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跨學科融合發展是高校圖書館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文章通過文獻調查法分析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跨學科閱讀在高校閱讀推廣中的價值,設計構建了高校圖書館跨學科閱讀推廣創新機制RIM模式。以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華師樂集”為例,使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其參與者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闡明了閱讀推廣視域下高校圖書館跨學科閱讀實踐路徑,以期為高校圖書館開展跨學科閱讀推廣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并最終服務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跨學科閱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
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136(2025)01-0071-08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ing Promotion:Case Study of the \"Music+at SCNU\" Projec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YAN Yunqi
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end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ading promo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 valu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 in university reading promotion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and constructs the RIM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 promotion innovative mechanism in university libraries.Taking the \"Music+at SCNU\" projec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conduct a random sample survey of its participants,and clarifies the practice path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ing promo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 promotion,and ultimately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system for all staff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university library;reading promotion mode
0 引言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四新”學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是當前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受“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和全媒體環境的影響,信息資源的復合性被大大提高,多元化、多業態逐漸成為高校圖書館追求的新的發展模式,跨學科閱讀亦成為閱讀服務的關鍵詞之一。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高校圖書館創新跨學科閱讀實踐路徑,不僅有利于學科融合發展,也有利于推動“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高校閱讀推廣工作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有關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研究文獻表明,學者們的關注大多集中在閱讀推廣的多元化趨勢、活動創新、體系建設和優化管理等方向。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從傳統的紙質資源推廣,到數字化閱讀推廣、微平臺互動式閱讀推廣,再到全媒體時代的多元化閱讀推廣[2],在不斷演進和優化中,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和挑戰。雖然一些高校圖書館已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閱讀推廣服務品牌,甚至與社會各界建立了合作關系,但有數據顯示,七成以上的圖書館以人文經典、熱門圖書作為重點推廣內容[3],其推廣形式及內容與公共圖書館仍舊趨同。公共圖書館側重全民閱讀,強調閱讀的覆蓋面,而高校圖書館的使命是學習與學術研究支持[4],應更具學科導向[5],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比如,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都開設的“閱讀馬拉松”活動,盡管已有部分院校拓展出“專業閱讀”板塊,但還是更注重活動連續性形成的馬拉松效應,無法真正發揮圖書館在跨學科閱讀服務方面的天然優勢。
