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技術升級與市場適配壓力疊加,正在全面挑戰全球供應鏈韌性……2024年,注定成為動蕩與變革交織的節點,傳統格局面臨沖擊,全球汽車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塑契機。
日產本田攜手,日企三強轉二元
2024年12月23日,本田與日產正式啟動經營合并磋商,目標是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并于同年8月共同退市,轉型為聯合控股公司。同時,三菱汽車計劃參與磋商,進一步推動三方的業務整合。按照規劃,新合并實體的總裁將由本田任命,董事會成員也將以本田主導為主,管理層整合工作由本田負責。
這一新實體計劃合并后,將通過品牌車型平臺的標準化、研發資源的整合、生產流程的優化及運營效率的提升,爭取最大化協同效應。
縱橫快評:面對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的沖擊,本田和日產近年來市場表現持續低迷,經營狀況惡化,市場份額逐步萎縮。兩者的合并可謂2021年FCA與PSA合并為Stellantis集團以來,全球汽車行業最為重大的重組事件。這一合并將重塑日本汽車產業格局,形成以本田為核心的“本田-日產-三菱”集團和以豐田為核心的“豐田-馬自達-斯巴魯-鈴木”陣營,日企三強的傳統格局或將轉變為兩大陣營的雙雄對峙。然而,未來的成功不僅依賴規模化的協同降本,還在于雙方是否能夠加速技術創新和升級。單純依靠合并擴張并不足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唯有掌握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核心技術,才能在全球汽車行業變革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大眾汽車勞資談判達成協議
2024年12月20日,經過近三個月的激烈談判,德國大眾汽車管理層與工會代表最終就削減成本的改革措施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大眾將不會關閉德國工廠,但將對本土業務進行全面重組,包括裁減3.5萬名員工,并削減德國70多萬輛汽車的產能。此外,近4000名大眾管理人員將在2025年至2026年期間放棄約10%的年收入獎金,這一較小幅度的薪酬調整預計將持續至2030年前后。
縱橫快評:此前,大眾汽車的裁員關廠計劃,給本就陷入停滯的德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在傳統燃油汽車生產和出口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同時擁有大批隱形冠軍企業和先進制造業技術。然而,這種傳統優勢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反而成為轉型的阻礙。在數字化、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領域的競爭中,德國傳統制造業顯現出步伐滯后的危機感。此次大眾勞資談判被認為是其歷史上最嚴峻的一次,既是對成本削減的妥協,也是對德國制造業向信息經濟轉型難度的真實寫照。盡管協議每年能為大眾節省巨額成本,但部分生產線的轉移海外無疑將削弱德國的制造業基礎。這一改革凸顯出大眾和德國其他汽車制造商尚未徹底完成“從制造驅動向信息驅動”的范式轉變,這場深層次的挑戰仍需時間和智慧去破解。
歐盟多國呼吁重新審視減排要求,
歐洲減排目標到十字路口
根據歐盟最新發布的2025-2035年碳排放新規,自2025年起,車企旗下乘用車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降至93.6克/公里(WLTP標準),廂式貨車需降至153.9克/公里。到2035年,所有乘用車和廂式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要求降至零。若排放量超標,車企將面臨歐盟的高額罰款,每超出1克排放量將被罰款95歐元,罰款金額還需根據車企的銷量進行調整。
然而,目前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需求受挫,再加上歐洲車企在電動化轉型方面進展緩慢,導致大多數車企面臨達標壓力。意大利、捷克等七國政府已聯合提出,電動汽車銷量下滑使得車企難以實現這些目標,呼吁歐盟重新審視減排要求。大眾、寶馬、雷諾等高管也紛紛敦促歐盟修改排放標準。
縱橫快評:歐洲汽車產業正面臨嚴峻的轉型挑戰。而市場“陣痛”主要來源于車企在巨大的競爭壓力和經濟逆風中,既要應對日益嚴格的減排標準,又要應對電動汽車發展的雙重壓力。這種錯位的局面不僅讓車企感到焦慮,也讓整個歐洲汽車產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降本裁員潮蔓延,
歐洲汽車業面臨盈利困境
