至科室微信公眾號內供病人隨時查看。根據病人術前、術后和出院6個月內不同時間的教學需求特點及活動耐受程度,將教學訓練劃分為3個階段,訓練難度逐漸增大,在現有醫療資源的前提下,保證病人院內和院外均得到較好的教學訓練。第1階段(入院至術前1 d):此期旨在帶領病人熟悉下肢功能鍛煉操,為病人術后訓練建立信心。健康宣教同對照組,手術前1 d指導病人關注科室公眾號并試用,教會病人公眾號視頻使用流程。第2階段(術后1~8 d):術后病人常面臨乏力、疼痛、留置管道等影響下肢功能鍛煉的因素,護士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循序漸進地指導病人跟隨科室微信公眾號的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視頻進行鍛煉。第3階段(術后9 d至6個月):病人不適感較前明顯減輕,體力、耐力較前均有所提升,護士需做好出院后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延續教學指導。責任護士出院前再次檢查病人是否關注微信公眾號,評估病人能否熟練操作微信并跟隨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完成淋巴結激活運動和下肢全范圍運動。出院后,要求病人將下肢功能鍛煉操作為一個整體連續做完,每日2次或3次。微信公眾號平臺模擬Keep軟件每天提醒運動時間,提醒病人完成運動計劃,定期分享練習心得等;不定期推送疾病相關知識,對長期堅持訓練的病人給予鼓勵;加強與病人的聯系,及時了解病人淋巴水腫相關不適,解答病人及家屬的疑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下肢周徑測量
觀察兩組病人術后6個月下肢淋巴水腫發生情況,采用周徑測量法進行測量,用無彈性、可彎曲軟尺測量周徑,治療前、后分別測量患肢外踝上緣5 cm為小腿周徑,測量髕骨上緣20 cm為大腿周徑。測量時病人保持平臥位,每個點的周徑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以減少人為誤差。腿圍作為病人自我監測的指標,指導病人如雙側腿圍相差≥3 cm或有不適癥狀,即至醫院淋巴水腫門診評估與咨詢。
1.3.2 下肢淋巴水腫
采用婦科惡性腫瘤淋巴水腫問卷(Gynecologic Cancer Lymphedema Questionnaire,GCLQ)[11]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沉重感、水腫[整體(壓痛、發生過腫脹、凹陷性水腫、發緊/發硬的感覺、感覺僵硬)]、腫脹[局部(臀部腫脹、腹股溝腫脹、積液現象)]、感染相關癥狀(皮膚發紅、水皰、溫度升高)、疼痛、麻木感、肢體功能(臀部活動受限、膝關節活動受限、踝關節活動受限、足活動受限、足趾活動受限、足或腿感覺無力)7個癥狀群,共20個條目,回答“是”計1分,回答“否”計0分。該問卷廣泛應用于下肢淋巴水腫的評估、診斷,總分≥4分視為下肢淋巴水腫。本研究對評分≥4分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排除靜脈血栓后診斷為下肢淋巴水腫。于出院6個月病人來院復查或自我監測異常時進行評價。統計發生淋巴水腫相關癥狀及淋巴水腫例數。
1.3.3 病人滿意度
比較兩組病人住院和出院后6個月滿意度情況,出院滿意度采取電話回訪的方式獲取,住院滿意度包括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技術水平,溝通與交流能力、護理及時性、護理安全與隱私保護5個項目,每個項目20分。出院滿意度包括護理服務態度、癥狀管理、出院前溝通與指導、延續護理、效果滿意度5個項目,每個項目20分。滿分均為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軟件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手術前后下肢周徑比較(見表2)
2.2 兩組病人術后6個月淋巴水腫相關癥狀及下肢淋巴水腫發生情況比較(見表3)
2.3 兩組病人住院和出院滿意度比較(見表4)
3 討論
下肢淋巴水腫是婦科惡性腫瘤術后病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病人的肢體活動、日常生活、生存質量和心理健康均會產生負面影響[12]。早期功能訓練是宮頸癌術后預防下肢淋巴水腫的手段之一,長期自我管理在淋巴水腫的預防中必不可少。單純依靠院內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督促難以達到預防下肢淋巴水腫發生的目的,護士同質化的指導和定期回訪督促,使病人在醫院期間基本掌握護士宣教和指導的內容,但在病人居家自我管理中往往還是會出現問題,難以堅持,能達到功能鍛煉預期效果的病人較少。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是大運動理念下的陪練模式,其利用語音口令、動作要點、運動與休息提醒等方式,整個鍛煉過程中,病人僅需和視頻同步,動作協調一致即可,這種陪練模式充分體現了多媒體網絡教學的規范性、統一性、連貫性。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規范了運動治療的健康宣教,每例病人均可通過科室微信公眾號跟練同一個視頻;統一運動宣教、運動模式、標準、表現方法,對不同訓練計劃、訓練時間、訓練強度的病人,起到同質化管理;術前、術后、院內、院外指導貫穿病人治療全程,將術前教學、術后督促訓練、出院后延續護理3個階段有機結合,較傳統宣教模式優勢明顯。