閱讀推廣學科化是基于高校圖書館“服務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責使命的一項重要調整。跨學科閱讀應從高校總體規劃的角度,將其育人需求與圖書館的各項職能相契合,統籌圖書館、教學院系、學科帶頭人、讀者代表和其他職能部門等多方力量,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跨學科閱讀推廣創新機制,有效運營管理圖書館館藏資源,合理提升空間體驗,嵌入教學并提供學科支持與推廣,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優化社會服務等。
1.1 資源推廣
圖書館利用營銷學理論優化館藏資源推廣,是近十年來業內較為推崇的兼顧創新與實用的策略,需要從市場導向與讀者需求分析、產品策略與資源優化、渠道策略與推廣、讀者關系管理與服務提升等多個方面入手。
(1)關注用戶需求
不同人群對于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需要有所不同[6]。高校圖書館的用戶主要是校內讀者和部分畢業校友,即便總體特質相近,但根據不同的需求也可區別分類,比如,“新生、畢業生”“本科生、研究生”“校友、教職工、家屬”或不同學科專業的師生等。通過調研深入了解不同用戶的閱讀偏好、需求變化及行為特征,基于歷史數據和當前趨勢,對用戶未來的閱讀需求進行預測,有助于圖書館提前規劃館藏資源的發展方向,確保資源的時效性和實用性,促進資源有效推廣。
(2)關注資源優化
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不僅需要根據用戶需求調研分析結果來豐富館藏資源類型,如紙質圖書、電子書、期刊、數據庫、多媒體資源等,而且需要注重館藏資源的質量,確保資源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加強資源的更新、維護,及時剔除過時、重復資源,并結合圖書館的定位和特色,建設具有獨特價值的特色館藏資源,提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讀者關注。為師生開展不同領域深層次研究與探索提供培育的土壤,并激發師生的研究興趣與探索欲望[7]。
(3)關注渠道與推廣多元化
利用圖書館網站、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多種渠道,適配不同主題、形式的推廣活動,向讀者宣傳推廣館藏資源,以提高館藏資源的知名度和利用率。也可以與其他組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的共享與互補。
(4)關注服務提升
平衡供求雙方的需求和行為導向,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讀者關系管理系統,及時分析讀者的需求變化,創新服務模式與內容,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和滿意度;另一方面加強對讀者的培訓和教育,主動培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
1.2 空間體驗
良好的空間體驗有助于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讀者的閱讀質量。沉浸式體驗也逐步被引入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中,其效能是使個體獲得真正的充實感和滿足感,并期待下次更加深入地參與和獲得更加豐厚的回饋。圖書館是高校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間、資源、師資、設施、服務、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探索不同主題、不同規模的特色閱讀空間建設和管理方法,使圖書館能夠更好地兼顧學科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等。
1.3 學科支持與推廣
作為服務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學術性機構,高校圖書館應回歸“學術性”定位本源,轉變理念,在構建文獻信息資源中心的基礎上,有效地支持學科發展,滿足高校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需求,促進學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1)學科支持
為適應不同學科的需求并促進學術研究和教育的深入發展,可采取多種策略和方法。比如,建立學科服務團隊、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精準服務、開展學科競爭力分析、創新學科服務模式、強化學科館員的專業能力、整合學科資源、建立學科資源與服務中心、提供多樣化服務等。
(2)學科推廣
秉持學術性機構的性質定位,要把握好推廣機制、推廣內容等關鍵環節。可與教學院系、職能部門、學科帶頭人、學生等形成學科推廣聯動機制,明晰各成員的作用與職責,規劃、把握好學科與學術視角端正的推廣內容,并在前期設置相關評價標準,以推動學科閱讀服務順利開展。
