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車企以多元戰略與技術優勢應對全球化浪潮與貿易變革,從“反向合資”到“抱團發展”,從應對貿易壁壘到迎接合規挑戰,展現出強大適應力與創新精神,穩步開拓國際市場。
年度汽車出口有望首破600萬輛大關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中國汽車出口表現亮眼,累計出口量達到534.5萬輛,同比增長21.2%。其中,傳統燃料汽車出口420.3萬輛,同比增長26.7%;新能源汽車出口114.1萬輛,同比增長4.5%。全年汽車出口量有望首次突破600萬輛大關,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邁向全球化的新高度。
在乘用車出口方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插混)增速尤為顯著。1月至11月,插混車型累計出口23.8萬輛,同比激增169.4%;普通混動車型累計出口3.8萬輛,同比增長81.3%。相比之下,純電動車型累計出口86.7萬輛,較2023年同期的97萬輛下降10.8%。
縱橫快評:中國汽車出口的持續增長彰顯了全球競爭力和產業鏈的強勁韌性,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展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插混車型的出口爆發式增長,不僅反映出其適應性和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也體現了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路線多樣化上的戰略優勢。此外,“全球南方”市場的崛起,特別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俄羅斯市場對國際品牌的替代需求不斷釋放,為中國燃油車出口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這一趨勢也表明,中國汽車工業在全球市場布局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正持續增強。
多國設置新關稅壁壘
2024年10月31日,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關稅正式生效,為期五年,稅率從17.0%到35.3%不等。此前,美國已對華電動汽車加征100%的關稅,加拿大、土耳其等國也紛紛設立關稅壁壘。這一系列措施使得關稅風險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出口的一大障礙,迫使眾多車企采取“產能出海”本土化,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環境。例如,比亞迪計劃于2025年末在匈牙利工廠投產,吉利則利用沃爾沃、LEVC和路特斯的歐洲生產能力,同時積極與當地企業合作,增強市場競爭力。
縱橫快評:屬地化生產和研發成為應對關稅壁壘的重要選擇。一方面,這種布局能夠更好地滿足本地法規及市場需求,增強產品的本地適應性;另一方面,通過為目的地市場創造就業與稅收,中國車企有望進一步贏得當地政府和消費者的認可,降低貿易壁壘帶來的經營風險。然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下,僅依賴短期應對策略難以長久。中國新能源車企需以全球化視角優化戰略布局,深化與海外市場的合作關系,逐步構建穩定、可持續的國際化生態體系。唯有以穩扎穩打的姿態面對挑戰,才能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實現可持續增長。
反向合資加速中國汽車出海進程
2024年11月23日,奇瑞汽車與西班牙EVMotors合作的合資工廠迎來首款車型——EBROS700正式下線。這一里程碑事件使奇瑞成為首個在歐洲擁有整車生產基地并實現量產的中國汽車制造商。通過復興西班牙歷史品牌埃布羅(EBRO),奇瑞借助本地品牌的情感認同和成熟技術成功切入歐洲市場。
不僅僅是奇瑞,近年來多家中國車企與海外企業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合資合作。吉利與雷諾聯手成立動力總成技術合資公司皓思,專注于混合動力和燃油動力總成的研發與銷售;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在西班牙合作建設磷酸鐵鋰電池工廠;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合作成立零跑國際,加速其全球化產品布局。這些合作展現了中國車企在“走出去”戰略上的新思路與新實踐。
縱橫快評: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換市場”,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路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優勢驅動下,“反向合資”模式成為中國車企開拓海外市場的新探索。這一模式不僅為跨國車企提供了加速電動化轉型的動力,也為中國車企打造本地化研發、生產、銷售和供應鏈體系創造了條件,從而更加有效地應對技術壁壘與貿易摩擦。與此同時,通過本地合作增強品牌認知,中國車企正逐步打破傳統“外資制造,內銷為主”的發展格局,向全球市場輸出技術與產品。“反向合資”模式的出現,不僅反映了中國車企全球化的信心與實力,也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汽車產業的合作形態。這種互利共贏的模式,將為全球汽車產業注入更多可能性,進一步加速行業格局的重塑。
比亞迪年銷量有望躋身全球第七
2024年12月26日,韓國《韓國經濟日報》報道稱,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預計以425萬輛的年銷量首次躋身全球車企銷量排名第7位。若參考2023年全球車企銷量排名,比亞迪同樣可排到第7位。2024年1月至11月,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374.09萬輛,同比增長39.97%,其中出口量突破35萬輛,成為中國汽車“走出去”的典范。
然而,中國車企全球化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也會遭遇各種挑戰。比如,2024年12月23日,巴西勞動與就業部公告稱,比亞迪位于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市的工廠被查出存在163名工人生活條件艱苦的問題。對此,比亞迪巴西分公司回應稱,已對外包公司員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展開詳細調查,多次要求分包公司作出必要整改,同時決定終止與涉事外包施工方金匠集團巴西分公司的合作,承諾保障工人權益。長城汽車在2024年決定關閉其位于德國慕尼黑的歐洲總部,重整歐洲市場業務等。
縱橫快評:比亞迪在全球化布局中的成就,展現了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優勢與市場競爭力。然而,全球化不僅是產品輸出,更是企業管理能力、文化適應力和法務合規力的全面考驗。通過構建高效的國際化管理體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中國車企不僅能減少負面影響,還能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品牌的信任與認可,確保可持續發展。唯有如此,中國車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真正躋身全球一流品牌行列。
供應商出海從
“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在汽車產業鏈全球化進程中,穩定的供應鏈是中國車企出海的關鍵支撐。近年來,中國零部件企業從單純產品出口邁向全產業鏈輸出,涵蓋傳統零部件及動力電池、智能座艙等新興領域,成為汽車出海的新增長點。截至2023年底,中國企業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600多家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歐洲和中東長期是中國汽車出口的重點市場,東南亞和墨西哥等新興市場正快速崛起。例如,長安汽車在泰國設立零部件公司,蜂巢能源在泰國投產LCTP電池包工廠,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這種本地化生產布局不僅推動了整車出口,還強化了上下游產業協同,助力供應鏈穩步扎根海外。