1)正確示范: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作為模特,拍攝指導視頻,保證病人運動時有正確的參考,減輕運動時的枯燥感;2)語音口令:病人隨著視頻示范和音樂節奏,按照口令同步練習;3)運動要點提醒:視頻下方配備動作要點提示,保證病人動作的準確性;4)運動與休息提示:病人每次運動時間與視頻時長相同,保證每次運動時間足夠,視頻結束指導病人休息放松;5)鼓勵:每練習到一定時間,視頻對病人進行鼓勵和肯定,增強病人信心。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將護士指導和視頻同步練習有機結合,引導病人加強自我管理,實現隨時隨地、長期對病人進行有效管理。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干預后,病人出院后能積極、正確地進行自我管理,居家護理期間均有較好的遵醫行為。觀察組術后6個月大腿、小腿周徑均小于對照組,下肢淋巴水腫相關癥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出院6個月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視頻訓練能夠降低宮頸癌病人術后下肢淋巴水腫相關癥狀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4 小結
綜上所述,將Keep式下肢功能鍛煉操視頻用于宮頸癌病人術后下肢功能鍛煉,能夠有效預防術后下肢淋巴水腫相關癥狀的發生,提高病人出院滿意度,提升病人訓練依從性、自我管理水平。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術后追蹤回訪局限于術后6個月,Keep式視頻操對淋巴水腫發生率的影響還有待繼續研究。今后的研究中,還將延長隨訪時間,加大樣本量,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更全面、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CARLSON J W,KAUDERER J,HUTSON A,et al.GOG 244 the lymphedema and gynecologic cancer(LEG) study: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J].Gynecologic Oncology,2020,156(2):467-474.
[2] MENDIVIL A A,RETTENMAIER M A,ABAID L N,et al.Lower-extremity lymphedema following management for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cancer[J].Surgical Oncology,2016,25(3):200-204.
[3] 羅慶華,張麗娟,劉鳳,等.六步綜合消腫法在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患者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20,35(23):27-30.
[4] 張姣艷,張明芝.運動干預在預防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7):1289-1292.
[5] 劉昊,吳慧攀,楊澤旭.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現狀調查研究[J].武術研究,2020,5(11):137-140.
[6] TADA H,TERAMUKAI S,FUKUSHIMA M,et al.Risk factors for lower limb lymphedema after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and uterine carcinoma[J].BMC Cancer,2009,9:47.
[7] 孫小紅.宮頸癌治療后下肢淋巴水腫的調查[D].北京:首都醫科大學,2011.
[8] RYAN M,STAINTON M C,SLAYTOR E K,et al.Aetiology and prevalence of lower limb lymphoedema following treatment for gynaecological cancer[J].The Australian amp; New Zealand Journal of Obstetrics amp; Gynaecology,2003,43(2):148-151.
[9] BEESLEY V,JANDA M,EAKIN E,et al.Lymphedema after gynecological cancer treatment:prevalence,correlates,and supportive care needs[J].Cancer,2007,109(12):2607-2614.
[10] 葛永勤,徐麗麗,呂亞,等.髖關節全范圍運動預防宮頸癌患者術后下肢淋巴水腫[J].護理學雜志,2017,32(18):30-32.
[11] 李孟垚,沈文彬,常鯤,等.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淋巴水腫診斷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1,25(10):1567-1570.
[12] 孔為民,張赫. 婦科婦科腫瘤治療后下肢淋巴水腫專家共識[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49(2):149-155.
(收稿日期:2024-01-26;修回日期:2024-10-21)
(本文編輯"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