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世紀60年代,西方計算機技術成熟以后,迅速被應用到文字處理領域。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國內曾引進英國蒙納公司的技術和設備,但中文照排面臨輸入輸出難題,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因為不懂中文、不了解中文排版特點和要求,難以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王選帶領漢字信息化創新團隊走上自主研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道路,與英國蒙納公司開展了艱巨的研發競爭,在這一競爭過程中形成了有歷史意義的多個漢字激光照排代表性版本。而第一本漢字激光照排本,因研發團隊、排版系統和排版內容的不同,有報紙樣張、樣書、出版物等之辨。
關鍵詞:漢字;激光照排;研發競爭;版本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136(2025)01-0011-05
The Distinc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Edition composing by Laser Typesetting
ZHANG Pu
Abstract:In the 1960s, after the maturity of Western computer technology, it quickly spread to the field of word processing.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China introdu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rom Monotype Imaging Inc.However, Chinese typesetting still faced input and output problems, British engineers were unabl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due to their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typesetting.Therefore, Wang Xuan led the Chinese character informatization innovation team to embark on the path of independently developing Chinese character laser typesetting systems, and engaged in arduous Ramp;D competition with Monotype Imaging Inc.In this competition process, multiple representative versions with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ere formed.The first Chinese character laser typesetting edition, due to differences in Ramp;D team, typesetting system and typesetting content, has distinctions between newspaper samples, sample books, publications, etc.
Keywords:Chinese character;laser typesetting;Ramp;D competition;version
0 引言
中華文明傳承發展有幾次大的技術跨越,雕版印刷術的發明開啟了書籍時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進一步加快了知識的普及,激光照排技術的發明打開了計算機處理漢字信息的大門,使中國的排版印刷行業告別了“鉛”與“火”,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早在1981年,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王選帶領團隊,通過自主創新發明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并且迅速使其商業化,牢牢占據了國內出版印刷市場主要份額,成為我國科技史的典范。
在這個進程中,一批留存至今的實物版本,見證了自主創新的艱難歷程。時隔40多年,一些媒體認為,《伍豪之劍》是我國第一本漢字激光照排圖書[1]。但在一些更為嚴謹的場合,比如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展覽中表述為“中國人用自主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統排印出的第一本實驗樣書——《伍豪之劍》”[2],強調的是“自主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統”。到底哪種表述更為科學,前人鮮有研究。筆者試圖回顧歷史,通過尋找早期漢字激光照排的不同版本予以論證,從中界定第一本漢字激光照排本。
1 漢字輸入難題的破解
20世紀60年代,西方計算機技術成熟以后,迅速被推廣到文字處理領域,拼音文字由于其字母數量少、構成方式簡單,在信息化方面有顯著優勢。相較而言,以漢字為代表的亞洲文字普遍面臨輸入、顯示、編輯、輸出難題。尤其是漢字數量眾多,常用漢字3000多個,加上各類異體字、生僻字總量預計在9萬字以上,按西方處理方式,數字化漢字字模存儲需要非常龐大的空間,20世紀70年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硬件都無法辦到。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便開始進行漢字信息處理研究,1971年更是啟動了大型研究計劃,但進展不順。由此,一些人開始悲觀地認為漢字難以進入信息化時代,主張全面拼音化[3]。
