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咬字和吐字作為聲樂演唱的基本技巧,對于準確表達歌曲內容、塑造鮮明形象、提升藝術感染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民歌作為一種新興的聲樂樣式,同樣十分講究咬字吐字,但與傳統民歌和美聲唱法相比又有其獨特之處。本文在分析咬字吐字重要性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現代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創新表現,如根據歌曲風格和情感變化靈活處理、糅合方言土語以增添地方特色、借助身體語言輔助表現等,并結合當代優秀民歌作品和演唱實踐進行了具體闡述,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現代民歌;咬字吐字;創新;演唱實踐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1-0008-03
咬字吐字是聲樂演唱的基礎,對于歌曲內容表達、形象塑造、情感渲染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咬字吐字的概念由中國傳統戲曲最早提出,后被聲樂理論所借鑒吸收。所謂咬字,即在演唱時準確地發出每個字的聲母,做到字頭清晰、有力;而吐字則強調字腹和字尾的吐露,使韻母飽滿圓潤、悠揚流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進入現當代,現代民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聲樂樣式脫穎而出。它吸收借鑒了中外多種音樂元素,更加貼近時代生活,追求自然質樸、形神兼備的審美意趣。與傳統民歌和美聲唱法相比,現代民歌在咬字吐字方面既有傳承,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趨勢。一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和規范要求并未松懈;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更為多元的表現需求,現代民歌演唱對咬字吐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行了諸多創新探索。
一、咬字吐字對現代民歌演唱的重要意義
(一)準確表達歌詞內容的需要
歌詞是聲樂作品的靈魂,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咬字吐字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作為載體的歌詞的清晰度和準確性,阻礙聽眾對歌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反之,字正腔圓的咬字吐字猶如一桿秤,不僅能客觀地傳遞詞句本意,還能把握細微的感情變化,引導聽眾領會歌詞深意[1]。以中國著名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例,歌詞多為雙音節和三音節詞,字頭清晰、吐字圓潤,加之曲調優美動聽,使人如見青山綠水,戀戀故土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見,精準的咬字吐字是準確表達現代民歌歌詞內容的基本保證。
(二)塑造豐滿生動形象的需要
現代民歌多取材于現實生活,通過典型環境和個性化的人物刻畫,反映時代風貌,抒發真摯情感。要把歌中的人物和意境表現得豐滿生動,除了對聲音的把握,咬字吐字也至關重要。運用咬字時的輕重緩急、吐字時的抑揚頓挫,可以勾勒人物的性格特點、渲染環境氛圍,從而使形象更加飽滿立體。以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簍》為例,這首歌描繪了一位背著小背簍的心地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宋祖英在演唱時咬字清晰、吐字圓潤,通過字與字之間的輕重緩急變化,生動地刻畫了主人公樸實、樂觀、充滿正能量的性格特點。她豐富的情感表現,也讓聽眾仿佛看到了歌中婦女的笑容和淚水,感受到苦中作樂、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塑造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藝術形象。若演唱時咬字含混、表現平淡,就很難演繹出這首歌的味道和韻味,人物形象也會缺乏生命力。
