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簡而言之,是指肱骨頭從關節盂中滑脫,致使關節脫離了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這種情況一般會在以下幾種情形下發生:
外力撞擊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或是突然遭受外力的撞擊。當外力足夠強大,足以使肱骨頭從關節盂中滑出時,就會發生肩關節脫位。
運動損傷一些劇烈運動,如籃球、排球、網球等,以及某些健身動作,如過頂位、向后投擲等,都可能導致肩關節脫位。這是因為這些動作會使肩關節的活動范圍超過其承受范圍,從而引發脫位。
解剖結構異常部分人群的肩關節解剖結構可能存在異常,如關節盂較淺、肱骨頭較大等,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肩關節脫位的風險。
年齡因素年輕人由于關節囊和韌帶較為松弛,更容易發生肩關節脫位。而老年人則可能因骨質疏松、肌肉力量下降等因素,導致肩關節脫位的風險增加。
肩關節脫位后,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疼痛脫位瞬間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疼痛,疼痛通常位于肩部,并可能放射到頸部和手臂。
方肩畸形肩關節脫位后,患者肩部會呈現方形外觀,即所謂的“方肩畸形”。這是由于肱骨頭從關節盂中滑出后,肩部肌肉和韌帶失去支撐所致。
活動受限脫位后,患者肩部活動會受到明顯限制,如無法抬起手臂、無法旋轉肩部等。
麻木和無力如果脫位導致神經受損,患者還可能出現手臂麻木和無力等癥狀。
引發并發癥如盂唇損傷、肩袖損傷等。這些并發癥會進一步影響肩關節的功能和穩定性,增加治療難度。
當出現肩關節脫位時,患者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治療。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手法復位對于大多數肩關節脫位患者,醫生可以通過手法復位將肱骨頭重新放回關節盂中。手法復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二次損傷和并發癥的發生。
Hippocratic復位法(希波克拉底法/拔伸足蹬法)醫生將足部抵在患側腋窩,雙手對患者進行縱向牽引的同時交替內外旋轉肱骨頭。雖然這種方法歷史悠久,但因其易導致臂叢神經牽拉損傷,現已較少使用。
牽引-對抗牽引復位法(牽拉回旋法)通過縱向的牽引使患者肱骨頭的卡壓得到有效的解除。這種方法相對安全,適用于大多數肩關節脫位患者。
椅子復位法患者側坐于椅子上,患肢繞過椅背。醫生旋后位握持前臂,病人同時慢慢站起。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復位成功率較高。
Kocher復位法患者保持坐位或仰臥位,醫生握持患肢且使患肘屈曲90度。往外伸展患肢,且往外旋轉肩關節大約70~80度,直至感覺到明顯的阻力為止。這種方法適用于部分特殊類型的肩關節脫位。
Stimson復位方法患者俯臥于擔架上,患肢懸于床邊,捆綁一定重量的物體給予牽引。這種方法通過重力作用使肩關節復位,適用于一些難以手法復位的患者。
Milch復位法原理在于重復損傷過程。醫生站在肩關節發生脫位的一側,把手放在發生脫位的肩部的上方,使用拇指使患者的肱骨頭保持穩定的狀態,往外伸展患肢,當完全往外伸展患肢后,慢慢地給予縱向的牽引,再使用拇指把患者的肱骨頭往關節盂部位推擠。
外旋復位法患者坐在可以旋轉的凳子上,患肢握持固定的物體。患者身體旋轉,帶動患肢肩關節被動外旋直至復位。
Spaso復位法患者仰臥位,醫生站在患肢同側,握持患肢將肩關節前屈90度。先進行輕柔的縱向牽引,然后輕度外旋。
Eskmo復位方法患者側臥位,術者握持患肢垂直牽引,將對側肩關節拖離地面幾厘米。
肩胛骨復位方法使肩胛骨內旋和向內移位?;颊吒┡P位,像Stimson方法一樣將患肢懸掛在擔架旁邊。給予患肢輕柔的縱向牽引,同時術者使用拇指穩定肩胛骨上緣,并用其余手指將肩胛下角向內推。
藥物治療復位后,患者通常需要服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藥、肌松藥等藥物來緩解疼痛和肌肉緊張。同時,還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藥物,如貼膏、噴霧等,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炎癥消退。