1974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機械工業部策動第一機械工業部(后改名機械工業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局聯名向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于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計劃予以立項的請示報告。1974年9月,國家計劃委員會發文批復,同意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列入1975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并決定由第四機械工業部負責召集成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以下簡稱:“748工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748工程”的三個子項目為:①漢字精密照排系統;②漢字信息檢索系統;③漢字新聞通信系統。
王選敏銳地意識到必須突破漢字字模信息的壓縮存儲難題,“一旦選擇了數字存儲的方案,漢字字形信息量太大,馬上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國外流行的黑白段描述方案壓縮率低,日本京都大學的字根組合方案壓縮率高但質量不好”,提出“逐段形成點陣、逐段緩沖、四路平行輸出”等方案,跳過國際上第二、三代照排機的技術路線,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并獲得了初步成功[4] 140-141。正當王選的“原理性樣機”研制工作進行到關鍵時刻,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了,“748工程”立即受到了“引進風”和“出國潮”的“內外夾擊”。
最先試圖打開中國市場的是英國蒙納公司。蒙納公司最先發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1976年就已投產,技術成熟,后來該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樂秀章合作研發中文激光照排機。國家有關單位了解后,很快敲定了該公司1979年到北京、上海兩地舉辦中文激光照排機展覽。毫無疑問,展覽取得了成功,但國內觀眾對展品的反應,見仁見智,從充分肯定到全盤否定的都有。蒙納公司的中文激光照排機主要問題有:排版功能尚不完善,還不能排中文科技書;磁盤儲存量(80兆字節)不足,不能滿足漢字字庫的要求;工藝流程不理想,校樣須從主機輸出,排成一本書要反復照排多次,降低了主機的工效;膠片和相紙都要用進口的,費用太高;鍵盤不太好,輸入一個字要打幾下,速度太慢,而且很費腦力,操作人員希望改用大鍵盤。1980年8月,蒙納公司與北京新華印刷廠、中國印刷技術機械進出口總公司達成協議,售出整套展覽設備,此外還與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達成留購協議。英國蒙納公司展出的兩套激光照排系統留購后,1980年9月5日,中國印刷公司向國家出版局提出計劃,擬以該設備和中國印刷科研所、北京新華印刷廠有關技術人員為基礎,籌建新華照排實驗中心。國家出版局批準了該計劃,標志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我國印刷實踐[5]。
面對國外巨頭的競爭,王選分析后發現,蒙納公司硬件確實先進可靠,但設計理念沒有自己的先進,距離真正實用還有很大差距。王益也認為,蒙納公司雖然是國際著名的制造排版機械的老字號,生產的電子激光照排系統用于西文排版早已是成熟的產品,但中文照排面臨漢字字庫、中文排版校改軟件和漢字輸入鍵盤等三大問題,對于不懂中文、不了解中文排版特點和要求的英國工程技術人員而言,都是比較隔膜而不易解決的問題。中方與蒙納公司談判留購設備時堅持,展出的僅是有希望的、需予改進和完善的系統,還不是可向市場出售的產品[5]。事后證明確實如此,在王選的帶領下,自主研發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迅速超越了蒙納等一眾外國公司的產品,牢牢守住國內市場并向發達國家出口先進設備。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本身的研發難度非比尋常。王選團隊同英國蒙納公司開展研發競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紙質版本,完整地反映了雙方的研發進度以及技術實力,接下來按時間進度來做一梳理。
2 王選團隊形成的漢字激光照排版本
2.1 試排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
如前所述,蒙納公司與國家有關部委敲定于1979年6月前往中國舉辦中文激光照排機展覽,中國也派出了印刷代表團前往英國,參觀了解中文蒙納激光照排機生產情況,考察了倫敦《每日鏡報》社蒙納激光照排機使用情況。在這一背景下,王選團隊加快了研發進度,并于1979年7月27日成功輸出了一張八開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圖1)。
“漢字信息處理”六字為手寫體,整個樣張按報紙方式編排,報頭標注“本刊是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的試排樣張”。頭條通欄大字為“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主體工程研制成功”,引標題為“由計算機總局主持,北京大學、新華社、山東省電子局、濰坊市電子局、濰坊電訊儀表廠、杭州五二二廠、天津紅星廠等單位協作會戰”。下面編排了四篇文章,分別是《漢字編輯排版系統的工作流程和軟件》,約700字,分四欄;《滾筒式激光照排機的工作原理》,約320字,分兩欄;《漢字字模信息的存貯》,約800字,不分欄;《第四代排字機》,約660字,分四欄。此外還配了一張表格,簡要列出四代排字機的名稱、研制成功年代和國家、特點。