(三)提升藝術感染力的需要
優秀的聲樂作品不只是好聽的歌喉,更要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現代民歌由于題材廣泛、表現手法靈活,對演唱者的感染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咬字吐字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在渲染氛圍、引發情感體驗方面有著獨特作用。例如在抒情歌曲中,咬字吐字圓潤柔和可以烘托溫馨氣氛;在激昂的進行曲中,咬字吐字鏗鏘有力則能凸顯昂揚斗志。再如同一首歌在不同唱段,可通過咬字吐字的細微差異表現情感起伏變化,引領聽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之美。可見,現代民歌要打動人心,藝術感染力必不可少,而要提升感染力,除了聲音技巧,咬字吐字的把握極為關鍵[2]。
二、現代民歌演唱咬字吐字的創新表現
(一)根據歌曲風格和情感變化靈活處理
現代民歌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對演唱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抒情細膩,有的熱情奔放,有的古樸優雅,有的激昂振奮。面對這些差異,咬字吐字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根據歌曲風格和情感基調進行靈活處理和變化[3]。如在抒情類歌曲中,咬字吐字要圓潤流暢,給人以溫柔舒緩之感,傳遞綿綿深情。以劉歡演唱的《彎彎的月亮》為例,歌詞通俗淺白卻極富詩意,“彎彎的月亮,彎彎的眉毛,彎彎地照進我的窗口”將月光的柔美與戀人的思念聯系起來。劉歡在演唱時咬字吐字十分準確,字正腔圓,柔中帶剛,既展現了詞句的音韻美,又充分表達了相思的纏綿悱惻。而在昂揚的進行曲中,如《走進新時代》《唱支山歌給黨聽》,咬字吐字則要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以彰顯澎湃的熱情和斗志。演唱時,字的起落和頓挫都較為明顯,營造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氣勢。此外,在同一首歌曲演唱中,由于情感的起伏變化,咬字吐字也要跟隨其作出調整。如宋祖英演唱的《難忘今宵》前半段在回憶往昔時,咬字綿柔、吐字悠揚,抒發了對往事的緬懷;而后半段歌頌新生活時,咬字明快、吐字有力,飽含了對未來的憧憬。情感越真摯,咬字吐字的變化就越準確,表現力也就越強。可見,根據歌曲風格和情感變化靈活處理咬字吐字,能使演唱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二)糅合方言土語以增添地方特色
現代民歌雖是時代的產物,但許多作品的題材和曲調仍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為了凸顯地方特色,增強表現力,不少演唱者在咬字吐字時糅合了方言土語,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4]。以陜北民歌為例,其曲調粗獷豪放,歌詞多用陜北方言,咬字帶有明顯的晉語腔調。尤其是平翹舌音的不同成為陜北民歌咬字的一大特點。如“窯洞”一詞,普通話念作“yáo dòng”,而陜北方言發音為“yáo tòng”;再如“出門”念作“chū mén”,陜北方言卻讀為“chuō mēi”。如果用普通話演唱這類民歌,雖然字正腔圓,但總覺得少了幾分韻味。而一旦融入方言腔調,則更具韻味。如賀東久演唱的《陜北民歌》,粗獷的嗓音配合方言咬字,蒼涼遼闊之感躍然而出,瞬間將人帶入陜北高原的自然風貌之中。又如四川民歌,其曲調多明快歡悅,咬字時匯集了川劇、燈戲等地方曲藝的韻味,吐字時常用川渝方言,俏皮幽默、妙趣橫生。例如《康定情歌》中的“跑馬溜(liù)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用舌尖顫音和拖腔表現馬蹄的踢踏和心中的雀躍;再如《嘉陵江上》的“嘉陵江上翻起波浪咯”,“咯”字用四川方言發音,表現了歌者的天真活潑。這些帶有方言特色的咬字吐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巴蜀文化的韻味。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民歌演唱中融入方言土語要把握分寸。并非所有歌曲、唱段都適合用方言演繹,過猶不及。通常在反映某一地域風情的歌曲中,適當選用方言咬字吐字,既能豐富聲樂表現手段,又能彰顯民族特色。而對于反映時代精神的現代民歌,則以普通話為主,必要時點綴一些通俗易懂的方言,以免喧賓奪主。
(三)借助身體語言輔助表現
