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過去上汽大眾引進大眾汽車的技術和產品,如今從技術引進轉變為技術共創。雙方股東將進一步深化資源共享與創新合作,加速電動化轉型,為其發展注入新動力。
相對于總體合資車企的發展,德系企業的發展極具韌性,在德系從上世紀90年代的70%合資份額下降到2005年的24%份額后,德系車企份額逐步崛起,2019年回升到40%,2024年進一步上升到42%。尤其是上汽大眾的新能源車在合資企業中表現優秀。2024年上汽大眾的合資新能源份額為25%,相對其他合資企業的表現優秀。
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延長合資協議,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這標志著合資車企進入合作新時代,上汽大眾有望再續輝煌。過去上汽大眾主要是引進大眾汽車的技術和產品,如今從技術引進轉變為技術共創。雙方股東將進一步深化資源共享與創新合作,共同打造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加速電動化轉型,為世界新能源車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桑塔納共同體推動汽車零部件體系升級
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德合資企業,由上汽集團和大眾汽車集團合資經營。公司于1984年10月簽約,是國內歷史悠久的汽車合資企業之一。公司總部位于上海安亭,對中國汽車零部件體系建設意義重大。1988年成立的“上海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共同體”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推動作用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技術革新與進步。
引進先進技術。通過桑塔納共同體,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德國大眾先進的零部件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例如,在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制造技術上,德國大眾的技術支持和指導,幫助中國企業突破了傳統技術的瓶頸,實現了技術水平的飛躍。
攻克技術難題。為了實現桑塔納零部件的國產化,國內企業在共同體的組織和協調下,集中力量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比如,當時國內在汽車模具制造、高精度零部件加工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通過各方合作與努力,成功研發出了符合要求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二是產業體系完善。
構建完整產業鏈。桑塔納共同體帶動了上下游眾多零部件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到整車裝配的完整產業鏈。以汽車內飾件為例,延鋒公司作為共同體中的一員,以桑塔納國產化為契機,陸續開發了100多個引進車型的內飾產品,不僅滿足了桑塔納的國產化需求,還為其它車型提供了配套支持,促進了汽車內飾件行業的發展。
培育優質企業集群。共同體中的400多家高質量零部件企業,經過與上汽大眾的合作,在技術水平、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了中國汽車零部件體系的核心力量。這些企業在各自的領域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提升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是質量標準提升。
引入國際標準。上汽大眾為了保證桑塔納的質量,牽頭引進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6.3等質量標準和流程制度,并對配套廠進行培訓和考核,這使得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始接觸和遵循國際先進的質量標準,推動了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高了零部件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
建立質量意識。在桑塔納共同體的合作過程中,質量意識深入人心。零部件企業深刻認識到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只有生產出高質量的零部件,才能滿足整車的要求,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質量意識的樹立,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合資車企的發展推動行業進步
相對于總體合資車企的發展,德系企業的發展極具韌性。在德系2005年份額下降到24%后,德系車企份額逐步崛起,2019年回升到40%,2024年進一步上升到42%。
合資車企的發展以德系的上汽大眾等推動人才培養與建設。技術培訓與指導:德國大眾派遣了大量的技術專家和工程師到中國,為零部件企業的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通過這種方式,中國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能夠學習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操作技能,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質。
上汽大眾發展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跨行業合作:桑塔納共同體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產學研結合的組織,它打破了行業之間的壁壘,促進了汽車零部件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之間的合作。例如,高校和科研機構為零部件企業提供了技術研發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推動上汽集團的產業體系建設。通過上汽大眾轎車產品的協調和組織,汽車零部件企業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了產業協同發展。上汽集團的零部件企業在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配套過程中,企業之間能夠相互協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整個產業的抗風險能力,也為長三角的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合資續簽引領中國產品技術走向世界
上汽大眾的新能源車在合資企業中表現優秀。2024年上汽大眾的合資新能源份額為25%,相對其他合資企業的表現優秀。2024年11月26日,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延長合資協議,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這一舉措對新能源發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推動作用。
2025年起,上汽大眾將推出全新的純電車型、增程版車型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進一步擴大其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2026年起,基于全新CMP平臺開發的兩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在中國市場推出,后續還會有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陸續加入上汽大眾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陣容,實現產品陣容在純電、插混與增混三大技術路線的全覆蓋,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選擇。
到2030年,上汽大眾計劃推出18款全新車型,其中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這些車型將在智能化與新能源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滿足中國市場對新能源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
資金與技術支持。大眾汽車集團及上汽集團將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域注入更多研發資源,包括固態電池、高階智駕、智能底盤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為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突破提供有力保障,使上汽大眾能夠打造具備更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技術共創共享。雙方的合作模式從最初的技術引進轉變為技術共創,充分融合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
本地化研發創新。上汽大眾秉持“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深入融入中國產業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本地創新能力,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和消費者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提高產品的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
鞏固合資純電領先地位。上汽大眾以ID.家族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憑借出色的品質與智能化創新,穩居合資品牌純電頭牌,其中大單品ID.3持續旺銷,其自2021年底上市以來,累計銷量已正式突破20萬輛。合資合同續簽后,隨著新能源車型不斷豐富和技術持續升級,上汽大眾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合資純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增強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影響力。
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通過推出多樣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上汽大眾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包括對續航里程、車輛性能、智能配置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提升市場份額,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發展,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