1.4 文化傳承與傳播
(1)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教育“回歸”的大趨勢下,應通過不同形式、不同主題的閱讀服務,加深師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文化保護和傳承理念。
(2)營造多元校園文化
圖書館不僅是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育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關鍵場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圖書館須積極加強自身建設、注重育人協同、創新工作載體等,解決影響力小、活動吸引力弱、本土文化地位不穩固等問題。
1.5 社會服務
高校圖書館應根據館藏特色、讀者需求等因素綜合考慮,精準定位社會服務功能,除了提供圖書借閱、文獻傳遞、科技查新等傳統服務,還可以創新科普教育、校友服務[8]、地方服務與企業服務等多種形式。比如,師范類院校可以利用其專業優勢拓展學區共建,將閱讀推廣活動輻射到周邊社區,促進全學段學生共同閱讀、成長,立足地方、反哺社會。
2 跨學科閱讀在高校閱讀推廣中的價值
跨學科閱讀,一般指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理論,以期在交叉融合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這種極具價值的閱讀方式,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不僅能夠拓寬知識視野,激發創新思維,提升閱讀素養,并有效提升讀者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動教學改革,促進教育創新。
2.1 拓寬知識視野,促進知識融合
跨學科閱讀能夠豐富讀者的知識體系,促進知識的融合與創新。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需要構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識結構,跨學科閱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高校圖書館開展跨學科閱讀相關的閱讀推廣工作,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學科,閱讀不同學科的科普文章、經典著作乃至前沿研究,幫助學生接觸到更加多樣化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理論框架,能夠助其拓寬知識視野,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2 激發創新思維,培養綜合能力
跨學科閱讀的核心價值在于激發創新思維。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碰撞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催生出新的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需要不斷適應不同學科的語境、術語和邏輯體系,非常鍛煉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高校圖書館大力推廣跨學科閱讀,幫助創新思維的激發,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術研究中取得突破,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其職業發展和社會參與都至關重要。
2.3 提升閱讀素養,增強學習興趣
跨學科閱讀有助于提升讀者的閱讀素養,通過閱讀不同學科的內容,讀者能夠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高校圖書館創造和提供更多跨學科閱讀的機會和平臺,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當學生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共同點時,他們會因為興趣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閱讀與學習中去。
2.4 推動教學改革,促進教育創新
跨學科閱讀在高校閱讀推廣中的實踐,有助于推動教學改革和促進教育創新。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單一學科的教學,跨學科閱讀則鼓勵學生突破學科界限去學習和研究。這是一種教學模式的變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同時,跨學科閱讀的推廣工作還能夠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
3 高校圖書館跨學科閱讀推廣創新機制的探索
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華師圖書館)早在2017年便以經典閱讀為抓手,搭建起閱讀推廣四級閱讀體系——“經典閱讀、專業閱讀、興趣閱讀、主題閱讀”,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在提升人文素養、輔助教學、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自2022年起,華師圖書館在四級閱讀體系的基礎上,探索服務于跨學科閱讀的推廣創新機制——RIM(resources,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market)模式,并配套實踐跨學科閱讀推廣項目——“華師樂集”。