固定與制動復位成功后,患肢需要制動3~4周,以避免再次脫位和加重損傷。制動期間,患者可以使用吊帶、三角巾等工具來固定患肢。
康復鍛煉制動期間和制動后,患者需要進行系統的康復鍛煉,以恢復肩關節的功能和穩定性。康復鍛煉包括肩部肌肉力量訓練、關節靈活性訓練等。
手術治療對于部分嚴重脫位或合并有其他損傷的患者,如盂唇撕裂、肩袖損傷等,可能需要通過手術來修復損傷并重建肩關節的穩定性。手術方法包括關節鏡手術、開放手術等。
肩關節初次脫位治療不當易致習慣性脫位,影響生活,故預防至關重要。以下措施可有效預防:
避免自行復位千萬不要嘗試自行復位肩關節脫位。自行復位不僅可能導致二次損傷,還可能使肩關節更加不穩定,增加再次脫位的風險。
及時就醫在出現肩關節脫位時,患者應盡快就醫,接受專業的檢查和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復位方法和后續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相結合對于輕癥的患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療方式,如手法復位、藥物治療、固定與制動等。但對于已經合并有韌帶和肌腱損傷的患者,需要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手術或者其他治療。手術治療可以修復損傷并重建肩關節的穩定性,降低再次脫位的風險。
科學健身量力而行是健身的基本原則。在進行健身鍛煉時,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和強度。避免進行過于劇烈或超出自己承受范圍的運動,以減少肩關節脫位的風險。
注意年齡因素年齡越小的患者,其肩關節脫位后越容易復發。因此,年輕的肩關節脫位患者應及早求助于骨科醫師進行系統正規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護肩關節,避免受到外力撞擊或過度使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預防措施,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保護肩關節:
避免受涼肩膀喜溫怕寒,肩關節更是如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肩關節的保暖,避免受涼。不要貪涼讓空調或風扇直吹肩關節,以免誘發肩關節疾病。睡眠時肩部蓋好被子或者穿戴一個可以保暖的護肩。還可以在臨睡前用熱水袋熱敷肩關節來促進血液循環,或者選用40℃的熱水洗澡來放松緊張的肌肉。
不要久坐長期低頭聳肩的伏案工作者容易使頸肩部肌肉的負擔增大,導致肩關節周圍肌肉群的勞損。因此,在工作大約1個小時后,應站起來進行大約5~15分鐘的康復運動,自我牽伸肩關節,舒展腰肢,轉動頭頸等。這些簡單的動作可以有效緩解肩頸部的疲勞和緊張感。
別提重物避免提太重的東西、拉太重的行李箱、搬太重的物品、單肩背過重的包等。這些動作都容易使肩關節受到過大的壓力,從而發生撕裂并誘發肩部炎癥。在提重物時,要盡量使用雙手分擔重量,避免單側負擔過重。
適當牽伸長時間不活動會導致肩關節的柔韌性大幅度降低,并容易出現肩關節粘連及僵硬。因此,要養成每天牽伸肩關節的習慣。牽伸鍛煉時動作要緩慢而有力,每天進行3~4次,每次做幾個動作即可。適當牽伸有助于保持肩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預防肩關節疾病的發生。
保持良好的心態情緒起伏較大或長期患病的人往往因為對疼痛過于敏感而不愿進行康復訓練,導致恢復緩慢。因此,要調整好心態,盡量保持心情舒暢平和。良好的心態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風險。
不要突然用力在進行涉及肩關節的運動或活動時,要注意避免突然用力或過度使用肩關節。特別是在進行大幅度動作時,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提高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增加肌肉及肌腱的彈性,使關節在活動時保持流暢性。這樣可以降低肩關節脫位的風險。
加強營養身體營養補充也很重要,良好的營養狀況有助于維持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從而降低肩關節脫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