聲樂藝術除了歌唱,身體語言也是重要的表現手段。打手勢、作表情、移步換形,都能幫助歌者渲染情緒。在現代民歌演唱中,身體語言的恰當運用能很好地輔助咬字吐字,使內容表達更加生動傳神[5]。以維吾爾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為例,歌詞用夸張、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少女羞澀、小伙子求愛的場景。演唱時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圓,還可適當加入身體語言。如女聲部咬“羞答答”時做雙手捂臉、躲閃的動作,男聲部咬“我就走啦”時故作瀟灑地甩手,都能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再如廣為傳唱的《北京的金山上》,歌詞通過京味兒十足的口語化表達,抒發了人民群眾對首都、對新生活的熱愛之情。尤其是高潮部分“那里有我整整的一片心上”,配合手指胸口、目視前方的手勢,一股火熱深沉的愛國之情躍然而出。這些身體語言的運用,都是對歌詞和人物情感的形象外化,是對咬字吐字的生動詮釋。當然,在現代民歌演唱中運用身體語言也要把握分寸,避免喧賓奪主、過猶不及。身體動作要與歌詞語義相得益彰,與咬字吐字的節奏相協調。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應含蓄委婉、彰顯韻味。只有身體語言和咬字吐字渾然一體、相互映襯,才能真正達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之效。
三、提升現代民歌演唱咬字吐字的策略
(一)加強基本功訓練
咬字吐字雖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但必須打好基礎。首先要掌握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做到認讀準確、發音標準,杜絕因方言影響導致的字音不準。還要加強唇齒舌訓練,尤其是舌尖顫音、舌面前后音的練習,做到口形準確、吐字清晰。同時注重氣息支持,用腹式呼吸打好地基,使咬字吐字有力度和彈性。一些字正腔圓的兒歌、繞口令,是咬字吐字的理想練習材料。其次,要掌握一定的聲樂基礎理論。了解聲帶發聲、共鳴運用等原理對找對咬字吐字方法很有幫助。如元音的發音部位、雙唇音和齒音的區別、鼻音的運用等,都應系統學習。對于常見的咬字吐字毛病,如“喉咬”“嘴咬”“含糊不清”等也要有所認識,防患于未然。平日多聽名家示范,揣摩其咬字吐字技巧、如何字清而不突兀、韻母素凈而有味,也能熏陶藝術修養。
(二)注重方法指導和實踐磨煉
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是一門精深的藝術,既要符合基本規范,又要體現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這就需要演唱者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并在大量的練習中不斷提高。首先,青年演唱者要虛心向有經驗的聲樂教師學習,請他們診斷自己在咬字吐字方面存在的問題,如字音不準、吐字含糊等,并對癥下藥加以糾正。教師還可以傳授一些實用的技巧,如換氣時借助輔音快速咬字,在字與字的連接處適當頓音,增強語言的節奏感等。掌握了這些方法,演唱者就能做到聲情并茂、收放自如。當然,光有理論指導還不夠,還要在實踐中反復磨煉,舉一反三。要多演唱不同風格和地域的民歌作品,在實踐中領悟咬字吐字的精髓。如陜北信天游常采用方言土語,歌詞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演唱時要用陜北話咬字,吐字渾厚有力,才能表現出高亢雄渾的風格。又如潮汕民謠《補鍋》婉轉細膩、字正腔圓,演唱時要咬字輕柔、吐字圓潤,才能刻畫出南國女子的溫婉柔美。這些豐富多樣的民歌遺產,是練就一口好字功的“寶庫”。此外,欣賞優秀民歌演員的演出也大有裨益。當代民歌名家如王洛賓、宋祖英等,無不是咬字吐字的行家里手。看他們的現場演出,仔細揣摩咬字的輕重緩急、吐字的抑揚頓挫,必有許多收獲。若能請他們面授機宜,點評自己的咬字吐字,則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平時還要多看一些民歌演唱的教學視頻,學習前輩的經驗,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三)加強文化修養和生活積累