3.1 RIM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高度分離和高度綜合,是現代科學發展的特點。在“四新”建設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閱讀行為亦呈現內容多元化、目的明確化、需求擴大化等跨學科特點[9]。根據華師圖書館2021—2022年的借閱情況,除了借閱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書籍,大部分學生還會借閱和所學學科差異性較大的書籍,說明大學生已具備自主學習跨學科知識的意識。為契合大學生越發個性化的跨學科閱讀需求,引導大學生加強跨學科學習意識的培養、學習方法的運用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華師圖書館嘗試進一步加深閱讀推廣學科化轉型和發展,以推廣跨學科閱讀。
3.1.1 RIM模式的概念
RIM模式,強調通過優化整合圖書館乃至校內的文化信息資源配置,增強圖書館、讀者和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開拓和維護讀者市場來提升閱讀推廣的效果,優化圖書館為讀者帶來的體驗感。其三個核心要素,如圖1所示。
(1)閱讀資源導向
圖書館需要對館藏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分類,并將其與校內學科資源進行匹配關聯。不僅限于電子資源和實體資源的整合、數字化資源的提供以及特色資源的展示等。
(2)跨學科互動導向
圖書館應通過各種活動或平臺促進讀者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讀者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靈感。不僅限于講座、研討會、讀書會、社交媒體、在線論壇等。
(3)讀者市場導向
圖書館需要了解和分析讀者的需求和偏好,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包括對讀者群體的細分、個性化服務的提供以及閱讀推廣活動的定向宣傳與回訪等。
3.1.2 RIM模式的應用模型
浸潤式教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方法,它強調將美育、閱讀等元素自然融入日常活動中,即通過創造一個充滿文化和美學元素的環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參與者吸收和內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而傳統的閱讀推廣存在推廣方式和內容缺乏創新、技術應用不足、資源共享不足、對新興媒體的利用不夠等局限性,部分活動和服務甚至不為人知。RIM模式,便是針對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局限性所設計,旨在通過結構性調整,盤活圖書館現有和潛在的資源,使各閱讀項目之間發生聯動,更好地服務于高校育人體系。
浸潤式理念與RIM模式相結合,形成“滲透—收攏—分流”的應用模型,如圖2所示,即利用高度開放的空間或活動將各學科知識向圖書館用戶進行無差別“浸潤式”滲透,綜合多元主體資源及用戶需求,向各閱讀項目分流。此應用模型或可揭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小眾化”的面紗,使跨學科閱讀服務走出原始設定“區間”,有利于高校圖書館發揮跨學科閱讀服務的天然優勢,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提高讀者的滿意度和參與度,從而增強圖書館的影響力和教育價值。
3.2 RIM模式的實施與效果評價——以“華師樂集”為例
基于“滲透—收攏—分流”應用模型,華師圖書館對現有的資源和活動內容進行了結構性調整,與教學院系、職能部門、學科帶頭人、學生等建立起跨學科閱讀推廣聯動機制,2023年3月全新的跨學科閱讀推廣項目——“華師樂集”應運而生。
3.2.1 項目的組成
“華師樂集”是一個以藝術對話科學文化的跨學科閱讀推廣系列活動,圖書館利用高校多學科、多專業、全學段聚集等特點,聯合校內不同部門和學院整合資源,平均每兩個月更新一次學科主題,并圍繞跨學科閱讀推出一次“看展式”音樂沙龍及多次相關拓展欄目、活動,如圖3所示。
(1)階段一:滲透
傳統的閱讀推廣項目,大多被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封閉或半開放空間中,沒有提前通過特定渠道關注的讀者,基本無緣參與,“路人緣”極低。在不影響圖書館傳統職能及其常態化運營的情況下,“華師樂集”在華師圖書館中庭全開放空間(即讀者入館必經之處)定期(約兩個月一次)以不同學科為主題進行為期一至兩周的學科展覽及相關書展,并于其中舉辦一場集展覽、讀書會、音樂會、講座為一體的跨學科閱讀活動。區別于傳統的音樂會和讀書會,“華師樂集”利用館藏和校內相關資源,開發時間、空間等多維度路徑,為不同學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面向學科外的展示和交流平臺。將浸潤式教育貫穿全程,創設多元化的“意境” 主題,開展深層次“意動”活動,激發多感官參與的“意象”感悟,使入館讀者無差別被“滲透”,在浸潤的學習狀態中,達到深度體驗、深度學習、深度感悟。
(2)階段二:收攏
隨著讀者的跨學科閱讀興趣被激發,圖書館將綜合多元主體資源及用戶需求,通過更直接的方式來轉化潛在關注,引導、鼓勵讀者深度閱讀,且不限于圖書館推廣渠道、合作方渠道等。比如,“華師樂集”開設的《學者書單》線上欄目,便為讀者提供了閱讀方向。作為階段一系列活動的知識沉淀與拓展,該欄目邀請相關學者就熱門跨學科話題展開開放性討論,并融入跨學科學習方法指導、跨學科學習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培養等內容。