這是一張成功的報紙樣張,迅速獲得了主管部門和國家領導的認可。《光明日報》1979年8月11日頭版頭條對此進行了報道:《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獲重大突破:我國自行設計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主體工程研制成功》。但客觀說,這份樣報還僅是實驗室的試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正式出版物。
2.2 試排樣書《伍豪之劍》
王選團隊雖然搶先推出了報紙樣張,但是仍然難以阻擋蒙納公司的進攻。蒙納公司1979年10月份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辦的展覽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第二年成功將展示機器推銷給了中國。于是,王選團隊加快迭代技術和設備,于1980年9月15日,用自主研發的激光照排系統排印出了《伍豪之劍》(圖2)。
《伍豪之劍》封面為淺綠色中式花紋,“伍豪之劍”四字豎排,下書作者“駿驤”,外面套以粗黑框,類似古籍書簽,左下角有“計算機—激光編輯排版系統試排樣書”字樣。翻開第一頁除上述內容外,標注出版時間及出版地為“一九八○年七月北京”。第二頁有相關說明:“本書是用激光照排機排出的,所有文字和封面圖案都由點陣組成,正文用的五號字是108×108個小點組成的。這些點陣以數字化形式存在計算機內,然后用四路平行的激光束在底片上掃描打點形成版面。這種照排機屬于最先進的第四代照排機。本書所有編輯排版和校對修改工作都是在計算機控制下進行的。照排系統中包含一個大型軟件,它除具有行末、行首自動禁排等一般功能外,還有自動成頁、自動形成書眉、頁碼等較復雜的功能。目前,排書刊用的書版宋體數字化字模正在制作中,排報紙用的筆畫較細的報版字模已裝入計算機。本書暫用報版宋體排出。參加這一項目研制的有北京大學、山東濰坊電訊儀表廠、無錫電子計算機廠、杭州郵電五二二廠、新華社技術部研究所和印刷廠以及天津紅星廠等單位。”該書正文一共15個章節,26頁,加上封面、出版信息、前言和目錄,一共30頁。
王選將《伍豪之劍》送給了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方毅。“方毅同志于1980年10月20日在隨書附上的北京大學的一封信上寫了一段熱情洋溢的話:‘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建議予以支持,請鄧副主席批示’。小平同志于1980年10月25日作了‘應加支持’的批示。”[4] 46-47
3 蒙納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形成的版本
蒙納展覽對王選團隊形成的壓力是巨大的,究其成功之處無外乎技術的成熟,還有就是提供了無可辯駁的印刷實物版本。王益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刊文講述,1979年6月2日,蒙納公司工程師攜帶數字化儀到滬,隨即進行安裝,將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為試驗準備的書版宋體字4700字輸入軟盤,并培訓中文技術人員。1979年6月13日,中國印刷公司派出工程技術人員赴蒙納公司受訓。1979年7月3日,蒙納公司運送展品的專機到達北京機場,卸下63箱北京展出用品后,下午將其余展出用品運往上海。至9月底,上海用蒙納設備試排了兒童讀物《狐貍列那的故事》,北京試排了《活人塘》和毛主席著作的一個單篇本。1979年10月8日在中國印刷公司貴賓接待室舉行了開幕式。展覽會向參觀者分發了下列資料:①蒙納公司用中文激光照排機排版印刷的中英文對照科普讀物《計算機》。他們稱該書系世界上第一本用計算機和激光照排機生產出來的中文書。由于輸入的漢字不夠用,書中有許多錯別字和代用字。書前有4頁圖片和文字,極簡要地介紹了蒙納照排機和樂氏鍵盤。②中國印刷公司用該設備和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輸入的漢字排版印刷的一篇毛主席著作和顯示各種排版格式的樣張。③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用該設備和輸入的漢字排版印刷的兒童讀物《狐貍列那的故事》。這是用電子激光技術在中國第一次印刷出版的正式出版物[5]。
3.1 科普讀物《計算機》
該書32開、軟精裝,封面用紅色皮革制成,印有燙金大字“計算機”,左上角為燙金小字“最新科技叢書”,最下有燙金小字“鳥夫人/蒙納激光排版機 世界性第一版”(圖3)。翻開后是一幅為大型計算機設置的主機和小型計算機的跨頁彩色照片。該書第二頁印有“鳴謝”詞:“出版者對里卡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的羅渣愛德華和大衛諾亞克(理學士—土木工呈)當籌備這本書時的邦助表示謝意。且圖片和參考材料是由聯合商業系統有限公司,巴勒斯機器有限公司,數據通訊公司,數字儀器有限公司,休利特帕卡公司,萬國商業機器(聯合王國)有限公司和國際計算機有限公司供給的。”下面有一段小字“鳥夫人叢書公司 1979 ”。由于是配合推介該公司產品,第三、四、五、六頁均為蒙納排字的中英文介紹,并配有蒙納激光排版機和樂秀章研制的256鍵鍵盤的照片。“這本書是在中文語言溝通方面一個大躍進。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用電子計算機和高速排版機所生產而成的書。這可能性完全是由于蒙納公司研究出來的中文鍵盤和由此鍵盤來操作激光排版機。”此后才是《計算機如何工作》的正文,作者為大衛凱里,主要講述計算機是什么、計算機的發展、數據處理、主要部件、運算、程序設計、代碼等計算機基礎知識。