2024年,歐洲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深陷盈利危機,新一輪裁員潮迅速蔓延。博世、采埃孚、法雷奧等傳統行業巨頭為應對電動化轉型和高通脹的雙重壓力,競相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到年底累計裁員人數已超5萬。這一波裁員潮的表面原因在于企業轉型與經濟環境的沖擊,但深層次來看,行業格局的劇變更是不可忽視的驅動力。隨著汽車行業邁入電動化、智能化時代,采埃孚、博世等傳統燃油車零部件業務受到沖擊,直接擠壓了其盈利空間。根據歐洲汽車供應商聯合會的統計,超過一半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盈利能力已低于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最低門檻——5%。至于整車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大眾、奧迪、福特在內的多家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內裁員數萬人。
縱橫快評:這一嚴峻現實表明,轉型的挑戰不僅在于技術革新與市場重塑的高額投入,更在于如何在過渡期內保持企業的生存能力。與整車廠面臨的困境類似,零部件供應商在推進電動化戰略時,難以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市場回報以支撐高昂的前期投資。因此,裁員只是現階段無奈的選擇之一,而這波裁員潮或許還遠未結束。在這場轉型浪潮中,傳統零部件巨頭不僅需要適應行業的新秩序,更要找到創新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點。未來的成敗,將取決于它們能否在市場轉型的同時,重新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紅海航道危機攪動全球供應鏈
2024年上半年,紅海航道危機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嚴重沖擊。其中,歐洲汽車行業因對亞洲零部件的高度依賴,成為危機的“重災區”。數據顯示,歐洲汽車行業約70%的零部件需通過紅海運輸,航道受阻直接導致下游裝配廠停工待料,嚴重擾亂了生產節奏。這一危機逐步掣肘歐洲汽車制造業的整體運轉。此外,危機還對跨洋汽車運輸造成了連鎖影響。例如,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從中國出口歐洲時,被迫繞道好望角,運輸成本因此增加約20%。
縱橫快評:更長的航程不僅抬高了成本,還降低了船舶周轉效率,進一步加劇了集裝箱運力的階段性緊張。可以說,此次危機對全球物流鏈條進行全方位的考驗。然而,不論是三年前的芯片供應鏈危機,還是如今的紅海航道阻滯,這些挑戰都在不斷提醒全球車企,傳統供應鏈模式已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而對于中國車企,則需未雨綢繆,積極探索多樣化的運輸路徑,例如通過中歐班列等替代方案,在危機發生時為出口歐洲提供有效保障。唯有構建更加靈活且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全球汽車產業才能更好應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
蘋果公司終止造車計劃
2024年2月28日,蘋果公司宣布終止耗資數十億美元、歷時十年的電動汽車項目“泰坦計劃”,將戰略重心轉向生成式AI。多方觀點認為,蘋果的這一轉型背后,涉及資金、技術資源、政策環境及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面對電動汽車行業日益抬高的技術與成本門檻,蘋果或許認為當前環境難以支撐其長期發展目標。
縱橫快評: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汽車制造已成為一個重資產、高風險領域,需要巨額資金投入覆蓋研發、生產及銷售等多個環節。蘋果在AppleCar的開發過程中,面臨技術挑戰與超預期成本雙重壓力,而市場紅海化的競爭態勢也令盈利預期變得愈加不確定。此外,不同國家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差異巨大。在中國,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成功抓住契機,將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結合,搶占了重要市場先機。不過,終止造車計劃并不意味著蘋果將徹底退出汽車行業。相反,公司可能會將更多精力投入汽車軟件和服務領域,充分發揮其在人工智能、用戶界面設計和生態系統構建方面的領先優勢。通過這一調整,蘋果或許能以另一種方式深度參與未來汽車產業的變革,并以更具創新性的姿態重新定義其在行業中的角色。
唐唯實提前請辭,
凸顯Stellantis整合管理危機
2024年12月1日,Stellantis集團宣布接受CEO唐唯實(CarlosTavares)的辭呈,這一消息在集團深陷多重困局之際格外引人注目。唐唯實的請辭被視為集團內部在扭轉銷售疲軟、穩定股價以及平衡股東利益等關鍵戰略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的直接結果。2024年以來,Stellantis的財務表現持續低迷,第三季度凈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7%,僅為330億歐元;全球綜合交付量同比減少20%,其中歐洲市場下降17%,而北美市場更是暴跌36%。在業績低迷的同時,唐唯實還面臨來自工會和經銷商的多重質疑,這進一步加劇了集團內部的管理難題。