(3)階段三:分流
RIM模式下,圖書館乃至校內的資源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華師樂集”聯動其他閱讀或學術活動,開設相關學科主題、著作的深度閱讀和學習,比如專業閱讀馬拉松、圓桌派以及相關院系的課程等。不僅注重選擇不同的學科經典著作,邀請不同的學科名師深度解讀“跨學科閱讀”,而且各環節均充分利用微信讀書群、打卡小程序、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技術和平臺,促成不同學科讀者之間的有效交流、碰撞與融合。
3.2.2 項目的實施
自2022年,“華師樂集”已開展8期主題活動,覆蓋科技、文學、教育、體育、藝術、自然學科等多領域,突破了傳統、固定的思維模式,將看展、讀書、聽音樂、聽講座進行融合,以“小而美”“簡而精”的一小時“看展式”音樂沙龍,創造出全新的閱讀方式。它科學運用各類網絡信息技術和美學符號元素,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相融合,線下傳播和線上傳播相配合,開發時間、空間等多維度路徑,拓展視聽語言,豐富感知體驗,提升教育效果,有助于促進“五育”融合,實現全方位育人。
以“華師樂集”第8期主題活動為例,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主題選擇
RIM模式下的閱讀資源導向不再局限于圖書館館藏資源,而是將院系及校內其他部門的資源一并納入,盤活多方力量。因此,活動主題的選擇還應匹配學校的教學計劃。綜合學校院系設置、當年工作計劃以及校內師生閱讀需求的調研情況,本期樂集以“教育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為學科主題,嘗試與不同學科發生交流與碰撞。
(2)音樂沙龍及其延伸欄目《學者書單》
RIM模式下的跨學科互動導向使閱讀推廣在形式上有所優化,讓跨學科閱讀不局限于文字型材料閱讀,跨學科閱讀活動不局限于講座、研討會、讀書會、社交媒體、在線論壇等形式,如前所述,“華師樂集”的音樂沙龍以一種集展覽、閱讀、音樂、講座為一體的全開放式的線下活動形式,無差異化地讓來館讀者實踐跨學科閱讀,且該閱讀形式一般通過現場的視聽效果來實現。比如,本期“華師樂集”在華師圖書館中庭(即全開放空間)布置了主題相關的書展、教育技術模型展覽,營造該學科主題的閱讀氛圍,活動現場還搭建了墻面LED屏幕,在學者科普講解學科知識、演奏家將知識點融入樂曲的同時,利用AIGC技術生成實時動畫,使教育信息技術學、新聞傳播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產生交流。在全開放的區域,不論讀者駐足還是路過均能產生互動效應,跳出封閉空間和參與門檻的限制,以一種全新的“閱讀”和“教學”體驗,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其綜合素養。
在一定程度上,音樂沙龍扮演著“引入門”的引流角色,指在引導參與者深化跨學科閱讀,“華師樂集”配合推出線上延伸欄目《學者書單》。該欄目主要分為“學者薦讀”和“學者交流”兩部分,均以訪談類節目的形式發布在圖書館官方平臺,供讀者收看。在“學者薦讀”部分,特邀學者對音樂沙龍中的科普內容作進一步講解,并推薦相關主題閱讀書目,為薦書做一個簡單的導讀;在“學者交流”部分,特邀學者分享學術心得、學習方法、學科趣聞等。比如,在本期“華師樂集”的《學者書單》欄目中,特邀學者不僅提供了跨學科閱讀的方法、跨學科學習的思路,更提出了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辦法等。
(3)其他關聯活動
脫離讀者需求的閱讀推廣活動,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雖然圖書館的設計活動方案會以讀者需求調研為基礎,但并沒有實現很好的讀者分流。也就是說,即便設計了高質量的活動,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加上館內活動之間的關聯性相對欠缺,高品質閱讀活動存在無法被其目標讀者和潛在目標讀者發掘和利用起來的情況。RIM模式下的讀者市場導向除了完成傳統的需求分析外,還在需求配對及讀者分流上作了一定的設計。比如,本期“華師樂集”在定題時,便與華師圖書館的專業讀書會、專業講座、圓桌派等深度閱讀項目進行了主題、知識點、學者等內容的關聯,使“華師樂集”的參與者能夠從“華師樂集”的活動中分流到館內的其他閱讀活動去。
3.2.3 項目的效果評價
據不完全統計,“華師樂集”八期主系列活動,現場參與人數約2100人,線上流量合計超過10萬人次。其中,受眾年齡覆蓋18至80歲人群,男女比例約為4∶6,線上關注遍布全國各省份(以廣東省為主),且存在部分境外關注。每期活動結束后,活動主創團隊均通過訪談、問卷等形式了解活動效果,以便不斷自我迭代。問卷訪談內容主要針對讀者參與活動的初衷、動機、體會、收獲等。
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了隨機抽樣方法,從各期活動中分別抽取30名(合計240名)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5名(合計40名)參與者進行訪談。樣本包括了不同性別、年齡和教育背景的個體,以確保樣本的多樣性和代表性。問卷調查和訪談在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期間于活動現場進行。問卷的有效回應率為92%,活動總體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1)“內容”激發跨學科學習動機