縱橫快評: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零部件企業的全球化布局正在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路徑。“抱團出海”模式有效促進整車企業快速搭建海外供應鏈,也幫助零部件企業通過規模化生產提升成本優勢與口碑。這種協同發展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實現了整零雙贏的格局。
中國車企在國際車展廣受關注
2024年10月14日,巴黎國際汽車展覽會如期舉行,中國車企成為全場焦點。傳統汽車巨頭豐田、本田、日產、奔馳等紛紛缺席,而廣汽、比亞迪、小鵬、賽力斯、紅旗、零跑等中國品牌卻憑借一系列海外戰略和技術創新成果,吸引了全球目光。這些企業以多樣化的新車型展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力與科技魅力。此前,中國車企在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Mobility)和東京移動出行展上也大放異彩,展現了持續增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縱橫快評:中國車企在國際舞臺上的從容表現,反映出其日益成熟的全球戰略眼光和品牌自信。盡管關稅壁壘等因素帶來挑戰,但中國車企以合作和創新為導向,主動擁抱國際規則,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這種積極姿態不僅展示了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也體現了推動綠色轉型的決心與擔當。未來,中國車企將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在全球汽車產業低碳化、智能化的進程中,繼續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車企在泰國引發降價風波
自2024年7月以來,泰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在當地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中國車企試圖通過降價策略刺激銷量,引發部分消費者的不滿,甚至提出集體訴訟要求賠償。泰國內閣對此迅速介入,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啟動對相關企業降價行為的調查,強調車企需穩定價格策略,避免波動傷害消費者利益,并提出優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建議。
縱橫快評: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的降價風波折射出全球化運營中的深層次挑戰。國際市場并非國內市場的簡單延伸,盲目復制價格戰思維不僅難以奏效,還可能引發法律風險與品牌聲譽危機。車企在拓展海外市場時,需以當地文化、法律與經濟環境為依據,科學調整經營策略。實現從“適應”到“融入”的轉變,構建穩健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中國車企邁向成熟國際品牌的必由之路。
數據合規化成車企全球化新著力點
隨著汽車產業從燃油車向智能網聯汽車的演變,汽車已成為繼手機之后的第二大移動智能終端,數據收集與處理在其中占據了核心地位。這一趨勢使得數據跨境流動與隱私保護成為中國車企出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挑戰。2024年,美國商務部擬議禁止美國境內智能網聯汽車使用來自中國的關鍵硬件與軟件。2023年11月,美國國會議員針對百度、AutoX、元戎啟行、滴滴出行等10家在美開展自動駕駛測試的中國企業提出質詢,聚焦其在美收集的數據如何使用、是否在第三國處理等問題。與此同時,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也對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數據密集交互的應用場景提出了嚴格的監管要求。這些國際性法律框架正對智能網聯汽車的全球化部署提出更高的合規門檻。
縱橫快評:中國車企在邁入智能化深水區的同時,全球化運營對數據的出境與回流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企業仍面臨內部合規管理不完善、雙重監管壓力加劇等問題。構建系統化的數據合規體系,從梳理跨境場景到強化安全防護,將是企業應對挑戰的關鍵。此外,通過提升隱私保護意識與培訓能力,車企才能在平衡合規要求與全球化發展間找到最佳路徑,確保智能汽車產業的可持續出海。
中國企業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正當權益
2024年12月,激光雷達制造商禾賽科技正在推進對美國國防部的法律訴訟,挑戰其將公司重新列入《國防授權法》第1260H條款名單的決定。該名單的存在為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業務拓展帶來了重大障礙。而中微半導體此前通過法律程序成功從該名單中移除,成為企業維權的重要參照。此外,上汽集團面對歐盟高額關稅的裁定,亦計劃訴諸歐盟法院,力圖維護合法權益。
縱橫快評:近年來,中國高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因其快速崛起而成為某些國家政策打壓的目標。面對此類不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國企業展現了以法律為武器的積極應對姿態,為更多面臨相似困境的企業樹立了維權的可參考案例。在國際市場上,遵守規則和捍衛正當權益同樣重要。中國企業不僅需要在技術和產品上繼續追求創新,還需強化法律意識,熟練運用國際法律工具,為自己贏得公平的發展空間。盡管全球化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中國企業只要堅持自主創新與合法維權雙管齊下,必將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尊重與合作的機會。
新政策為中國車企出海賦能
2024年2月,商務部聯合九部門發布關于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海外研發合作。這一政策旨在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及供應鏈企業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生態,依法依規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并與國際研究機構和產業集群建立戰略合作,以全面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化水平和競爭力。意見覆蓋七大方面、18條具體措施,著眼于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規范海外市場合規經營、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優化國際物流、強化金融支持、改善貿易環境及增強風險防范能力等關鍵領域。政策不僅強調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規范出口秩序、維護品牌形象,還明確要求通過世貿組織機制保障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球化保駕護航。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機構已在西班牙、印尼及香港設立信息服務中心,為企業對接國際法規、合作標準體系及提供本地化支持奠定了基礎。
縱橫快評: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布局正處關鍵節點。商務部出臺的政策為企業海外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引。在開拓國際市場時,企業需注重與當地的深度融合,善用政策紅利,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提升競爭力。唯有以合規經營為基礎,強化科技研發,中國新能源汽車及供應鏈企業才能在國際舞臺行穩致遠,贏得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