縱橫快評:唐唯實任內,憑借嚴苛的成本控制和品牌整合,曾為Stellantis帶來一段短暫的財務亮點。然而,這種依賴壓縮開支和內部整合的模式,在當下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已顯乏力。技術變革的迅猛推進、新能源與智能化的轉型需求,以及監管要求的日益嚴苛,為集團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全新挑戰。而Stellantis內部復雜的股東利益糾葛和地區市場訴求的不平衡,更讓管理難度陡然增加。唐唯實的辭職無疑標志著Stellantis在內部整合和外部競爭之間的失衡。面對新能源革命和智能化浪潮,集團下一任領導者將如何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并在全球市場尤其是北美和歐洲重新確立其競爭優勢,這將是一場對領導力與戰略眼光的嚴峻考驗。
北伏破產,
映射歐洲自主電池產業受挫
作為歐洲推動電動汽車產業本地化及建立電池自主供應鏈的重要象征,瑞典電池制造商北伏(Northvolt)自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受到歐盟各國政府和汽車行業的重點扶持。無論是大眾、寶馬、奔馳等整車制造商,還是期望突破亞洲電池壟斷的歐洲政府,都對北伏寄予厚望。然而,在技術研發、生產規模及成本控制方面,該公司始終未能與亞洲競爭對手匹敵。產能不足導致市場競爭力受限,銷量疲軟疊加資金鏈斷裂,最終使北伏于2024年11月22日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縱橫快評:北伏的破產揭示了歐洲在推進本地化電池生產與能源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深層挑戰。電池行業是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領域,大規模生產不僅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還需積累豐富的技術經驗和生產管理能力。然而,歐洲在這些關鍵領域的短板,使得類似北伏的企業在競爭中陷入困境。這一案例表明,單靠政策扶持與市場雄心難以填補技術差距,更遑論彌補生產經驗的不足。歐洲若要真正實現能源自主與綠色產業振興,必須從戰略層面重新評估其發展路徑,尋求與全球市場的合作,通過技術引進、資本優化及漸進式擴張實現產業韌性。這不僅是對北伏失敗的反思,更是對歐洲綠色轉型整體戰略的深刻警醒。
日內瓦車展官宣停辦,
車展業態面臨新考驗
2024年5月31日,擁有百年歷史的瑞士日內瓦國際車展(GIMS)宣布停辦。作為曾經新車型成功的“跳板和指南”,日內瓦車展一度盛況空前,曾在2005年第75屆展會時吸引超過74.7萬名參觀者。然而,如今其輝煌已成為歷史。展會組委會表示,“汽車行業內的不確定性以及歐洲主要展會吸引力的下降”是主要原因。伴隨汽車制造商對展會興趣的減弱,加之維持大型車展所需的高昂成本,使得日內瓦車展難以為繼。
縱橫快評:傳統車展的興衰,恰是全球汽車行業深刻變革的縮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和便捷。對于汽車市場而言,各類線上購車平臺的興起,結合線上線下服務的普及,顯著提升了消費者了解和試駕車輛的便利性,傳統車展不再是購車消費者了解品牌和產品的必經之路。此外,車企的宣傳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通過數字化手段,品牌戰略、技術研發和產品規劃能夠直接傳遞給全球用戶,已無需依賴車展這樣的傳統平臺。而在當前市場需求疲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跨國車企為實現盈利目標,更傾向于開展降本增效的策略,這也讓大型國際車展逐漸失去其經濟吸引力和全球影響力。未來的汽車宣傳和營銷方式,或將更深層次地依托數字化技術和個性化體驗,傳統車展模式難再回歸過去的高光時刻。
豐田汽車
收到日本政府首張整改令
2024年7月31日,日本國土交通省依據《道路運輸車輛法》,因“型式指定”認證造假問題對豐田汽車下達整改命令,要求其改善組織體制。這是豐田首次收到此類官方責令整改。此前,豐田7款車型在申請國家“車型認證”相關測試中被發現存在作弊行為,國土交通省隨即下令停止發貨。然而,后續調查顯示,豐田其他車型同樣存在違規操作,包括在碰撞測試中使用與量產車型規格不同的零部件,以及改寫測試數據等行為。此外,國土交通省批評豐田“缺乏自我凈化能力”,對違規行為調查不夠徹底。
縱橫快評:縱觀這一事件,豐田汽車集團的質量和誠信問題已不再局限于旗下子公司,如日野、大發、豐田工業,而是直接擴散至母公司本身。這一丑聞不僅嚴重損害了豐田的品牌聲譽,也使其在聚焦產品創新和增長戰略時疲于應對危機。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豐田全球產量同比下降約5%。同時,2024年豐田在日本市場并未推出全新或大改款車型,而此前,每年推出5至10款新車型幾乎是常態。此次整改令,標志著豐田在全球市場的危機管理迎來重大考驗。在嚴苛的監管環境和日益敏感的消費者輿論壓力下,如何迅速修復品牌形象,并以更高標準推進產品質量和合規性,將決定豐田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