“華師樂集”活動以小切口講述專業理論,說好學科故事,將理論知識具象化、情景化、藝術化。運用“意”和“動”的配合,在音樂展演中穿插故事講述和互動環節,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宣講學科經典理論和創新應用,將活動現場讀者的行動表現與直觀感受密切聯系起來,有效幫助讀者加深認知。有76.6%的受訪讀者認為,“華師樂集”呈現的內容富有啟發性,能夠刺激跨學科求知欲望。
(2)“形式”喚醒批判性思維
現代教育正逐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更加注重學生體驗、參與和個性化需求的方式。“華師樂集”通過音樂和閱讀的有機結合,共同構建出一個學科主題或學科情感的框架,讓讀者在享受藝術熏陶的同時,深入探索和領略不同學科的內涵,促成跨學科閱讀服務。突破性的學科融合呈現方式,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相融合,線下傳播和線上傳播相配合,拓展視聽語言。在40名參與者的訪談中,約40%的受訪讀者有提到,“華師樂集”的創新形式和活動氛圍鼓勵他們減少偏見,對新觀點和不同意見的態度更開放,意識到多維度地審視問題、加強實踐和交流的重要性,甚至能夠引發對自身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3)“環境”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融入“環境美育”概念,高效利用圖書館藏書和空間資源,活動多設于圖書館的主題展覽(含書展)中。圍繞各學科主題創設“意境”,利用學科育人資源,結合歷史人文、科學實踐等內容,強調主題特定氛圍和情感體驗,互動性強、體驗感佳。在83.7%認為“華師樂集”有助于提高綜合素質的受訪讀者中,有超過90%的讀者認為“華師樂集”讓他們看到美的不同呈現方式,提高了自身對于美的辨別能力。此外,活動展示物料均使用統一的視覺設計語言,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依托VR、3D、移動應用終端等技術載體,為讀者提供具有確定性的“象”之客觀事物,啟發讀者進行聯想創造,引導讀者注重內心感受。活動現場調用各種感官體驗將讀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緊密結合,助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4)“交流”促進跨學科知識交叉融合
“華師樂集”已舉辦的八期音樂沙龍,分別由物理、心理、美術、馬克思主義、文學、生命科學、信息技術、新聞傳媒、音樂等不同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開放式自由講壇,參與讀者亦來自不同專業。活動的輸出是發散性的,汲取是多維多點的,跨學科知識交融性較強。66.9%的受訪讀者認為,這種交流更能促進閱讀意愿和表達意愿,對擴大知識面非常有幫助。4 跨學科閱讀服務推動高校全人教育體系建設的思考目前,高校雙一流建設目標是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學科融合教育為主要導向。圖書館圍繞“四新”建設開展跨學科閱讀服務,高度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目標,是推動全人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構建和優化跨學科閱讀服務,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理論、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反復論證。
4.1 構建跨學科閱讀服務的基礎框架
RIM模式,實際上是從三個核心要素出發,將目標閱讀服務項目聯動起來,并通過相關評價體系使之形成良性運營閉環。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過程,確保每個項目從規劃到執行、監控、評估直至優化的各個階段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RIM模式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其不僅盤活了圖書館內的資源、加強了服務之間的關聯性,還能建立起圖書館、教學院系、學科帶頭人、讀者代表和其他職能部門等多方力量的合作關系,對高校教育事業具有全方位的支持和促進作用。然而,RIM模式尚且只是閱讀推廣服務的一種創新機制,為高校圖書館跨學科閱讀服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圖書館想要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的融合和創新,推動高校全人教育體系建設,有必要構建跨學科閱讀服務的基礎框架并使之形成良性運營閉環。其中,需要明確目標與定位、構建資源體系、設計服務模式、建立評價體系以及持續優化與改進,同時還需要相關理論的支持和指導。
4.2 優化跨學科閱讀服務的綜合措施
跨學科閱讀服務,能夠激發學生潛能,提高教學質量,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需求。高校圖書館在優化跨學科閱讀服務方面,需要調整其服務策略,加強學術培訓,優化工作人員知識結構,推動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完善館藏資源建設,加強優質教學資源整合與揭示;打造線上線下混合的閱讀服務模式,建立跨學科知識共享平臺等,以開放為導向實行學科服務創新。
以跨學科閱讀活動為例,在RIM模式的實踐中發現,為提高跨學科閱讀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從閱讀資源導向出發