全書寬11厘米、高17厘米,共53頁,彩色印刷,繁體,中英文對照。該書內頁印刷的“鳥夫人叢書”應該是翻譯錯誤,英文版為“Ladybird Books”,這是一家總部位于倫敦的著名出版公司,以出版兒童讀物為主,國內現在多翻譯為“快樂瓢蟲公司”。但該小冊子沒有版權頁,嚴格來說不是正式出版物,更像是產品廣告冊。
蒙納公司聲稱該書是世界上第一本通過激光照排系統印刷的中文書,至少這本冊子出現在《伍豪之劍》前面,雖然具體時間不詳,應該在1979年10月8日前。因此,可以認定該書為蒙納激光照排系統排印的第一本樣書。
3.2 正式出版的兩個激光排印本《狐貍列那的故事》
1979年,蒙納公司展示了當時第一次運用該公司電子激光照排系統印刷出版的正式出版物《狐貍列那的故事》[6]。該系列故事是法國中世紀動物故事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古典文學中的瑰寶。
現根據收集到的版本,可以發現,1979年9月印刷的《狐貍列那的故事》一共有兩個版。王益記錄的是“英國蒙納公司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在上海試排、上海中華印刷廠印刷”本(以下簡稱:“中華本”)。檢看同時期的《狐貍列那的故事》版本信息,還有另外一個“上海印刷研究所激光照相排版、上海群眾印刷廠印刷”本(以下簡稱:“群眾本”)。
通過詳細比勘兩個版本,封面、封底、書號、定價都一樣。“中華本”圖案似乎比“群眾本”更為清晰,可能是不同印刷機器導致的。兩個版本封面的“狐貍列那的故事”拼音、作者、譯者三行文字排得不是很整齊,有高有低且字與字之間空格不均勻,“群眾本”的“嚴大椿 胡毓寅譯”比“中華本”略小,同《計算機》類似,應該是激光照排技術問題。
翻看內頁,“中華本”紙張比“群眾本”略厚。“群眾本”扉頁后面有“內容提要”,“中華本”沒有。前言部分中,最后一段話“群眾本”瑪·阿希—季浩夫人的法文名字為“Mme.Mad.H.-Giraud”,“中華本”少了“-”。仔細對勘兩個版本的全文、注解,排版方式幾乎一樣,每行字數幾乎一模一樣。只發現五處細微差異。①第65頁第五行“盡管列那的確是他夢里所見的穿著紅黃色皮大氅的陌生人”這句,在“群眾本”里“氅”字處另起一行,“中華本”多一字,在“氅的”處另起一行。②第83頁第二行“你可以要求我做一切你想要做的事情”這句,在“群眾本”里“切”字處另起一行,“中華本”多一字,在“切你”處另起一行。③第141頁第四行的“把王后的一份保留起來”,“群眾本”在“后”字處另起一行,“中華本”在“后的”處另起一行。④第141頁第五行的“列那一聲不響地把小豬的心臟吃了”,“群眾本”在“響”字處另起一行,“中華本”在“響地”處另起一行。⑤第141頁第六行的“對葉森格侖的笨拙手段”,“群眾本”在“拙”字處另起一行,“中華本”在“拙手”處另起一行。全書中這五處前后文字都一樣,應該只是排版的問題,而且“群眾本”都比“中華本”早一個字另起一行。基本可以判斷,這兩個版本的內文編排方式幾乎完全相同。
此外,“中華本”的印數為25,001—105,000,“群眾本”的印數為25,001—175,000。“群眾本”里的“上海印刷研究所”應該就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1980年8月才與蒙納公司達成留購協議,為什么1979年9月就已經采用該公司技術印刷書籍呢?有一種可能就是,《狐貍列那的故事》是公開出版物,根據我國的出版物管理辦法,每一批書籍的出版都要經過審批備案。蒙納公司急著為10月份舉辦的展覽會準備出版資料,因此臨時授權給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使用該公司設備進行排版。在上海中華印刷廠印刷的《狐貍列那的故事》,標注了“英國蒙納公司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在上海試排”,這一變通做法既符合了中國的法律,又實現了蒙納公司宣傳公司技術的目的。兩個版本中,“群眾本”的紙張更薄,酸化較嚴重,應該是對外正式銷售的版本。
暫還沒有發現用該公司技術排版的《活人塘》和毛主席著作單篇本,有可能只是試樣,數量不多。
4 結語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時值改革開放初期,王選帶領的漢字信息化創新團隊與英國蒙納公司等開展了艱巨的研發競爭,國內也曾經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在這一競爭過程中形成了有歷史意義的多個代表性版本。實踐證明,在解決漢字輸入輸出信息處理方面,外國工程技術人員由于不了解漢字的特點,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最后自有知識產權的激光照排系統成功勝出,并得到了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培范.伍豪之劍:我國第一本激光照排圖書[N].濰坊日報,2019-11-22(6).
[2]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這把“劍”,讓中國印刷告別了“鉛與火”![EB/OL].[2024-11-0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jEwOTUyNg==amp;mid=22474967 02amp;idx=1amp;sn=e445c59bf4f59d 0f106bf0e9f1e81f73amp;chksm=cedb27c90daf6b42704f81183ffc0bcf77ae10d42fcc57e85620 fb 2bea0b2913258a81e16843amp;scene=27.
[3]陳明遠,電子計算機與漢字改革[J].語文現代化,1980(1):71.
[4]王選文集:修訂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王益.引進英國蒙納中文激光照排系統紀實[J].印刷技術,2007(18):156-159.
[6]季浩.狐貍列那的故事[M].嚴大椿,胡毓寅,譯.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張璞(1979—),男,碩士,杭州國家版本館副館長。研究方向:古籍版本、雕版印刷、數字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