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又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進行塑型制作的民間藝術。清末以來,陳設類面塑藝術日趨成熟,菏澤、北京、上海等地形成了面人李、面人湯、面人郎、面人趙等幾大面塑藝術流派。泰山石家面塑始于清末,主要流傳于泰安地區,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和其他傳統面塑一樣,泰山石家面塑以壓、捻、揉、搓等基本技法結合簡單工具進行塑造,具有古樸自然、大膽夸張、拙中見秀的特點。石洪令作為泰山石家面塑第七代傳承人,用半生的面塑手藝融入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讓傳統工藝走出了創新發展的道路。
石洪令的面塑作品色彩鮮明亮麗,線條流暢優美,造型逼真細膩,人物個性鮮明,融合了藝術的精致高雅與民俗的率真輕快,包含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個人風格。作為新派面塑藝人,石洪令不拘泥于傳統樣式手法,不斷探索學習,創作出許多具有時代氣息的面塑藝術佳作。

她的面塑仕女人物,每一件作品都設定了一個場景,從而突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氣質,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古典仕女或手引紈扇,或拈花輕嗅,或展卷沉思,配以假山湖石、文房幾案、梅蘭花草,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特定的靈魂和性格。人物塑造首重開臉,仕女形象的嬌羞柔媚最難把握,石洪令手中的女性面容或凝神靜慮、或展顏微笑,無不恬靜自然,透著東方女性特有的優雅含蓄之美。這種獨到的韻味,正是她長期學習、不斷精研的結果。尤其是經過改良的面塑原料,不僅輕薄通透近于膚質,而且堅韌綿柔可塑性強,最終在匠人的巧手下形成了色彩明麗清雅、質感細膩通透的動人形象,飽含詩情畫意。
多年來,石洪令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還走進校園傳授面塑技藝,走進社區舉辦非遺傳承公益活動。她主持創設的“小巧手面塑”課程體系成為山東省面塑教學范本,自2000年以來已面授學員30萬人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面塑傳承人和教師。2011年至今,石洪令連續十余年參與組織舉辦泰山石敢當文化節,其間組織舉辦的六屆泰山泥面塑大賽,成為弘揚泰山文化的泥面塑交流賽事平臺,影響力越來越大。

此外,石洪令還將泰山面塑傳播到了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為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獻出一份力。近年來,石洪令創建的泰安市泰山面塑文化藝術研究院被評為山東省級非遺工坊、泰安市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泰安市中小學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等。我們相信,面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必將在石洪令這一代“守藝人”手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編輯/魏偉

石洪令,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石家面塑代表性傳承人,泰安市泰山面塑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泰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站長,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客座副教授,泰山科技學院校外項目導師。
ShiHongling,representativeinheritorofShandongprovinci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aishanShifamilydoughfigurine,directoroftheTai’anTaishanResearchInstituteforDoughFigurineCultureandArt,presidentoftheTaishanDistrictFolkLiteratureandArtSociety,headoftheTai’anWorkstati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earchandTrainingBase,ShandongUniversityofArts,visitingassociateprofessoratTaishanPolytechnic,andsupervisoroftheoff-campusprojectofTaishanCol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