整合優勢資源,強化育人功能在教育改革中占據的核心地位。通過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和優勢,構建起一個更高效、更全面的跨學科閱讀服務體系,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具有多學科、多專業、全學段聚集等特點,跨學科閱讀活動需要充分挖掘圖書館及校內的豐富文化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各學科優勢與特色師資資源。一方面為活動內容精選優質資源、拓展跨界領域;另一方面平衡好“有高度”與“接地氣”的關系,使活動能夠更加均等化、優質化地落地,積極摒棄“快餐式”活動。另外,閱讀是多形式的,并不僅限于圖書,應該拓展更多元化的資源。比如,“華師樂集”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還提出多感官閱讀,一體化呈現視覺、聽覺、觸覺等閱讀資源。
(2)從跨學科互動導向出發
打開共生教育的新模式,實現多主體協同育人。多部門、多方力量積極開展跨界合作,孵化創新更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和內容,為教育者和學習者創造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學習環境。讀者可以通過參與始終伴有思考和交流的跨學科活動,豐富知識體系,改變思考習慣,增強思維能力,建立不同的認知世界的方法。跨學科的融合發展,將教育主體間的互動與合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營造出一種共生文化氛圍,形成一個更加緊密、有機、動態的共生體系,強調主體間的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
(3)從讀者市場導向出發
為了采取多種措施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和研究需求,在開展跨學科閱讀活動時,應重點關注讀者市場。在調研讀者顯性需求的同時,要加大力度挖掘讀者隱性需求。分析顯性需求可通過問卷調查、利用數據分析、舉辦讀者座談會、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互動、關注讀者特征以及持續跟蹤評估等常見且有效的方法。而讀者的隱性需求往往深藏在讀者的潛意識中,不易被直接表達出來,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進行挖掘,比如情感需求分析法、用戶畫像法、訪談法等。
此外,建立科學合理的跨學科多元閱讀評價體系對優化跨學科閱讀服務至關重要,可以從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個方面入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研究和加強其標準化建設。
5 結語
圖書館不僅是獲取信息的場所,也是促進知識交流、激發創新思維和支持終身學習的重要平臺。在促進跨學科融合發展方面,圖書館具備明顯的資源優勢、空間條件和技術支持。推動閱讀推廣向縱深發展,提升跨學科閱讀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對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體系的建設有巨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24-04-16].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孫翌,陳晶晶,易慶,等.高校圖書館多元化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與實踐: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1,39(1):78-84.
[3]陳幼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中外對比與趨勢判斷:基于數據與案例的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9,39(4):84-92.
[4]韓小亞,蘭霖.從閱讀推廣到學科推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學科化轉型[J].圖書館學研究,2021(14):74-78.
[5]楊新涯,尹偉宏,王瑩.論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轉型[J].圖書情報工作,2020,64(17):58-63.
[6]范并思,王巧麗.閱讀推廣的管理自覺[J].圖書館論壇,2015,35(10):8-14.
[7]李衛民,徐楠,宋玲玲.基于多元包容服務理念的高校圖書館“三全育人”體系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38(2):26-31.
[8]楊新涯,向晴,王瑩.以校友服務為核心的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范式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9,37(5):32-37.
[9]吳亞男,劉丹,聞澤曄,等.“四新”背景下大學生閱讀行為研究:基于高校圖書館讀者數據的分析[J].傳媒論壇,2023,6(22):96-99.
作者簡介:
顏蘊琦(1989—),女,碩士,助理館員,任職于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研究方向:閱讀推廣。