咬字吐字作為聲樂語言的載體,要傳神達意,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演唱者加強人文積累,提升文化修養,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古今詩詞歌賦,感悟語言的豐富性和聲律美;研讀方言典籍,揣摩漢語的博大精深;走進名山大川,體驗自然風光,增添藝術感悟。如此,演唱時才能準確傳達歌詞意境,神形兼備,咬字吐字才會倍感風趣、引人入勝。此外,對于歌詞所反映的生活,演唱者也要有切身地體驗和感受。才能讓咬字吐字更加鮮活生動。如想演唱農村題材的民歌,不妨走進田間地頭,感受勞動人民的質樸與豪邁;想表現愛情婚戀民歌,不妨體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心感悟生活,才能讓咬字吐字飽含生命力,引發聽眾共鳴。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積累越豐富,咬字吐字的表現力就越強。例如,在歌曲《鄂爾多斯我可愛的家鄉》中,烏蘭圖雅將“郝倫”(意為“遠方”)一詞咬得低沉悠長,飽含思鄉之情;“布日格德”(意為“小雨”)一詞咬得輕盈柔美,勾勒出草原的旖旎風光。字里行間,既有家鄉的萬般風物,也有游子的殷殷深情,令聽眾如臨其境、潸然淚下。
(四)勇于創新突破,走出自己的風格
民歌是一個寶藏,博大精深。現代民歌演唱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體現時代精神。咬字吐字作為重要載體,既要講究傳承,又要勇于創新。可結合時代發展,融入新詞新義,用鮮活的語言詮釋人民心聲。也可吸收流行唱法、通俗唱腔等時尚元素,使咬字吐字更加靈活多樣,貼近大眾。創新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堅持從實踐中探索,敢于標新立異。當代杰出的民族音樂人之一騰格爾,以其獨特的嗓音和唱法聞名。他在傳承蒙古族長調民歌的基礎上,大膽吸收流行音樂、搖滾樂的時尚元素,形成了鮮明個性化的演唱風格。
在咬字吐字方面,騰格爾勇于突破,別具一格。他常常通過夸張的氣聲、泛音唱腔來咬字,營造粗獷豪邁的草原氛圍。如在演唱《天堂》時,他將“啊”字用氣泡音反復吟唱,再經泛音嗓咬字,形成遼闊蒼涼之感,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創新的咬字方式生動表現了歌中馳騁草原、追尋自由的意境。
此外,騰格爾還善于用半聲、顫音等現代唱法來吐字,既豐富了音樂表現力,又讓傳統民歌煥發時尚魅力。如在《蒙古人》一曲中,“蒙古”二字被他念成半聲下行的“蒙——嗯——口——誒——”,飽含著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而“草原”一詞則用獨特的喉音顫抖著吐出,讓人仿佛看到了風中搖曳的草野。正是在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騰格爾走出了咬字吐字的獨特之路。他的演唱融匯了豐富的聲樂技巧和個人情感,形成了魅力四射的演唱風格,彰顯了民歌咬字吐字的無限可能。這啟示我們要勇于突破,用創新精神詮釋好民歌藝術,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
結" "語
綜上所述,咬字吐字是現代民歌演唱的根本,只有念好“字”,唱好“腔”,才能成其為歌、動人心魄。一方面,演唱者要夯實基本功,注重聲樂理論的學習和實踐指導,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另一方面,要勇于創新求變,根據內容情感靈活處理,融入時代元素,展現別具一格的風采。同時還要注重文化修養和生活積累,用豐富的閱歷滋養咬字吐字,使之耐人尋味、引發共鳴。作為時代的聲音,現代民歌肩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主旋律的重任。而作為靈魂的咬字吐字,既要講究技術,更要富于創造,成為民歌創新發展的重要推手。讓我們攜手砥礪,在傳承基礎上創新,使現代民歌插上騰飛的翅膀,傳遍大江南北,唱響新時代主旋律。
參考文獻:
[1] 張文麗.淺談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J].大眾文藝,2013(22):140.
[2] 杜鵑.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詞”[J].黃河之聲,2008(17):44-45.
[3] 安麗.淺談民歌演唱技法[J].文教資料,2007(14):128-131.
[4] 張培訓.豫劇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大觀(論壇),2023(08):108-110.
[5] 李明瑤.黃虹演唱云南漢族民歌的潤腔特色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